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6日夜晚,維也納金色大廳——世界公認的音樂圣殿,一場為紀念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的音樂會正在舉行。應邀參加演出的世界上第一個馬頭琴樂團——野馬馬頭琴樂團是一個全部由蒙古族人組成的樂團,領隊是一位花甲老人。演奏前,他面對座無虛席的臺下,滿懷激情地說:“在76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曾騎著馬揮舞著彎刀到過這里,今天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卻是拉著馬頭琴,唱著歌,為和平而來的。我們是和平的使者。”
這位濃眉大耳、國字臉型、長發披肩的花甲老人,就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馬頭琴學會會長——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
科爾沁草原上的“野馬”
1944年2月25日,即農歷甲申年二月初二,民間俗稱“龍抬頭”的日子,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哈拉胡少村的齊根德札布家的第二個男孩降生了。可他家人萬萬沒有料到,這個哇哇啼哭的孩子日后會成為一代馬頭琴大師。
齊·寶力高從小就具有音樂天賦。
7歲那年,父親請人給他做了一把“潮爾”(類似馬頭琴的一種古老樂器)和一把四胡。逢年過節,科爾沁草原上的牧民們都會邀民間藝人到村子里奏馬頭琴、拉四胡、吹笛子、彈三弦,徹夜不停。
齊·寶力高著迷于音樂表演,所以一到晚上總往那兒跑,第二天便將藝人演過的曲調奏給阿媽聽。阿媽是他最早最忠實的聽眾。孩子哪里懂得世上還有五線樂譜,但是,天資聰慧的他憑感覺就能把藝人演奏的樂曲模仿得惟妙惟肖。一年后,他已可以與民間藝人合奏幾十首民歌了。
1958年10月,內蒙古實驗劇團(后更名為內蒙古歌劇團)在團長孟和親自帶領下來到科爾沁招收學員。小學剛畢業不久的齊·寶力高前去應試,并用四胡演奏了《嘎達梅林》、《莫德列瑪》等幾首蒙古族的著名曲目。沒待招考結束,孟團長這位伯樂一下子便相中了這個極有音樂天賦的小野馬——齊·寶力高。從此,13歲的他開始走上了專業的藝術道路。
在專業文藝團體里,愛好藝術的齊·寶力高如魚得水,不斷地汲取著藝術養分。他有幸拜蒙古族馬頭琴演奏家桑都楞為師學習馬頭琴演奏,同時向《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的詞曲作者美麗其格學習樂理和作曲。他還抽暇向馬思聰的得意弟子王華意學習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并將小提琴的跳弓、快弓運用到馬頭琴的演奏當中,大大豐富了馬頭琴的藝術表現力。
所有這些,都為他日后的詞曲創作及馬頭琴演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后來,齊·寶力高寫了一本《馬頭琴與我》的書。他還一頭扎進了馬頭琴的研究上,不久便相繼出版了蒙文和漢文版的《馬頭琴演奏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馬頭琴演奏的理論著作。
“野馬”樂隊的誕生
1986年的一天,齊·寶力高正在家埋頭寫馬頭琴獨奏曲。他夫人說,你不要總是寫獨奏曲,而應該寫一些合奏、齊奏的曲目,應該把你的學生召集起來搞幾個大型的齊奏或合奏。
夫人的一席話提醒了他。于是,齊·寶力高立即向團里打報告,申請組建馬頭琴樂隊。
這個報告,最閃光的亮點就是他將所有在內蒙古藝術團體從事馬頭琴演奏且技藝不錯的樂手集中起來訓練。齊·寶力高認為,一種樂器想要它繼續發展下去,一定要群體化,如果馬頭琴變成群體化了,那它就十分了不起。
很快,領導批準了報告。幾個月之后,一支經過規范化、群體化訓練的馬頭琴隊伍誕生了。
這支隊伍首次亮相是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40周年的慶祝會上。他們齊奏的藝術氣勢和音樂效果轟動了整個會場,并得到音樂界的高度贊揚和肯定。有人評價說,過去的馬頭琴手就像草原上的野馬,這兒一匹,那兒一匹,形成不了氣候,現在把他們集中起來了,藝術感染力就大了,是名副其實的“野馬隊”。
