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節約能源、保護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已成為人們面臨的最為緊迫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的大問題。政府采購作為一種以政府為主體,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采購行為,其特定的公共本質、法律與行政的制約性,以及經濟利益的杠桿作用,不僅可以大大提高采購質量,節省采購資金,而且還能在實現包括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在內的一系列社會經濟政策目標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國政府綠色采購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許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和探討。
政府采購的綠色效應
政府采購在節約能源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功能作用,首先是由政府采購本質決定的。政府采購是以政府為主體、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采購活動,是一種典型的“公共采購”。政府采購的這種特征決定了政府采購必須一切從社會公眾的利益出發,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
顯然,節約能源、保護人們的生存發展環境,正是全社會的共同要求。特別是現代工業社會,人口過快增長和資源過度使用形成環境惡化問題,已嚴重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做好節能與環保工作迫在眉睫。政府采購從公共利益出發,可以通過采購節能與環保產品,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產品的方式,促進節能環保事業發展。
值得強調的是,政府“公共采購”的特殊身份,決定了其必須而且也可能在節能與環保方面,發揮其他任何主體采購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其次,政府采購的節能與環保功能,也是政府特殊的政策能力和行政能力決定的。政府采購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采購方式,通過政府的政策能力、采購形成的市場能力和采購監控能力,共同實現節能環保目標。
政策能力是通過政府采購的法律與政策的影響力實現的。實際上,當前世界各國政府采購都有明顯的綠色特征,都有特定的節能與環保法律與政策規定。我國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并沒有頒布與政府采購節能與環保產品的法律與政策規定,—直到2002年我國《政府采購法》第九條做出了“政府采購應當有助力于實現國家經濟和社會政策目標,包括保護環境”的目標。2004年底,財政部與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節能環保政府采購實施意見》,成為我國第一個政府采購促進節能與環保的具體政策規定。政府制定并切實履行這些法律與政策規定,是政府采購最終實現節能與環保目標的基本保障。
政府采購的市場能力或市場影響能力,體現在政府雄厚的公共采購資金對供應商決策選擇及市場競爭取向。供應商為了獲得政府采購的合同,必然在節能與環境保護方面展開充分的競爭,并對供應商的生產與銷售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促進節能與環保事業的發展。
政府采購的監控能力是通過政府采購人及政府采購機構對采購節能與環保產品行為的監督檢查實現的。為了更好地落實政府節能與環保產品的采購,政府管理部門需要建立節能環保產品檔案,并不斷發現不利于節能與環保的產品。同時,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采購人、供應商等共同對于政府采購節能環保產品的采購進行監督,客觀上發揮了政府有效監督作用。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政府采購在促進節能與環保方面的作用,并不僅限于政府政策和政府資金的直接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充分發揮政府在社會中的示范和引導效應。政府在節能與環保方面的優先或優惠采購政策與標準,一方面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供應商的生產與銷售行為,同時也會對社會其他不同主體的消費或投資行為產生示范和引導效應。實際上,政府采購的示范效應可能會大大高于政府采購政策與資金本身所發生的直接作用,形成一種正向的倍數影響效應。
綠色采購的七種模式
雖然世界各國政府采購都存在綠色傾向,都尋求通過政府采購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促進節約能源與環境保護。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各國的方式與方法卻有很大的不同。方式不同導致實際的效果也會產生很大的差別。在此,筆者根據政府采購節能與環保采購的情況,歸納政府在促進節能與環保采購方面,有以下方式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參考實施。
