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故事在這里流傳
1930年夏,國立青島大學成立,實際負責籌備的楊振聲來到上海延攬教授,正巧碰到剛剛辭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職務而到上海謀尋職業的聞一多,并通過胡適、聞一多認識了梁實秋、沈從文等人。楊振聲求賢若渴,一遇聞、梁,便視為寶,遂堅邀他們到青島任教,從容不迫地對聞一多和梁實秋說:“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講風景環境,青島是全國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覽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執教,如不滿意,決不勉強。”這種“先嘗后買”的辦法實在太誘人了,于是,在1930年夏天,梁實秋便與聞一多真的聯袂到達青島進行考察。在青島,他們所進行的總共就是“半日游覽”和“一席飲宴”,結果是立即“接受了青島大學的聘書”。梁實秋被任為外國文學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聞一多則被任為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都成為學校里的大員。
沈從文
沈從文在青島大學國文系擔任講師,主講“小說史”和“散文寫作”,但沈叢文教學效果似乎并不成功。學生們聽說沈從文這樣一位知名作家來中文系任教,起始約有25個學生很熱心地上課聽講,可是越到后來,人數越少,一年以后便只剩下5個人了,其中還有兩個是旁聽生。這是因為大多數選課者都抱著上課來學一點創作“秘訣”的,而沈從文卻認為創作并沒有什么神奇,也無秘訣可言,他要他們先忘掉書本,忘掉目前紅極一時的作家,忘掉文學史提出的名著,學會把一支筆運用自然。這樣產生的作品,在風格上當可希望是新鮮的。沈從文的這些經驗之談、肺腑之言,顯然不合許多學生的胃口。
他們的記憶在這里停靠
當我告訴別人自己是山東大學七七級的學生時,對方常常會核實一句話:“是不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有時,我還半開玩笑地告訴對方:“我們是共和國惟一一屆春天入學、春天畢業的學生。”由于十多年來首次組織高考,延誤了一段時間,所以那屆學生入校的時間是1978年2月,但仍然被稱為“七七級”。
上學期間,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處所之一是文史樓東側的那片小樹林。那里地方不大,當時樹也還小。但由于教室、閱覽室常常滿員,小樹林就成了讀書自習的好去處。不少同學帶上馬扎和書包,在那里一坐就是半天。小樹林成了我們大學生活中最值得回憶的一部分。七七級同學現在遍布全國各地,還有些遠在國外,有的已年過半百,但不少人還在電話、信件中提起那片小樹林,回到母校時也不忘到那里去看一看。
現在的山大的物質條件比當年要好多了。留在母校的七七級學生,正活躍在全校各單位,成了教學、科研和其他工作的中堅力量。但提起上學期間山大人的那種樸質求實、拼搏進取的精神風貌,我們心中仍會升起一股懷念之情。
(唐子恒,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