編者按:今年5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成立十五周年。鑒于王家揚先生在弘揚茶文化、發展茶文化事業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特授予他“茶文化特別貢獻獎”,同時贈予唐代鎏金壺門座茶碾子復制品一座,并祝王家揚先生健康長壽。為此,本刊特刊載此文,以饗讀者。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贊美茶的詩歌篇章何止成千上萬,“從來佳茗似佳人”、“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真是欲仙欲飛……現代人則稱她為“不施粉黛的青衣”、“綠色的精靈”,把“有好茶喝”和“享清福”聯系在一起,不可一日無此君!
佳人也好,君子也好,“精靈”也好,總之,茶是有生命的,有生命便有“靈魂”,她永遠神采奕然,似夢似幻。
現代人在頌揚古人對茶和吟唱贊歌的同時,并不只是賞物把玩,踟躕不前,而是要超越前人,繼承和發展茶的多元發掘擴展,尤其是致力于茶靈魂的熔鑄——弘揚茶文化,倡導茶精神。當代茶史上就有眾多茶人志士為此奔走呼號,終身事茶,從而使茶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毫無愧色地屹立于世界茶文化之林,正如被譽為“當代茶圣”的吳覺農在上世紀20年代所言:“中國茶葉如睡獅一般,一朝醒來,絕不會長落人后,愿大家努力吧!”
正當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成立15周年之際,不能不使我們想起在奏響這曲茶文化的交響樂中,那位出色的指揮與樂手,他就是已是米壽之年的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王家揚先生。他把茶文化看作是人類邁向未來的一座橋梁,并以此高度認為“在茶文化中,蘊含著進步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它以平和的心態,實觀人類的理想和目標”。因此,他老驥伏櫪,殫精竭慮,熔鑄和開掘作為茶靈魂的茶文化,賦予它新的時代意義。
茶文化研究的“領頭雁”
由于歷史的原因,國人對茶與茶文化的“覺醒”比起國際的步伐來是慢了“半拍”。待到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來臨,喝茶已不再僅僅是一種解渴、藥用的功能,講究品茗,談論茶文化,已漸漸成為時尚,但畢竟零零落落,不成氣候,這就迫切需要組織、引導、提倡。1990年金秋,國內八家涉茶單位聯合發起,中、日、韓、美等國和港臺地區茶人參加的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杭州召開。王家揚先生主持了這次會議,他因勢利導,和與會者多次醞釀,為了推動茶文化的研究,需要成立一個常設機構,在會議結束時提議在杭州成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大會一致推舉大會組織、召集人王家揚先生擔任籌備組組長。
海內外茶人關于籌建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的動議,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經過緊張有序的籌備,由國家民政部批準,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于1993年正式成立,明確主管部門為農業部和文化部(后劃歸農業部)。家揚先生眾望所歸,被推舉為首任會長。這個組織的成立,搭建了一個茶文化研究的重要舞臺,成了開展國際茶文化研究的一只“領頭雁”。從此,茶文化的研究如雨后春筍,方興未艾,上海、廣州、云南、湖南、陜西、重慶等地的茶文化研究組織相繼成立,一屆一屆的茶文化研討會連續在國內的杭州、湖南常德、昆明、廣州、四川雅安和韓國、馬來西亞召開,一批批不同膚色的四海五洲茶界精英相聚一起,探討茶文化的精義要領;一篇篇不同角度、不同時期、不同課題的論文應運而生,對弘揚茶文化,振興茶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茶文化已滲透到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延伸到旅游、教育、文化、藝術、衛生保健等許多領域。
