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算起,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30年了。如今各級黨委、政府和舉國上下的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理論研究等部門都在摩拳擦掌,準備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紀念30年前的艱難起步和30年間的滄桑巨變。深受改革開放之惠的中國人民盡管在這30年里也遇到了這樣那樣的許多新的問題,卻仍然對新時期的生活充滿熱情。
與30年前石破天驚的雷聲相呼應,連接著那時的精神內涵,今年春天,我們高舉起解放思想的旗幟激情吶喊。好些個地方還專門成立了“解放思想辦公室”或類似機構,使“解放思想”成為一種有相當影響的穩定話語結構。一時間風起云涌,氣勢磅礴。和往常遇到“中心任務”時一樣,有一班秀才聚集在一起寫有關文章,很多人心里都有一個情結,都在暗暗地使勁。他們相信,天降大任于斯人,期盼自己能夠寫出一篇類似當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樣產生重大影響的東西,在中國大地再一次喚起解放思想的高潮。但是縱觀歷史,似乎沒有看到這種刻意仿效、直接追攀結果的大獲成功例子。任何真正改變歷史進程的事件都不大可能是預先設定的,必須有適宜的土壤和積聚的溫度,有破土而出所需要的雨露陽光,還必然要經過反復的搏殺。“人從虎豹叢中健,天在峰巒缺處明。” 有束縛才有解放的號角,而束縛總是韌性十足。解放思想從來都不是一種悠哉游哉的坐而論道,只有奔突的地火和發自心底深處無法平抑的波瀾,才有可能沖決舊秩序的羅網。
30年前的這個時候,我正為自己遲遲沒有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而焦急,而沮喪。考試成績無可挑剔,但是有人給招生辦寫材料,說我和我的家庭如何如何地不適合大學。這種事情今天當然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我并不能確切知道的是,滋生這類現象的社會基礎和文化氛圍是不是依然存在。紀念改革開放需要頂禮膜拜,繼續前行需要放眼成就以壯行色,但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不僅僅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