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解毒片(丸)是家庭藥箱中常備的中成藥之一,它由牛黃、雄黃、冰片、生石膏、黃芩、大黃、桔梗、甘草8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對于咽炎、急性扁桃體炎、口腔潰瘍、齒齦炎、目赤腫痛、大便干燥等療效頗為顯著,深受病人歡迎。
然而,有關牛黃解毒片(丸)引起中毒等不良反應的報道時有所聞。調研發現,某些病人在用藥后0.5~2小時出現反應,主要表現為過敏性藥疹、過敏性休克及上消化道出血與精神失常;也有的在用藥后2~3天出現腹瀉(脫水、酸中毒)、血小板減少、膀胱炎或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不容忽視。
例如:某男嬰足月出生第5天,其母聽說牛黃解毒丸能“瀉火”、“解胎毒”,便擅自每天給予1粒,當連續服至5粒時,嬰兒突然出現嚴重吐瀉,且表現為嗜睡、拒奶、嘔吐、面色發灰、氣急、消瘦、腹瀉、脫水、酸中毒,經全力搶救才脫險。又如,某7歲女孩因面部患膿皰瘡,服用牛黃解毒丸1粒半,男半粒涂于患處,半小時后,下肢出現紅疹、奇癢,約過2分鐘,驚叫一聲而昏厥,面色灰白,四肢發冷,呼吸淺而微弱,不省人事。另一少婦因牙齦腫痛服用牛黃解毒片2片,10分鐘后即感面部發熱、發脹、口渴及周身皮膚瘙癢,并存風疹塊出現,30分鐘后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大汗淋漓、四肢發涼、血壓測不出、脈搏已消失。這些均屬于牛黃解毒片(丸)引起的過敏反應與過敏性休克,需及時搶救才行。
不少病人及其家屬總以為,牛黃解毒片(丸)是專門解毒的,多服些無妨。殊不知,應用不當或濫用,同樣會引起種種不良反應。例如有個1歲半的女孩因受涼感冒,其母給予牛黃解毒丸1粒,服后不久,即出現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吐出物呈咖啡樣,糞便為柏油狀,小兒病前身體健康,未用過其他藥物,經診斷為由牛黃解毒丸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又如一患目赤腫痛的病人,服牛黃解毒片治療,每次6粒,一日2次。誰知3天后,竟出現鼻血、牙齦出血、口腔黏膜潰瘍,繼續服用,則面部、上肢、軀干皮膚均有出血點,經檢查確診為由牛黃解毒片引起的血小板減少。另一位病人因咽喉疼痛兼牙周炎,自服牛黃解毒片12粒,一日3次,口服后漸覺腰部酸痛,隨之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和小便帶血,通過各項檢查,確診為由牛黃解毒片導致的膀胱炎。
牛黃解毒片(丸)的主要作用是解毒,其本身為何也會導致中毒呢?在牛黃解毒片(丸)的配方中,大黃、黃芩、桔梗、甘草、生石膏雖然用量較大,但它們毒性極低;牛黃、冰片毒性也較低,且用量較小;唯有準黃毒性最強,用量又大,其主要成分為三硫化二砷,含砷約75%,硫24.9%,遇熱易分解氧化,變成有劇毒的三氧化二砷,即俗稱的砒霜,其毒害作用可影響到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造血系統和泌尿系統等。對少數病人還會引起過敏反應,表現為藥疹和休克。
怎樣合理使用呢?牛黃解毒丸,每丸3克,含雄黃0.096克,而成人每日雄黃用量不得超過0.15~0.30克,故牛黃解毒丸成人每日最多服3粒。牛黃解毒片有大片與小片之分,大片每片0.6克,含雄黃0.05克,小片每片0.3克,含雄黃0.033克。因此,大片成人每日不得超過6粒,小片成人每日不得超過9粒。孕婦與過敏者禁服。
在應用過程中,需密切觀察,一旦出現皮疹、劇癢、發熱、或有頭暈、惡心、胸悶、心慌、腹瀉,以及其他不常見的現象,應警覺到可能是用藥所致,需立即停藥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