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家》周刊去年刊登過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題目是《人是理性的經濟動物嗎?》。在這篇文章里,西方的經濟學家們對傳統的財智看法提出質疑,認為人的很多經濟行為都受到個人偏好,從眾等非理性因素的影響。那么,如果不慎察并加以重視,這種非理性因素也會使理財能力高超的人士犯下代價不菲的錯誤。
影響理財的心理陷阱
通過這一啟發,筆者在本文中通過對那些影響人們經濟行為的心理誤區的剖析,我們便可以避免這些錯誤。下面就是7種最常見經濟行為的理財心理陷阱:
1 過分擔心損失
案例:如果有人給你一張免費的足球票,而那天晚上一場暴風雪使駕車前去體育館很危險,這時你去還是不去?假如換一種情形:同樣的足球票,同樣的暴風雪,但票是自己花100元買的,這時你去還是不去?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的研究:如果票為自己所買,那么人們很可能愿意冒風險去看比賽。他特別指出:人們在考慮去看比賽的收益和為之所冒的風險時,花去的100元并不重要。
在這里是兩個人都有的心理定勢在起作用,即:“成本陷入傾向”——認為既然為之花了錢,那么就最好不要浪費,而不管結果是什么;“損失厭惡傾向”——人們通常把損失看得比收益重要兩倍。
建議:評估投資只能依據將來的損失或收益的多少。所以問題不是你過去花了1000元買股票是否遺憾,而是你現在愿不愿意持有只值500元的股票。
2 不考慮通貨膨脹
案例:王平、李林、趙華分別花了40萬元買了一套房子,一年后又先后賣掉了。在王平賣房子時,當時有25%的貶值率——商品和服務平均降低25%,所以王平賣得30.8萬元,比買價低23%。李林賣房子時,物價上漲了25%,結果他賣了49.2萬元,比買價高25%。趙華賣房子時,物價沒有變,他賣了30.2萬元。比買價低20%。那么三人誰做得最好呢?
調查表明:幾乎60%的人都認為李林做得最好,而王平做得最差。但事實上,王平是惟一賺錢的一個。因為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他所得錢的購買力增加了20%,他是惟一再買這樣的房子而不需要貼錢的人。
“貨幣幻覺”是人們常犯的錯誤之一,人們把貨幣“名義上”的變化錢數的多少和真實的變化(貨幣購買力的多少)混淆了。真實的變化是要把通貨膨脹(或貶值)考慮進來的。
建議:要牢記你的購買力
3 常常隨波逐流
案例:小趙和愛人買了一輛新車。可不久,又想賣掉它,來打聽價的人很多,但其報價卻越來越低。雖然車子沒有任何變化,但小趙夫婦卻開始考慮以半價賣出這輛車子。他們應不應該這樣做呢?
別以為這是玩笑,在你看來,誰會將新車以如此低的價格出售呢?但若把車子換成比如100份股票,就會有很多人說“賣”,越快越好。
這種現象叫“隨眾現象”。在炒股的人群中,有很多人都是因為隨波逐流而喪失良機。
建議:要堅持自己投資理財原則。
4 過于自信
案例:幾年前,小劉聽信傳言:陸家嘴在浦東的發展行情推動下定能爆出牛市,于是他搶買了8000多股陸家嘴,按當時的資金量算是大手筆。可是買了之后就開始跌,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就沒有再漲。當時,很多人勸小劉把它賣了。但是小劉很自信地挺下去。可它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繼續下跌,結果脫手時賠了80%的血本,過于自信是一個最常見的誤區,尤其是當人們有過某些經驗或知道一些具體信息時,無論所知是多么有限,都傾向于自作主張。這就是一些小的投機商根據有限的信息或者某人透露出的一點某公司的產品情況就搶購股票,結果卻一敗涂地。同樣,這些信息也不足以讓你成為股票分析家。
建議:要把握住大筆投資和財務決策的底限——包括你買或不買的決策。有位財務專家曾說過:如果你記住了自己可能成功的底限,你就會大大降低失敗的可能性。
5 只聽想聽的話 案例:假設有兩家飯店:甲飯店的晚餐是在一個點著蠟燭、裝有大理右壁爐的餐廳里,服務很周到,上的菜非常可口,而乙飯店則是在雅致的餐廳,有細致的服務和可口的飯菜,你會在哪兒就餐?