唱一臺茶文化的好戲
有了茶文化研究這個舞臺,要演出一臺有聲有色的戲來決非易事。為此,王老不辭辛勞,作為一位茶文化研究倡導者奔波天下,傳“經”播“道”。從山東日照到云南原始林,從福建武夷山到四川峨眉山,從韓國濟州島再到寶島茶園,從太平洋東岸到日本富士山下,無不留下了王老的汗水和足跡。他不畏窮鄉僻壤,山高路遠,訪茶、品茶、評茶,黃山看毛峰,云南訪普洱,廬山品“云霧”,天臺山尋“茶祖”……真是壯心不已,要窮盡天下之茶。2000年秋在廣州舉行的第六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剛剛落幕,王老次日即赴烏龍茶的故鄉潮州采風,筆者隨同前往。500多公里的迢迢嶺南路,年過八旬的王老毫無倦意,興致甚濃。到潮安茶區后,馬不停蹄,即登上海拔1200米高的鳳凰山,一邊與當地干部了解鳳凰水仙茶的歷史沿革、種植產銷,一邊察看烏龍極品鳳凰單樅的栽培管理與發展,并在一株有五六百年樹齡的“宋種”單樅茶樹前留下了珍貴的照片。
由于王老的身體力行,謙遜隨和,廣交朋友,涉足茶學研究的人越來越多,茶文化的隊伍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但他認為弘揚茶文化還要提高與普及相結合起來,他經常與茶學專家、民俗學者、茶企業家、藝術家、茶人等各方人士交談探討,倡導“茶為國飲”,提出“茶文化要從娃娃抓起”,建議學校開設茶文化課程,把陸羽的《茶經》編入課文等等,抓好這些基礎性的東西,這才是延續茶文化的“百年大計”。作為樹人大學的創建人,他在這個大學的人文學院設立茶文化交流專業。這無疑是王老深謀遠慮,培育出的開拓性碩果。與此相輔相成的,現在在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的主持下,各類茶文化專題學習班、茶藝培訓班不斷舉辦,一撥一撥的茶藝師、茶藝員取得合格證書,脫穎而出,形成了一個茶學、茶道、茶藝、茶禮齊頭并進、多姿多彩的繁榮局面。
靠人格魅力吸引人
王老德高望重,但禮賢下士;身居高位,卻平易近人;碩果累累,則低調為人——這是和家揚先生交往、接觸過的人一致的感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王老身上,體現著我國傳統文化魅力。
王家揚先生從1993年開始擔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首屆會長起到2000年,聲譽卓著,成果斐然,
他在主持第六屆會議換屆選舉時,主動讓賢,辭去會長職務,受聘為名譽會長.但他關注茶文化研究的心力不減,與海內外茶人的往來不斷,在茶文化研究界的倡導者、開拓者的地位不變。
經過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十多年的實踐,廣交四海朋友,深化茶學探討,杭州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個茶文化研究中心。每年,總有許多外國和港澳臺地區的茶文化和茶藝代表團前來訪問,他們無不對王家揚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最突出的事例,莫過于韓國茶人給予王老的一次殊榮。2004年早春,韓國茶人聯合會草日香茶會和韓國創作音樂研究會一行20多人,千里迢迢,帶著茶具茶藝、樂器樂曲,專程來到西子湖畔為王家揚先生舉行了一場“耋老茶會”,以表彰他對茶文化研究作出的杰出貢獻。
王家揚先生傾心茶文化研究,為茶文化做的事難以計數。他不靠官威權勢,而是奔走呼號,誠懇商量,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在籌建中國茶葉博物館中,他親自登門去找杭州市的領導和有關部門,籌資、批地、動遷。尤其在二期工程中遇到更大困難,國際友人紛紛解囊資助,有位日本朋友為此而不惜賣掉自己的房產,這都是他們緣于茶文化研究的這條紐帶所結下的深厚友誼,也是王老人格魅力所致。
王老愛茶、敬茶、事茶,為弘揚茶文化不遺余力,開創了一個茶文化研究的春天。他已經度過了米壽,作為傳統吉祥語中的108歲“茶壽”的桂冠,正如一位圣潔的天使,向王老款款走來,他一定會與茶同壽,我們從心底衷心祝福著。
(本文原載《農業考古》200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