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一位朋友的電話中得知三角地被拆的消息的。說實話,當時我沒有感到絲毫驚訝。在今天的北京大學,這并不違反邏輯。沒辦法,在這座園子里呆得太久了,廢墟、告別和葬禮這些年也見得不少了。再少一個三角地,不過是新添一個名字罷了,對我的心靈已經沒有任何沖擊力。
大約五六年前,曾流傳過北大要拆毀東墻,將未名湖與中關村連成一體的消息。那時還算年輕的我,基于一時意氣,曾在網上留下一些文字,見證我所經歷的北大,傷悼那些逝去的青春歲月。老講堂、柿子林、小南門、老虎洞、未名湖邊的石板路、成府的雕刻時光和萬圣書園、老圖書館223室的大書庫……這一連串的校園風景,在我下筆的時候,都已成為歷史,深埋在那一代學生的記憶里。
本科時住過的38樓,直到43樓,南墻外的餐飲一條街,朗潤園、鏡春園的老房子,最近剛剛消失的北招待所和27樓……“逝者”的名單在迅速擴大,甚至不留給人一點“傷逝”的時間。在這樣的過程中,人的心腸也不由得慢慢變硬。
今天輪到了三角地,這沒有什么可奇怪——既然如許多美麗的風景、有意義的建筑都可以為了現實的種種“需要”而永遠消失,那么為了迎接重大檢查,拆掉幾塊破破爛爛的鐵牌子又有什么可惜的呢?何況根據校方的說法,這只是幾塊“不再具有思想交流意義”、且貼滿商業小廣告、“嚴重影響校容”的廣告牌。學校半夜拆了,學生總不能在白天建起來,只能接受既成事實。最多是有幾個人心靈受傷害,在BBS上發發牢騷,過得幾天,把帖子一刪,就一樣地太平無事了。
我有幸見識過“尚有思想交流意義”的三角地。當時網絡尚未普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來源,大部分都要從三角地獲得,其中當然少不了買賣自行車、租房、轉讓物品等廣告。不過那時三角地的主角仍然是各種講座以及各個社團的宣傳海報,只要在上面注明“保留幾日,請勿覆蓋”,一般都能得到尊重。為了一張海報,幾個人蹲在地上滿頭大汗地又寫又畫,是當時宿舍里常見的景象,所以學生中也特多書法美術高手。每天下課經過三角地,總要擠在人叢中看看海報,了解一下今晚有什么講座,心中盤算著聽哪一場好。在看海報、聽講座,參加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結識志趣相投的朋友,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圈子”。因此,那時的三角地是名符其實的北大生活的中心,多數人的大學生活都是從這里開始的。說三角地是民主的象征,在我看來未免空泛,不如說它是北大校園文化的溫床。它作為一個平臺,將思想的火花匯聚到一起,把平日各行其是的北大人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氛圍,一種生活方式。這一獨特的校園文化,才是維系北大生命常新的鮮活血液。
三角地最顯著的變化,是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之后。首先是各種講座,尤其是人文學科講座的海報急劇減少。加上此時校園網開始普及,“未名”和“一塌糊涂”兩個BBS相繼成立,很多社團和“圈子”的活動轉移到了網上,消息也借助網絡平臺發布傳遞。于是三角地迅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就在短短幾年之內變成了“嚴重影響校容”的垃圾廣告集散地。
然而文化一旦形成,自有其頑強的生命力,只要其依附的物質媒介尚存,一遇時機就有回光返照的可能。三角地的短暫“復活”就是如此突然而熱烈,完全超越了人們的想像。1999年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時,一夜之間,三角地完全被五顏六色的海報覆蓋,就連對面的“官方”宣傳欄也貼滿了學生的海報。大多數海報用所能想到的一切辭藻盡情發泄著胸中的憤激,然而其中偶爾也能見到冷靜的思考。我認識的幾個朋友,有感于一些人盲目排外的極端情緒,在深夜寫了一張表達反對意見的海報貼到三角地,第二天去看時,竟然沒有被覆蓋,上面還有不少人留言表示支持。這件事情所體現的北大曾經自由、寬容和平等爭論的精神,使他們深受感動。雖然三天之后,所有海報如蒸發一般集體消失,但畢竟讓上世紀90年代末的學生們看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三角地的影子。
然而“一塌糊涂”的突然終止(2004年9月13日,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下達通知,永久關閉一塌糊涂BBS),讓人們意識到了高技術時代網絡空間的虛擬和脆弱。一夜之間,北大的校園生活似乎被壓縮了大半,很多人頓時感到無所事事、無家可歸。此時他們或許會懷念起三角地的海報,現實的空間畢竟比虛擬的空間更實在,更容易把握。不過三角地雖然仍在,習慣了網絡生活的孩子們卻未必能回得去了。他們會繼續坐在各自的電腦前面上網、聊天、打游戲,但未必會與一個從未謀面的人為了某個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他們或許比原先的北大人更加桀驁不馴,但是不再能像先輩們那樣為了共同的興趣走到一起,經營起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我看來,三角地的靈魂就是在此時最后離開了北大。在它走后,北大人再也沒有建立起那么強大的公共活動空間,作為一個整體的北大校園文化也不復存在了。
三角地也許就這樣永遠地消逝了,如同已經消逝的那些北大風景一樣,我并不指望它們能夠回來。我也不打算特別地悼念它,因為悼念它的人已經夠多,這樣對于其他的逝者是不公平的。在這個一切皆歸于速朽的時代,死亡的意義也僅止于此吧。
(陳作毅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