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賺錢房地產公司的老板,他的個人財富還排不進2007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前400名;他爬完了七大洲的最高峰卻感到失落,環保成了下一個寄托。早年,他在兵營里探索于連的精神世界;現在,他在登山時研讀古羅馬帝國歷史。張五常曾描寫過和他一起吃飯的細節,張五常發現這位大老板“不用公司錢,用自己的錢請吃飯,吃剩的,他要打包帶回家”。
●曾進:這兩年市面上出版過關于你的三四本傳記《道路與夢想》、《王石這個人》等,大家似乎都對你很感興趣。
▲王石:那些都是別人寫的。《道路與夢想》是我寫的。
●曾進:《道路與夢想》的文章標題很有意思,感覺你還是一個文學青年。比如標題有《紅與黑》、《喧嘩與騷動》、《荊棘鳥》、《光榮與夢想》等。聽說你早年特別喜歡于連這個人。
▲王石:我喜歡這本書,于連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司湯達把時代描寫得很好,我不是指特別喜歡于連這個人。《紅與黑》里于連是個貧民,通過自己奮斗上去,當然這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我喜歡社會提供給這樣一個貧民奮斗向上的社會環境。
●曾進:你早年看這本書大概是什么時候,后來你記得前后看過幾次嗎?
▲王石:當兵的時候,大概20歲上下。就看過一遍。那個不屬于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的東西。那本書,看一遍就不會再去看了。
●曾進:那你反復看的是哪些書?
▲王石:印象深刻的是歷史研究類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歷史的研究》,到現在還沒有看完。湯因比沒有非常嚴謹的哲學思辨,但有學術根底。以前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這類中國史書在邏輯上沒什么新意,就是大歷史,作者相信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學思辨上并沒有什么,嚴格來說,沒有新意。湯因比的書對我來說,是對世界觀的改變,有根本性的影響,但確實不大好讀。
●曾進:對歷史感興趣?!
▲王石:我看完了日本女歷史學家的10卷本的古羅馬歷史書。中國在建長城時,羅馬帝國在修路。你想想,長城是隔斷的建筑,御外的,但羅馬的道路是對外聯通的。中國和羅馬兩個帝國,一個封閉,一個開放。到現在兩千多年過去了,羅馬修的道路還在使用,而我們的長城,已經喪失了其功能。當然,長城和羅馬工程的質量我都是佩服的(笑)。
●曾進:你平時的個人精力,哪方面投入最多?
▲王石:登山最多,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極限運動上,但是現在是否登頂對我再也不重要了,關鍵是享受風景。到2004年7月份,我還清楚地記得,七大洲最高峰都爬完了。下山時,當時天空飄著小雪,我感覺很失落,突然之間覺得自己失去目標了。
●曾進:聽說你收入的1/3捐給慈善。
▲王石:有幾個階段。第一個是支持戶外運動和極限運動。年輕人喜歡登山,但是沒有精力和資金。二是設立戶外運動的救援組織、專家等?,F在中國沒有救援的支撐體系?,F在我做公益活動慢慢多了起來。
還有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如海豚、候鳥等。再一個是弱勢群體、農村醫療、殘疾人救助等。
●曾進:你曾經說花錢比掙錢難。
▲王石:做公益活動來說,花錢要比掙錢難得多。作為一個成熟的企業,掙錢并不難,因為成熟企業建立了它的經營模式,掙錢就很容易了,但公益活動,不是說花錢難,而是體現的效果是很難評定的,是不可量化的,如村民的民主水平是不能量化的,這對企業家是非常大的挑戰。
●曾進:你有句名言,說萬科超過25%利潤的房地產不做。
▲王石:我們的資產回報現在是15%左右。萬科開發的房子,投資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其他我不知道,我當董事長期間是不會超過25%的。
●曾進:每位作家都有其寫作風格,你作為一個房地產商,和其他人相比,你的風格是什么?感覺你做商業是憑你的直覺。
▲王石:這是角度問題。我談事情時,你不覺得我的邏輯很強嗎?我沒有想過,沒有橫向比較過。只能說萬科的特征是簡單、透明、規范和責任。
●曾進:那你用十秒鐘來說一下你自己是一名房地產商或登山者,還是一位丈夫、父親或兒子?
▲王石:我就是一個企業家。
●曾進:如果你沒有做房地產,如果有下輩子,你會選擇什么職業呢?
▲王石:不知道。人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我只覺得現在不錯。人生是有限的,不要太貪得無厭。我只能說,自己很幸運選擇了房地產。任何事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成功是偶然性,為什么是你,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必然性是時代給每個人都有這個選擇的機會,每個人都是有的。
(王笑然摘自《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