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當下出版娛樂化、產品化、消費化的潮流中,隨著人文環境惡化、人文情懷缺失,在日本、東亞和整個世界范圍,人文出版是什么樣的現狀和局面?我們是否能夠保有人文理想,并用商業理性來為人文理想找到道路?
近日,在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非國有書業工作委員會與北京新六感出版創意與國民閱讀促進中心共同舉辦的書業觀察論壇上,龍澤武、大冢信一、加藤敬事三位日本出版界具有廣泛影響的出版家,對話中國出版界,共同探討人文出版;論壇還特別邀請中國編輯學會副會長,曾先后擔任香港三聯書店和北京三聯書店的總經理、總編輯董秀玉任主評。本文特選取論壇精彩片斷,以饗讀者。
“人文”是審思人生,也是對心靈和生活的關懷。不論出版業如何發展,多數出版人視人文出版為最高使命、最高尊嚴。鄰國日本也是如此。巖波書店、平凡社、MISUZU書房等出版社都建立了歷史悠久、廣為人知的人文出版品牌,對奠定日本社會、歷史、哲學等現代理論基礎、翻譯介紹東西方思想潮流等起了巨大的作用。
龍澤武(Ryusawa Takeshi)歷任“平凡選書”總編輯,“辭典書籍”董事部長,董事編輯局長、日立數字平凡社董事;大冢信一(Otsuka Nobukazu)歷任巖波書店董事、編輯主管、專務董事(代社長)、社長等職;加藤敬事(Kato Keiji)歷任 “MISUZU書房”董事總編輯、董事社長。退休后,三位出版家為促進日、中、韓之間的出版、特別是人文出版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在2005年發起了“東亞出版人會議”,凝聚東亞地區出版人的力量,共同面對困境,探索人文出版的未來。
龍澤武:
坦言人文學本身喪失了其健全性
龍澤武先生首先從日本出版的現狀談起。他分析說,出版社擁有作者群,零售店的背后則是讀者群。雖然出版社號稱4000家,零售書店17000家,但其中能夠持續維持一定出版規模的出版社恐怕只占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無論是大出版社還是小出版公司,日本出版界的特征呈十分堅固的馬蹄形結構,讀者和作者對此結構并不完全了解。
在談到新書出版數量的增大與帶動碼洋的增加之間的復雜關系,龍澤先生分析說,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圖書出版進入了恐怖的怪圈,新版書種類無論如何增加,碼洋都在減少,總發行冊書減少,只好再不斷的出版新書,最后陷入惡性循環。他認為現在圖書更短命了,圖書的影響力也更短命了。從人文書的角度看,本應持續產生精神影響力的人文學本身喪失了它的健全性。
大冢信一:
日本出版改革需制度為先
大冢信一先生把龍澤先生提出的日本出版業馬蹄形結構問題引向到了制度層面。他還就大學的大眾化和閱讀人口萎縮這一現象,提出了他的解決方向--就是從大學之前著手,做中小學生閱讀的推廣和普及。
大冢先生認為,日本出版業馬蹄形結構本身是有嚴重問題的,他從出版社和書店、出書和銷售的書店能不能夠直接聯手進行聯營進行了預測,同時就運用新技術,按需印刷,怎么突破等一些技術的可能性進行了闡釋,希望日本出版業可以在制度上進行有益的改革。
加藤敬事:
分析人文書不振與修養倒退之間的關系
加藤敬事先生評價龍澤武先生報告時說,報告中很值得關注的就是修養的倒退,它背后其實就是閱讀能力下降問題。實際上到80年代,閱讀能力的倒退已經有了征兆。
加藤先生以MISUZU書房出版的一本雜志從1965年每年都做的讀者問卷調查為例,說明到了80年代以后,問卷的回答越來越沒有意思了,這實際上和MISUZU有關的作者、譯者、讀者都有關系,他們已經不能夠寫出有意義的讀書經歷了,這一點從調查問卷中反映得非常明顯。加藤先生表示能夠持續去做這項調查,使調查具備其他意義,從而分析人文書的不振和修養倒退背后的真正原因。
加藤先生提到了一些積極舉措,比如與日本第一大書店——紀伊國屋書店進行合作,在網上開展收費的公開閱覽等。
董秀玉:
人文精神決定了一切
董秀玉對日本老一代出版人執著的人文追求表示感動。她認為,單就品種和銷售來講,中國出版產業改革開放30年來,品種增加了15.6倍,銷售只增加了1.9倍。她認為,今天來談人文書的重要性十分重要。出版社失去個性,沒有風格,跟風出版,導致出版社的品牌、個性、影響力都在減弱。我們現在也同樣陷入了越出越多,越銷越少的惡性循環當中。
為重振人文出版,董秀玉提出了幾點看法:第一,做人文書一定要有人文關懷,一定要有出版的理想和熱情;第二,出版視野要廣闊一些,要有前瞻性,要關注各個方面;第三,要有一點經營智慧;第四,要有一些堅守的精神,不要受市場的誘惑;第五,做人文書還需要用人文精神去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個環節。
(本刊記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