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采訪一位高位截癱者。他六十歲了,從事體育理論工作,事業上很有成就。可是說來令人難過,當年他是一名英姿颯爽的體操運動員,參加過全國運動會,二十多歲時從吊環上落地,一個動作出現差錯,偏偏本應在一旁的教練又正好走開,導致了他的大半生在輪椅上度過。
也許是由職業決定的,這世界上有些犯錯的后果是如此嚴重,比如司機肇事的差錯,比如醫生誤診的差錯。這世界上有些犯錯的后果又是如此輕描淡寫,沒關系,錯了就改;沒關系,算是交了學費;沒關系,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
不怕犯錯,有錯就改,真是這樣嗎?
想起我上小學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是這樣批改作業的:把我們的作業本拿起來對著亮光照一照,有擦過橡皮的痕跡就要扣分,超過三個痕跡就要重寫,重寫時標準還是一樣,所以就有做一次作業用了半本練習簿的紀錄。
他不許我們錯,甚至不能容忍我們已改正的錯,那時我們對他恨之入骨,長大成人后才知老師的用心良苦。在他的苛刻要求下,我們后來就很少寫錯了,再后來就基本不寫錯了,判斷失誤的差錯當然是有的,但隨心所欲的筆誤是絕對沒了。
老師讓我們懂得,一個錯就是一個錯,即使改過來也有痕跡。
他讓我們懂得:要是改過來太容易了,我們就會輕易地犯錯。
直到今天,每每看見那些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的人和事,我就知道,那準是改正太容易了,今天的說法是:犯錯的成本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