一是“綠色清單法”。所謂“綠色清單法”是指政府在工程、貨物和服務的采購中,為了達成節能與環保等綠色目標,基于政府認定的節能與環保標準,搜集和監測相關產品或服務的節能與環保功能,形成政府確認的節能與環境保護產品清單。政府采購人或采購機構在采購與節能和環保有關的產品時,需要參考或遵行這個清單的規定,優先或者按照清單列舉的產品采購。
政府采購清單法還可以有另一種形式,即政府“禁止采購清單”。政府通過監測和考察,將一些明顯不利于節約能源和破壞環境的產品,納入政府禁止采購清單。這種清單方式,對于避免政府采購不符合社會公眾利益與環境要求的產品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綠色清單法”最大的優點在于,它能夠將政府的政策意向或流于表面的要求落到實處,使采購人、采購機構的節能與環保型采購有了明確的依據,是一種務實有用的方式。但是,我國已經申請加入《政府采購協議》,政府采購面對全世界各種產品和服務,能否列出國際國內供應商都能認可的、不帶歧視內容的完整而科學的清單,顯然是需要審慎對待的問題。
二是“綠色標準法”。即政府并不直接列出節能環保清單,而是由國家相關標準管理部門從節能、增效、環保等多個方面對機械、電子、IT產品、建筑、裝飾、裝修材料等制定明確的采購標準。規定政府采購必須遵循相關標準,限制或禁止采購節能、環保標準以下的產品或服務。
應該說,在防止形成歧視行為及制定清單時的尋租行為方面,“標準法”顯然要優于“清單法”。因為“標準法”更注重的是標準,給采購者提供的是一種標準而不是某種特定的產品。同時,政府采購的節能與環保標準,也會給社會其他主體的采購提供參考標準,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促進政府采購人員在產業發展導向上的作用。
三是“綠色權值法”。這種方法是政府不列具體節能環保采購清單,只有具體的政府采購節能與環保要求和標準。但在執行中并不完全取決于這種標準,而是一種相對比較法。節能、環保作為政府貫徹的重要政策意圖因素,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得愈加重要,其權值也會逐步增加。
四是“綠色優惠法”。“綠色優惠法”是指在政府采購中,對于節能和環保上有優勢的產品和服務,可以給予優先采購或者更加優惠價格的方法。例如,我國臺灣地區“政府采購法”第九十六條規定,政府在招標文件中,需要規定優先采購取得政府認可的環境保護標準的產品或服務,在其效能相同或者相似的條件下,符合環保標準的產品或服務允許獲得10%以下的差價優惠。并規定“產品或其原料之制造、使用過程及廢棄物處理,符合再生材質、可回收、低污染或節省能源者,亦同。”
五是“綠色成本法”。政府采購不同于其他社會主體的采購,不能只關注貨幣成本,還必須關注其他如社會成本、環保成本、機會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政府采購和使用某些產品與服務所付出的代價,形成一種特定的成本概念,即綠色成本概念和標準。政府采購必須避免單純考慮和計算的采購時所支付的貨幣成本,而是必須考慮綠色成本,特別是要降低綠色成本。
六是“綠色資格法”。“綠色資格法”是指政府采購在對供應商資格審查過程中,通過對供應商參與政府采購資格的限制,發揮促進節能與環保的作用。府采購一個基本的程序是對參與政府采購競爭的供應商進行資格審查,供應商不僅僅是其產品或服務要求達到國家的節能與環保標準,而且其生產、流通、銷售過程也必須達到國家節能與環保標準。
七是“周期成本法”。“周期成本法”是以產品發揮功能作用的整體壽命周期內的成本作為考核依據的。當前我國許多政府采購項目太多注意采購成本的高低,圍繞采購成本的高低展開競爭,忽視通過完整的壽命周期成本測算方式,使節能與環保的功能因素不能在政府采購競爭中充分體現出來。
多管齊下實現節能目標
就我國現實情況看,我國政府對于發揮政府采購促進節能環保的功能給予了高度重視。國家財政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先后發布了《節能政府采購實施意見》及政府采購節能清單,并使“節能采購清單”由過去的指導性和參考,變成強制性清單。因此,可以明確地看出,我國政府主要選擇了“綠色清單法”。
顯然,由于我國還缺乏多種方式促進節能環保的經驗,選擇“綠色清單法”容易操作、可行,也相對容易為社會接受,因而是適合我國當前情況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實行清單法存在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節能環保的標準應該如何制定?清單是怎么制定出來,是行政規定,還是出自中介機構?因為清單在執行中具有強制性,對于采購人的采購行為和供應商的產品銷售具有直接的權益和利益影響,如果因為清單制定出現偏差而影響采購人或供應商的利益,清單確認和發布方是否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等等。
從長遠看,在節能環保綠色采購方面積累經驗以后,可以適當考慮如“標準法”、“優惠法”與“權值法”等方式,形成多種方式綜合使用節能環保的綠色政府采購體系。同時,在區域與管轄方面,中央政府可以做出全國性的統一的,要求各級政府都遵行節能采購規定。在此前提一各省及省以下政府采購也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及節能環保的要求,選擇不同的綠色采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