分不出來吧?的確如此,這些描述是差不多的。但心理學家的研究卻表明:如果人們比較上述描述中的形容詞“點著蠟燭”與“雅致”,“周到與細心”等,那么有84%的入選擇了他們在比較第一組形容詞時就喜歡的那家飯店。
心理學上稱此為“優先性偏見”,即人們在形成一個偏好時,他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歪曲另外的信息來支持自己的偏好。這就是許多成本敏感的投資者被共同的基金高于平均收益的回報所吸引之后。往往忽略它高出一般支出費用的原因。
建議:做出任何重要投資決策之前,一定要和持異議的朋友或專家討論一下。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會發現自己在哪里受了蒙蔽。
6 認為某些場合錢更值錢
案例:假設有兩種情況。其一:給你30元錢,然后給你一個機會擲硬幣,如果硬幣正面朝上。你就贏9元,否則,你就輸9元,你擲不擲?其二:你或者只得到30元,或者還用擲硬幣來決定——正面朝上你可得39元,反面朝上你可得21元,你擲不擲?
事實上,美國經濟學家泰勒和營銷學教授厄里克·約翰遜的研究發現:在第一種情況下,有70%的人愿意賭一賭,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則只有43%的人愿意。
建議:上述兩種情況的機會都是一樣的:或者不擲,拿到30元,或都是賭運氣。獲得39元與獲得21元各有50%的機會。
7 看差的買好的
案例:目前各地房地產成了新的經濟熱點,然而,頻繁的買賣背后隱藏著眾多的陷阱,例如最常見的“玩空手道上轉讓費”騙術:銷售小姐推介房子時,先給顧客看差房子,這些房子不是朝向不好就是樓價太高,或是樓層光線太暗,或是內部格局不好。其實,好房子已被銷售小姐留下來了,她帶顧客看房子時,會讓消費者好房差房一起看。兩相一對比,多數顧客會選擇好的房子。這時,銷售小姐便聲稱好房子已經訂了,但可以轉讓,她們作為訂主的全權代表,收取10000元到15000元的轉讓費。
實質上,這些好房子根本就沒定出去。由于中介公司直接收轉讓費時,直接收錢,不寫單,所謂的“訂主”更不會出面,所以消費者拿不到有力的證據。只能吃啞巴虧。
建議:任何房地產中介機構收取如此轉讓費都是不合理的,消費者必須提高警惕。
克服不健康理財心理
財智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心理;二是正確應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財智并不僅是人們現實的惟一能健康發展的智能,而且是人為觀念和智能中的一種,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因此,個人理財不僅要調整好心態,還要克服以下不健康的心理:
1 矛盾畏難——家庭成員的構成不同,有大家小家之分,有的幾代同堂,大家庭其樂融融。但各人經濟狀況不均,因此財權總管難當。有“參觀搭伙型”。“定額交款型”,還有“減免供給型”,湊的是伙食份子,煩的是餐桌上眾口難調。這就要相互理解,共同協調,顧全大局,學會將就,實行家政公開制。
2 紅眼攀比——如今的生活,畢竟解決了溫飽,算是個小康了,不管怎樣比過去大不一樣了,家庭盤子里錢多錢少,“銀根”松緊度怎樣,起碼都能打發著過,所以,不必眼紅,攀比別人,只需理好自己手頭上的一點錢即可,下海也好,待崗也罷,慢慢學著來,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不要逾越現有家境的條件。
3 博彩一由于急于求成,便急功近利,容易盲目投入,輕易拋出,情況不明決心大:心中無底路數多,眼看著別人中彩得獎,或賺了一筆,便不問具體情況,不管效果如何,隨波逐流趕潮水,結果難免一場空。
4 疏忽麻痹——有的經濟往來,大額的資金外借,在高利的誘惑下,或在對方海市蜃樓般的朦朧“家當實業”面前,或在親戚故舊,同事老鄉,同學戰友的難得開口之下,或只以為存折抵押而已,捧的不是現金,“只打麻醉愛開刀”,暫時無痛楚,結果慷慨解囊,如數捧出,甚至礙于面子,連字據都未立一張,結果借出容易要回難。過了追索期,公堂難立案,借款不賴賬,就是不還錢,電話擱線人難見,那筆錢財化成虛無縹緲。
5 后悔抱怨——投資失當,出借失著,生意失算,弄得終日苦悶,煩惱多多,甚至氣成疾病。有的夫妻吵架。家庭不和,整天抱怨聲聲,有的為急于翻本,更加魯莽而行,不求理性論證,不善反思總結,認真吸取教訓,調整視線,找出自身的主觀原因,而是怨天尤人,交了學費不長記性。有的為討債,弄得親友反目,甚至以惡相向,胡攪蠻纏,有的頭腦冷靜,債權人蜂擁上門,扒拉哄搶債務者家中的所剩,反成過錯有罪之身。
由此,個人理財不可小視,事事處處都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