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國子監街;成賢街;牌樓;月臺
[摘要]北京國子監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3月、8月和2007年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分三次對國子監街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出牌樓月臺、礓磋、石條、散水和鋪磚路面等遺跡,出土有琉璃瓦當、旗桿石等遺物,基本上弄清了國子監街原路面和牌樓的結構,為古代國子監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也為國子監街的復建提供了依據。
北京國子監街又稱成賢街,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長628米,寬6米。其東口接雍和宮大街,西口接安定門內大街,南為方家胡同,北為五道營胡同。國子監街共建有4座牌樓,由西向東依次為西“成賢街”牌樓、西“國子監”牌樓、東“國子監”牌樓和東“成賢街”牌樓。1984年,北京市政府將國子監街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3月12日~28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配合市政維修對國子監街進行了發掘,根據條件共開探溝7條;同年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配合維修工程進度又在國子監街發掘探溝5條。2007年8月,國子監街進行維修時在東“成賢街”牌樓下發現月臺遺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遂對此進行了考古發掘。現將三次考古發掘成果簡報如下。
一、發掘位置及地層關系
歷次發掘均在國子監街上,2003年3月發掘的7條探溝由西向東依次為TG1~TG7,同年8月發掘的5條探溝由東向西依次為TG8~TG12,2007年8月的發掘地點東距雍和宮大街西沿15米。
國子監街地層堆積極為簡單,最上層為現在國子監大街柏油路面,此層下即為各類遺跡現象。
二、遺跡
國子監街交通繁忙,各次發掘均為配合工程進度,由于條件所限,發掘地點較為分散,為敘述方便,本文以探溝為單位進行報告。
1、TG1、TG8、TG11、TG12
TG1、TG8、TG11、TG12分別位于西“成賢街”牌樓東側、孔廟東南角的馬路中部、國子監院墻西南角和國子監街西口東50米的路南側,由于被近代管道破壞,柏油路面下全是渣土,不見任何遺跡。
2、TG2
TG2位于西“國子監”牌樓以西3米,南出國子監街南道沿0.35米,東西長2.5米,寬1.5米。距地表0.25米深處發現一層豎磚,東西向錯縫鋪砌,由于中部被晚期破壞,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距西壁0.4米,殘存青磚5行,長0.43米,寬0.33米。東部壓于探溝東壁下,殘存青磚3行,長0.75米,寬0.2米,東部磚層下壓有旗桿石1件。青磚長30厘米,寬14厘米,厚6厘米。
3、TG3
TG3位于國子監大門西側,南北長3.8米,東西寬1米。探溝北部為國子監大門西側垂帶,距南壁0.35米、深0.51米處發現有散水。散水系用一層青磚砌成,北側砌一行豎磚包邊,南部被破壞,殘存一行平鋪的青磚。散水東西兩側分別壓于探溝東西壁下,東西長約1米,寬0.2~0.3米。青磚長15~35厘米,寬17厘米,厚8厘米。
4、TG4
TG4位于東“國子監”牌樓北夾桿石東1米,北出國子監街北道沿0.75米,東西長2.2米,寬2米。先后清理出牌樓前的礓磋、石條、散水和鋪磚路面。
礓磋距西壁0.4米,北距散水0.5米。西高東低呈斜坡狀,西端距地表深0.23米,東端距地表深0.33米。礓磋東西寬0.37米,南北長0.74米,南出探溝。
石條位于礓磋東側,北側和西側與散水相連,距地表深0.33米。石條南北向平砌,長1.25米,寬0.34米,厚0.13米,南出探方。
散水在石條東、北外側,距地表深0.35米。用白灰順砌的單行青磚平鋪一層,外側用單行豎磚包邊。東側散水長1.78米,寬0.52米,南出探溝。西側散水殘長1米,寬0.52米。青磚長42厘米,寬21厘米,厚10厘米。
鋪磚路面距地表深0.35米,北接東側散水,南距探溝北壁1.5米,南面和東面出探溝。發掘出的鋪磚路面呈正方形,邊長0.55米,南北向平砌一層青磚,北側用單行豎磚包邊。青磚長42厘米,寬21厘米,厚10厘米。
5、TG5
TG5位于東“國子監”牌樓南夾桿石東2.4米,國子監街北道沿南5.14米,東西長2米,寬1.2米。探溝西部距地表深0.34米處發現南北向散水,散水用一層青磚鋪就,東側用南北向的單行豎磚包邊,西、北部出探溝,南部被破壞,殘長0.85米,寬0.25米。青磚長42厘米,寬21厘米,厚10厘米。散水東側接一殘石條。石條低于磚面0.15米,北部和東部被近代管道破壞,上部殘,南北長0.8米,寬0.2米。
