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在浙江長興派赴日本等國的近兩千名研修生中,31歲的李云兵有些特別。這“特別”不是他有怎樣的“背景”,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孩子;也非他有怎樣的高學歷,2005年3月他與其他14名老鄉赴日本名古屋市郊的津田工業有限公司研修時,也只初中畢業……在日本研修三年,他沒有回過一次家,也未向父母寄回多少錢。甚至去年底完成研修生學業從日本回來,他也沒向父母“上交”一分錢,而同回的伙伴們,一般都有30多萬元的收入。
“特別”就在于他的這些錢的去處:用在了從日本回購中國文物上。李云兵說,他自小就喜歡中國古代藝術品。他生活的林城,是一個古鎮,出生林城的一代繪畫大家葉小舫先生,對他影響廣遠。讀書時,他就向同學詢問誰家有古錢幣,還到附近村民家訪購。初中畢業后,他開始走出村莊到古玩店、古玩攤點去淘寶。
很多年來,在湖州府廟,除了天氣原因,幾乎每個周末的早晨都有古玩露天集市。來自全市甚至外地的古玩愛好者們,都前來“淘寶”。府廟也是李云兵常去的地方,“有時一周兩三次”,由此,他認識了古錢幣“師傅”劉健平。在頻繁的交往中,劉健平介紹李云兵加入了湖州市收藏協會。
“但大規模購買古代文物、藝術品,還是在日本研修這三年。”李云兵說,日本古玩店很多,里面有許多中國古代的文物。從他研修的汽車零配件公司乘便利車到日本第三大城市名古屋只要15分鐘。“每個周末,我都去,然后,抱著‘將國寶搶救回國’的念頭,我開始買了。”
對李云兵更大的觸動,來自他對日本多處美術館的參觀。李云兵在后來的一篇文章里寫道:“印象最深刻的有兩次,一次是2006年5月份,在日本友人的陪同下參觀了名古屋市最著名的美術館即德川美術館。它也是日本的第三大美術館。該美術館里收集了日本江戶時代幕府有名的將軍德川家康遺物,我驚奇地發現有20件來自中國,而且每件都是精品,包括瓷器、螺鈿遺跡書畫,時代從南宋到清代。其中有的寶物甚至在國內的博物館也很難見到。我好奇地問日本朋友,在日本的美術館里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中國的收藏品?日本朋友對我說,這些中國藏品都是德川家康將軍生前的所用之物和收藏之物,所以彌足珍貴。聽了之后也只能嘆息。”“另一次是參觀了當地專門收集并展覽世界各地瓷磚的瓷磚美術館。其中專門開設有中國歷代瓷磚館,館中陳列了秦漢至民國的磚(包括瓷板畫)和瓦當,簡直是一部中國的磚瓦史。包括了秦漢的銅車人物畫像磚,兩晉南北朝的瓦當,盛唐的飛天畫像磚,明清的青花、五彩、粉彩瓷板畫,以及民國的青花和絳彩瓷板畫。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極高。”
“愛好”加“愛國”,促使李云兵加入了“海外拍賣、海外淘寶”的行列。三年中,李云兵的研修收入,幾乎都投在了里面。“我參加過在日本的多次錢幣拍賣會和交流會,在那里看到了參與競拍的中國人很多,有留學生,也有經商者,還有在日本邊學習邊打工的研修青年。從他們口中得知,讀書時只知道不少中國的寶貝流失海外,現在事實擺在面前。機會難得,雖然收入有限,但還是要買些帶回國內。”在此期間,與“師傅”劉健平的越洋電話,也不知通了多少回。“這樣下去,我的電話費也吃不消,所以后來改在午夜。我向他通報國內同樣物品的價格,分析、判斷物品的真假特征,文物、工藝含金量,以供他參考。”曾多次向市有關單位捐獻文物的劉健平說。
在李云兵從日本帶回的諸多古玩中,有一些難得的精品,如金·泰和通寶錢幣、江淮銀行抗幣(1元,劉少奇以英文“化名”簽名)、偽滿洲國詔書、宋·紫定水盂等。一批抗日根據地和蘇維埃政權的貨幣,也很有收藏價值。
說起淘得的那件偽滿洲國詔書,李云兵很是“得意”,它是2007年8月李云兵在名古屋大須觀音的古玩市場買回來的。“當時在一批當年日本侵華時的畫報中,我發現了它。我覺得這是日本侵華實物罪證,很難得。”在決定購買前,李云兵與劉健平通了電話,“他說很好,我買得也不貴。”“現在日本經濟狀況不是特別好,因為收藏者比較多,國家也鼓勵藏品交流,所以有些普通收藏者覺得有些東西升值了,就拿出來賣。由于有的東西是中國的,他們也不是很了解這些東西的背景及價值,只要賣出的比買進時賺了,他們也賣了。”由此,內行的淘寶者就能以低價撿到很多好東西。但日本人比較推崇中國的瓷器,一般買進了不太會拿出來賣。
三年研修下來,李云兵不但買到了很多藏品,還結識了一批日本錢幣收藏者、書畫家、記者、編輯等。“我感覺日本的藏家素質還是很高的。去年1月份,在名古屋的一次錢幣交流會上,我在一位錢幣商手中看中了一枚中國錢幣。對方為我講解了半個多小時,最后由于品相原因而沒買。我原以為那個人會埋怨我,沒想到的是他還向我道歉。”
2007年以來,李云兵結合自己的藏品,開始撰寫收藏、鑒賞、文物考證方面的文章。“從日本寄到國內,《收藏》雜志已經給我用了兩篇。《安徽錢幣》《錢幣博覽》等雜志,也發了我的文章。”
長興古陶瓷收藏家朱金林,目前正積極努力,欲成立長興縣收藏協會,并擴大藏品展覽規模。作為于此已有“斬獲”的年輕藏家,在劉健平等師友的熱心幫助下,李云兵也躍躍欲試,期盼加入“豐富老百姓的業余生活,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