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么行業容易引起消費糾紛?
答:相對于各行各業的消費,容易引發糾紛的基本是目前法律法規不太完善和健全的行業,如美容、中介、超前消費(先交錢后享受服務)等服務性行業;此外就是涉及金額大且難度也大的個人大件消費品銷售,如房屋、汽車等。
問:發生消費糾紛時,通過哪些途徑解決?
答:解決消費者權益爭端的途徑主要有五種:(1)雙方協商解決;(2)消費者協會調解;(3)向相關行政機關申訴,(4)請仲裁機構仲裁,(5)向司法機關提起訴訟。
問:消費者協會受理哪些投訴?
答:(1)根據《消法》關于“消費者的權利”第九項規定,受理消費者受到損害的投訴。(2)根據《消法》關于“經營義務”的十項規定,受理消費者對經營者未履行法定義務的投訴。(3)受理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種子、化肥、農藥、農膜、農機具等生產資料受到權益損害的投訴。
消費者協會不受理的投訴有:(1)經營者之間購、銷活動方面的糾紛;(2)消費者個人私下交易糾紛;(3)商品超過規定的保修期和保證期;(4)商品標明是“處理”的(沒有說明真實處理原因的除外),(5)未按商品使用說明安裝、食用、保管、自行拆卸而導致商品損壞或人身危害的;(6)被投訴方不明確的;(7)爭議雙方曾達成調解協議并已經執行的,沒有新情況、新理由的;(8)法院、仲裁機構或有關部門已經受理和處理的;(9)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有關規定的。
問:消費者在異地受到損害,向哪里投訴?
答:在受害地可直接打當地的12315電話或向當地的消費者協會、工商部門投訴。
問:何種欺詐行為可以加倍賠償?
答: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下列欺詐行為之一的,應當按照消費者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一倍。
欺詐行為:
●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短尺少秤、過期、失效、受污染的商品,
●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優惠價、最低價等欺騙性價格銷售商品;
●銷售的商品達不到商品說明、實物樣品所明示的性能、質量,
●銷售標有虛假的產地、質量標志、生產許可證、進出口商品檢驗等標志的商品;
●銷售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
●以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
●以虛假的名稱和標記從事經營活動的;
●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騙取消費者預付款而不提供商品或服務的;
●銷售應當檢驗、檢疫而未檢驗、檢疫,或者偽造商品檢驗、檢疫結果的商品,
●其他欺詐行為。
問:消費者購物向經營者索要發票時應注意什么?
答:給消費者出具憑證是《消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經營者的一項義務。消費者所持有的憑證是獲得售后服務必不可少的憑據,也是發生消費糾紛時成為消費者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重要證據。所以,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后,不論商品的貴賤或收費多少,一定要向經營者索要消費憑證,并要妥善保管好。除了按商業慣例(如在菜市場零售買菜)可以不出具憑證的除外。
問:特價商品“三包”的具體規定是什么?
答:特價商品一般是指“優惠”、“削價”和“處理”等低于原價出售的商品。因降價的原因不同,其應承擔的三包責任也不同。
“優惠商品”、“削價商品”均是經營者的價格促銷手段。降價的原因與產品應該具備的質量、功能無關,所以經營者不能因此免除應承擔的三包義務。也就是說優惠、削價商品的三包責任與正常價格的商品一樣。
“處理商品”,如果是因為商品存在某種缺陷但仍有使用價值,并在銷售時已經向消費者聲明的,經營者可以不予退換;如果是因為搬遷、換季而降價處理,其性質與前述削價商品相同,經營者同樣不能免除對產品質量應承擔的責任。
對于假借“優惠價”之名,推銷假冒偽劣商品的,則屬于欺詐行為,應承擔加倍賠償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