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遂昌縣建縣于東漢建安二十三年(218),是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山區小縣,鄉風淳樸、人才輩出,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湯顯祖曾在遂昌擔任5年多的知縣。任期內,他經常深入鄉野,與民同樂,使得本來就能歌善戲的遂昌鄉民更加樂于參加民間鄉俗活動。縣城西鄉石練鎮一帶的廟會,就是在明萬歷年間發展起來的民間廟會,名曰“秋賽會”。由于時值農歷七月,當地民間稱之為“七月會”。近幾年,隨著湯顯祖文化的挖掘與弘揚,與之密切相關的“秋賽會”也在它的發祥地——遂昌石練鎮悄然興起。
關于“七月會”的起源,民間和相關的資料有好幾種記載,但基本的說法都圍繞著這樣的一個傳說:相傳古時,蔡氏兄弟24人居此,在山中伐木,有仙人指點他們,懸崖下的山洞里有24把金椅子,坐上了就可以成仙,他們跳下山洞后都成了神仙。山民為這些保護神建起了神廟。神廟高大壯觀,每逢立秋后第一個“辰”(百姓稱“龍”)日舉行祭祀,漸成廟會。其中,最大廟會就是石練的“秋賽會”。
廟會由石練16個坦(當地的村落單位名稱,大的坦包括兩三個村子,小的坦只有一個村子)輪番值年。屆時,抬一尊木雕的蔡王圣像出巡,巡遍黃皮、蘇村、石練等16個村坦。神像每村坦駐一夜,演一夜戲,會期長達20天,形成了獨特的廟會習俗。
“戒齋”是廟會前的準備。16個村輪任值首。值年頭坦,在會前的半個月,全村要戒齋,直到蔡王出殿為止。此外,值年理事要統計全村的人丁,確定定甲旗數字,撮認祭品分派到戶:檢查儀仗隊用具;招聘梨園名班;培訓鑼鼓隊和“十番”樂隊。同時,值年村里的群眾還得每人辦一套新衣,并準備會期吃食,以饗賓客。
“蔡王出巡”是廟會高潮。自立秋后第一個“辰”(龍)日為蔡王出廟日期,日巡一坦,上午儀仗游行,佛座至坦,響銃齊鳴,戲班演員登臺“疊八仙”慶賀,下午及夜晚演戲娛神,觀者如潮。“蔡王出巡”儀式隆重,熱鬧非凡,把整個廟會的慶典推向高潮。儀仗隊伍前有響銃開道,鑼鼓喧天,旌旗簇擁,特別是“十番”樂隊的演奏在整個隊伍中顯得十分突出,笙歌悠揚悅耳。接著有抬閣,繼以鼓樂、仙轎、佛龕、掌肩、八卦旗、七星旗等等。神像所到之處,各坦祭亭貼新聯、掛宮燈、披彩布橫額,燃燭焚香,鳴炮迎之。佛座前,擺祭桌,陳列著二十四碗、二十四碟的祭品,還有五谷精制的工藝品,家家戶戶賓朋相聚,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玄沙廟”演戲酬神,是廟會的余興。“蔡王出巡”歷經十坦之后,要舉行歸廟儀式。歸廟后,在“玄沙古廟”演戲三夜。一年一度的七月會漸入尾聲。
廟會期間,遠近親友即來趕會,阡陌道路,人流接踵,晚間看戲,歡情倍增。商賈走販畢至,貿易十分活躍。
在送神迎神的隊伍中,各村坦都會拿出本村的看家本領,組成既有特色又有看點的儀式組合,各村分別有舞龍、鑼鼓、十番樂隊、旌旗、馬燈、茶樓耍、抬閣等等,煞是壯觀。
“秋賽會”風風雨雨走過400多個春秋,后世的民眾不斷把自己的生活經驗、信仰、愿望和理想賦予它,使“秋賽會”形式在延續中不斷地發展和變異。
到了2001年,沉睡70多年之久的石練“秋賽會”終于又活躍起來。2004年遂昌縣對重點文化資源進行了挖掘整理,沉寂多年的“秋賽會”展示出獨特的魅力。現在每年民眾都自發地舉辦,而且,規模不減。民俗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秋賽會”民俗是民眾集體的創造,在“秋賽會”上很有特色的石練“十番”的形成與發展,與湯顯祖有密切的聯系。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至二十六年(1598),湯顯祖任遂昌知縣五年多,他勤政愛民,為官清廉,公余之暇和諸生講德問學,邀好友詩酒唱和,并一直在收集素材,構思傳奇,為“拋冠”后的驚世之作《牡丹亭》積累了創作的養分。同時,他還積極推進昆曲在遂昌的傳播,當地群眾傳習昆曲,把昆曲演奏運用于民間喜慶活動之中。石練“秋賽會”的迎神活動采用了這種形式,石練“十番”由此而形成,而且石練“十番”作為“秋賽會”迎神活動的重要內容,一直延續了下來。新近,該縣縣委、縣政府又撥出2萬元專款,以夯實石練十番藝術的基礎。縣文化部門制訂了《石練十番開發利用工作方案》,擬訂了石練十番今后的發展方向。宣傳、文化、旅游等各部門聯合,給予資金等多方面支持。目前,石練十番民間演奏隊伍,已能演奏湯顯祖《牡丹亭》中的《游園》《數花》《皂羅袍》《折柳》等多個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