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這一期的《視野》,你的眼前也許又要豁然了。沒錯,我們的字變大了。一眼望過去,字體比較舒服了,版式也更加疏朗了,閱讀成為一種真正的悅讀,至少對眼睛來說,不再那么充滿逼迫感和壓抑感,視力可以自由地穿梭和呼吸了。
但這絕不僅僅是一個排版技術帶來的變化,它更多地應被看作是《視野》對自身的一種領會,那就是對“人文”宗旨更加實質性的踐履。
我們動輒就會提到“人文”,這個詞在我們這個社會因為稀缺或喪失而彌漫著一種迷人的色彩,讓人愛不釋手。但我傾向于理解它并不是一種只存在于彼岸或者只存在于什么宏大理論中的精神氣質,而應該是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并可以被觸摸被感知的東西。人文以人作為衡量萬物的尺度,這種觀點把對人的尊重與關懷空前地提升到了一個高度,而《視野》本著人文的態度,十年來窮心竭力地提供著持續不斷的精神涵養,人文早就已經不是一個花哨時髦的口號,而是深深地烙印在這十年歷程的每一步上。
但即使如此,我們做得還那么不夠。譬如在信息的獲得上和讀者的視力上,我們一貫傾向于認為要盡可能多地提供信息量,來滿足讀者對這個社會乃至世界的好奇,還有思考。所以紙質媒體都爭相縮小字號,加大信息量。但是,白駒過隙,世事變遷,信息的多寡已經不成為問題了,因為我們幾近淪為泛濫信息的奴隸,而對信息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成為首要的命題,所以這種對視力的忽視就顯得不負責任了。
況且,舉目望去,近視的人越來越多,年齡越來越小,這不得不讓人側目。以往,只要文字沒有小到對閱讀構成明顯而立即的威脅,我們一般是鈍化它對視力的損傷,但現在我們崇尚科學健康的生活,而視力健康的保護已經顯得非常急迫了。再大的視野,也必須以明銳清晰的眼力去支持,如果精神食量的獲取要以視力的損害為代價,那么這種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信息從匱乏到豐裕,人文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今天,“愛眼”和“悅目”成為我們的理念,適時地改變字號的大小,不僅有益于讀者視力健康,而且也能讓人心空靈透氣,讓閱讀真的成為一件愉悅身心的事,這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文字是人類交流的主要方式,我們必須依賴它來理解我們自己。但同時我們也相信,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所以,為您,我們愿意嘗試改變,一次,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