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患中耳炎已6年,右耳內經常流像腐乳汁一樣的膿水,并有惡臭味,時好時犯。前段時間,他的中耳炎又復發了,并出現高熱、劇烈頭痛、嗜睡,還有一陣陣口區吐等狀況。家人急忙將他送進醫院。經耳科醫師檢查,確認為“膽汁瘤型中耳炎并發腦膿腫?,經過抗菌藥物治療和中耳乳突根治術,才轉危為安。有人或許會問:“小小的中耳炎,怎么會有這么嚴重?”
中耳炎,俗稱“爛耳底”。多數人認為爛耳底淌膿水,不算大毛病,其實不然。醫學上根據“爛耳底”的不同特征常分為“單純型”、“膽脂瘤型”。單純型中耳炎淌的膿水象黏鼻涕一樣,不太臭,膿汁時流時止,病情時好時犯;膽脂瘤型中耳炎淌的膿水像腐乳汁一樣,厚厚的并有惡臭味,幾年或十幾年流淌不止。
膽脂瘤這個名字,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腫瘤,其實它不是真正的腫瘤。它是因為耳膜松弛部分緣處長期穿孔,外耳道的上皮細胞長人中耳腔里,由于炎癥纏綿不愈,這些上皮細胞活動力增強,層層脫落的皮屑逐漸堆積增大,擴張壓迫而侵犯周圍骨質,使骨質吸收破壞。這時,放射科大夫拍一張乳突片子,就會顯示出一個“瘤”樣的陰影來。“瘤”的中心部分,缺乏營養而分解壞死產生惡臭,因其中含有膽固醇,所以取名“膽脂瘤”。
膽脂瘤的部位在中耳腔里,中耳腔的上邊有薄骨質與大腦相隔,后壁有一骨壁與顱內的太血管——血竇相隔。有人說:膽脂瘤就像一顆埋在中耳肉的“定時炸彈”,隨著炎癥的加重,它常常會發生“爆炸”造成嚴重后果。如果中耳內的膿液穿過破壞的骨質,積存在顱骨和硬腦膜之間可形成硬膜外膿腫。患者常有一側頭痛,低熱、耳道有周期性大量流膿。中耳炎癥擴散到蛛網膜下腔、侵入軟腦膜即可引起耳源性腦膜炎。患者有嚴重的高熱寒戰中毒癥狀,又有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神志不清、昏迷、抽搐等腦膜刺激癥和顱內壓增高癥狀,中耳炎癥侵入到顱內,或是細菌隨血液或淋巴液侵入腦組織,可引起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嚴重并發癥,可出現持續性頭痛、噴射性嘔吐、嗜睡、失語甚至昏迷癥狀;如果膽脂瘤向外(即耳廊后邊)穿破乳突骨質,可在骨膜下形成膿腫,耳后會紅腫高起,把耳廊推商前方,擠得耳廊聳起來,或穿破皮膚,在耳后形成瘺孔,臭膿流個不停,如果向內侵犯面神經,可發生周圍性面癱,患者患耳側的眼皮閉不攏,嘴角歪向對側:若侵犯“內耳迷路”,則出現天旋地轉的眩暈、惡心和嘔吐等癥狀。
王濤慢性中耳炎復發對我們是個生動的教育。對于每一個慢性中耳炎的患者,應及時求助于耳科醫師檢查,看是否有“膽脂瘤”存在的可能。如有膽脂瘤存在,應及時清除這個“炸彈”,早做中耳乳突根治術,給瘤腔來個“大清掃”,去除皮屑、腐骨和臭膿,把中耳“房門”開得大些,使引流暢通,再通過局部清洗及使用抗生素藥物,逐漸使耳腔干燥而達到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