探溝東部的同一平面上清理出一旗桿石,旗桿石底部東、西、北側平砌一層白灰勾縫的小青磚,平面距地表深0.64米。青磚長28~30厘米,寬14~15厘米,厚6厘米。
6、TG6
TG6在孔廟大門西側,探溝南北長4.4米,寬1米。探溝北部為孔廟大門西側的附屬石構件及垂帶,長2.46米。垂帶南側距地表0.1米深處發現2個東西向擺放的石條,其中北石條寬0.18米,南石條寬0.47米,厚0.1米,石條東西皆出探溝。石條下砌有兩層青磚和殘石片,磚厚5~6厘米,青磚下為0.27米的夯土,夯土下為三合土硬面。探溝南部被破壞比較嚴重,僅殘存夯土底部的一層三合土硬面和南端三合土硬面上的幾塊青石塊,三合土硬面距地表0.6米深。
7、TG7
TG7位于國子監大街東“成賢街”牌樓西側,距牌樓南夾桿石西3.1米,南出國子監南道沿0.35米,東西長2米,寬1.25米。
在探溝東部距地表0.23米深處發現一旗桿石,旗桿石西側有三排東西向豎砌的青磚。青磚長20~30厘米,寬15厘米,厚6厘米。探溝其它部位已被破壞。
8、TG9
TG9位于國子監與孔廟院落相交接處,南北長2米,東西寬2.2米。在探溝北部距地表0.35米深處發現有與TG4結構相同的磚散水、石條和鋪磚路面。探溝南部已被破壞。
9、TG10
TG10位于國子監門前東側,東西長1.2米,寬1米。在距地表0.4米深處發現有殘存的三合土,厚0.07米。三合土下為夯土。
10、東“成賢街”牌樓月臺遺跡
東“成賢街”牌樓位于國子監大街東端,東距雍和宮大街西沿15米,牌樓北端東側有1984年9月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所立“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國子監街”碑,南北兩側為商店。
此處清理出牌樓月臺和夾桿石基礎,遺跡兩端因為分別壓在國子監街兩側人行道下沒有發掘,月臺東、西兩側均被現柏油路路基破壞。
月臺遺跡位于現存的東“成賢街”牌樓下方,發掘部分長6米,寬2.65米,方向正北。共清理出南北向鋪設的石條5排,石條厚約0.27米。其中中部的3排石條兩端與牌樓夾桿石基礎相接,長3.44米,寬2米,中間一排石條寬約0.9米,共有4塊條石,最長者1.16米,最短者0.42米;其西側的一排石條寬約0.48米,共有3塊條石,分別長1.26米、1.1米、1.06米;其東側的一排石條寬約0.6米,也鋪設3塊條石,分別長0.38米、1.56米、1.5米。最西側與最東側的石條由于兩端都壓在人行道下,只清理了6米長,其南北兩端內側是夾桿石基礎,其中西側一排寬約0.3米,共清理出條石7塊;東側一排寬約0.34米,共清理出條石5塊。從月臺西側剖面看,月臺石條下即為三合土基礎。
南北兩個夾桿石相距4.54米,其基礎間距3.44米。其中南側的夾桿石基礎系用整塊石板做成,其南半部分由于壓在人行道下而沒有發掘,已清理部分長1.2米,寬2米,厚度不詳。石板中間鑿方形洞以安放夾桿石,清理部分長0.66米,寬1.02米。北側的夾桿石基礎也是用整塊石板做成,其北半部分由于壓在人行道下而沒有發掘,已清理部分長1.34米,寬2米,厚度不詳。石板中間亦鑿方形洞,清理部分長0.8米,寬1.02米。
三、遺物
三次發掘出土的遺物較少,僅發現有綠琉璃瓦當和旗桿石。
綠琉璃瓦當 1件。出土于東“成賢街”牌樓月臺東側,殘缺,當面浮雕龍形。殘長8.5厘米,殘寬5.5厘米,厚1.5厘米。
旗桿石 3件。均為正方形,中間有橢圓形柱洞。TG2:1,邊長64厘米,厚25厘米;中間柱洞長徑42厘米;短徑37厘米,深3厘米。TG5:1,邊長64厘米,厚24厘米,中間柱洞長徑42厘米,短徑37厘米,深3厘米。TG7:1,邊長65厘米,厚23厘米;中間柱洞長徑42厘米,短徑35厘米,深3厘米。
四、結語
通過三次對國子監街的考古發掘,主要有以下收獲:
1、根據東“成賢街”牌樓月臺遺跡和TG4的清理,基本上弄清了國子監街牌樓地下部分的結構。牌樓系兩柱一間式,正東西方向。夾桿石相距4.54米,坐落于用整塊石板做成的基礎之內。牌樓月臺用南北向的條石砌成,月臺寬2.65米,長度不詳。月臺東西兩側為用石板鑿成的礓磋,方便上下月臺。礓磋外側為石條用以加固,再外側又用青磚砌散水。
2、根據發掘前的實地調查,在國子監的原路面中部發現有東西向擺放的石條。從TG4和TG9的發掘情況來看,當時的國子監街路面兩側應該是鋪有青磚,青磚外用豎磚包邊,其路邊應該與夾桿石內側齊,路面寬約4.54米。TG6的發掘情況表明,路面青磚下應該是三合土,三合土下為素夯土。
3、TG2、TG5和TG7都出土了旗桿石,且旗桿石周圍都砌有青磚,它們的位置在路面范圍的兩側,也就是說當時國子監街兩側應該分布有旗桿。
綜上所述,國子監街最下面先用素夯土做基礎,夯土上為三合土,其上為路面。路面中間砌東西向的石條,石條兩側鋪青磚并包邊。街兩側則有旗桿。重要節日或慶典時,大街兩側應該是彩旗飄飄。
三次發掘均是配合市政維修,發掘面積不大,但是基本上弄清了國子監街原路面和牌樓的結構,為古代國子監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執筆:韓鴻業、劉風亮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