從此,他苦心經營的馬頭琴藝術團便冠以“野馬”這個草原上特有的名稱,并且越叫越響。
為了讓馬頭琴更有表現力,他在傳統馬頭琴的基礎上進行過三次改革。傳統馬頭琴音箱是用牛皮蒙面的,1973年齊·寶力高經過多次的嘗試,將其改為用蟒皮蒙面,使馬頭琴的音域變得更加寬廣,聲音的層次變得更加豐富。但他仍不滿足,1983年,他對馬頭琴又進行了一次改革,將蟒皮面又換成了梧桐木面。這一改進,克服了蟒皮因容易受潮而聲音不準的毛病,從而使馬頭琴的音色堅實、純凈。
1996年,白松木面的馬頭琴又在齊·寶力高的構想中問世了。經過改良后的“現代馬頭琴”,無論在重奏、齊奏或協奏乃至與交響樂團合奏中,其音質音色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極具穿透力。
如今,世界上八成以上的馬頭琴曲均出自齊·寶力高之手,他的弟子有6000人之多,遍布全球。
跨出國門走向世界
馬頭琴的演奏方法,自誕生以來始終沒有統一標準,都是一個地方一個方法——依照演奏者的個人習慣,這就束縛了馬頭琴對各類樂曲的演奏。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使馬頭琴的事業得到發展,齊·寶力高殫精竭慮,到處奔走呼吁。
他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要想讓各國人民都了解馬頭琴的話,我們必須走向世界。”
1989年6月20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中國馬頭琴學會在呼和浩特成立。齊·寶力高當選會長后,他抓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辦學習班——馬頭琴高級強化訓練班。訓練班上,馬頭琴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法第一次得到了統一,這是開歷史之先河的創舉,齊·寶力高功不可沒。而他卻說,他對馬頭琴的執著,都是草原牧民們對馬頭琴的厚愛和癡情所賜予的力量。
同年8月1日,來自國內8個省市自治區的27位馬頭琴手,聚集在錫盟蘇尼特右旗白音哈爾蘇木交流經驗,切磋技藝,并于當年12月26日在北京音樂廳給中國音樂家協會作了專場匯報演出。演出后,受到了音樂家、音樂院校的教授及文化部的高度評價。
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齊·寶力高也創作了一批以《萬馬奔騰》為代表的馬頭琴曲。《萬馬奔騰》曾一舉奪得作曲銀獎和演奏金獎。在馬頭琴演奏的技巧上,齊·寶力高增加了原來沒有的跳弓、擊弓、碎弓、抖弓、連跳弓、砍弓、連砍弓等弓法技術,同時還將傳統演奏法中的多種“定弦法”和“演奏法”以科學的方法進行分類,并日趨規范。
他拉過四年小提琴。他說:“全世界的弦樂我都感興趣。我在馬頭琴演奏法里加進去了小提琴、二胡、四胡、大提琴的演奏法,賦予了馬頭琴新的表現力和時代感。如果馬頭琴還是老樣子,那它在舞臺上是活不長久的。”
隨著齊·寶力高在國際馬頭琴界聲望的提高,他被聘為蒙古國馬頭琴名譽主席和日本國際交流馬頭琴協會名譽主席。他先后出訪過坦桑尼亞、布隆迪、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印尼、日本、加拿大、奧地利、蒙古等國家,其中赴日本演出53次,三次捧回國際音樂大獎。
2001年,齊·寶力高率領了一支有1000名國內外學生組成的千人馬頭琴樂團,在呼和浩特國際青少年馬頭琴藝術節上齊奏《萬馬奔騰》。演出現場的觀眾們被馬頭琴那磅礴的氣勢和獨特的魅力強烈地震撼、征服了。
齊·寶力高像一匹狂放不羈的頭馬,又像一個統領千軍萬馬的將軍。在他的指揮和領奏下,他的馬頭琴大軍時而低音回旋,時而高音嘹亮,時而馬蹄得得,仰天長嘯,以萬馬奔騰之勢呼嘯在廣闊的草原上……
一曲終了,掌聲雷動。齊·寶力高的眼角濕潤了,他的千人馬頭琴隊沖刺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演出大獲成功。而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帶領2008個琴手演奏馬頭琴,曠世亙古,激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