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文以鋼鐵企業廠內運輸物流作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了寶鋼廠內運輸的特點,分析了廠內運輸物流優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寶鋼廠內運輸物流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寶鋼;廠內運輸物流;優化
中圖分類號:F2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1-0062-02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ternal logistics in steel industry, furth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logistics, of internal transportation in Baosteel and finally, makes suggestion on promoting internal transportation in Baosteel.
Key words: Baosteel; internal logistics; optimize
0前言
物流,被認為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是供應鏈活動的一部分,是指為了符合顧客的需求,對商品、服務及相關信息從起源地到消費地的高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動和存儲進行規劃、實施和控制的過程。近些年來,物流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各大鋼鐵企業的重視,已被作為決定一家企業的興衰和發展的戰略問題來考慮。作者展開對廠內運輸物流的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考慮。
廠內運輸物流包括全部生產物流、原料物流以及部分銷售物流(車輛廠內運輸)。由于寶鋼原料進廠受設備(皮帶機等)影響,變動不大,因此本文重點研究鋼制品在寶鋼廠內的運輸物流系統。對鋼鐵企業而言,廠內運輸物流暢通與否,影響著整個物流鏈的暢通與否,從中可以反映出企業的物流管理水平,是企業現代化管理程度的表征之一。
1寶鋼廠內運輸物流特點
20世紀80年代建成投產的寶鋼,在規劃廠內物流運作時,從初始設計就突破了冶煉運輸的傳統理念,率先采用廠內物流以公路運輸為主的方式,并建立了相應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通過不斷統籌優化運力結構,提高每臺車輛的利用率,有效控制廠內車輛流量,使運輸作業既保持高效有序,又保持廠內環境凈化。近幾年,寶鋼進一步加大汽車運輸的比重,先后又新增了幾十臺載重量為60至140噸的框架車,現寶鋼共有框架車輛74臺,框架146個,分布在廠內各個區域,用于鋼坯、鋼材、生鐵、焦炭、水渣、原料、大件設備、廢鋼等方面的運輸。在寶鋼廠內運輸方面,鐵路運量所占比重很少,公路運量占廠內總運量的85%以上。
但隨著新增后期項目工程的相繼投產,包括正在建造的五冷軋工程、UOE項目等,原有廠內物流運輸逐漸呈現不匹配矛盾。部分國外專家預測:在不到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達到年產量1 800萬噸,這是不可能的事!可見,現有寶鋼廠內運輸物流亟待改進。
2寶鋼廠內運輸物流優化的重要性
現代物流科學把高效率的物流看作是繼生產、銷售之后的“第三利潤源泉”、降成本的“最后處女地”,強調物資運輸環節的重要地位。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企業不斷改善生產力布局,不斷優化生產工藝結構和產品結構,對運輸的質量及其經濟性要求不斷提高。在一定的生產經營規模、技術裝備等條件下,選擇廠內運輸方式科學合理與否,對企業的經濟增長質量將產生直接而重大影響。因此,依據企業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采用既節省、高效,又利于與外界相銜接的物流運作方式,對于提高鋼鐵企業廠內物流運作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1是寶鋼實現“十一五”戰略目標的重要支撐。寶鋼“十一五”戰略規劃目標為“干3 000萬噸,看4 000萬噸,想
5 000萬噸”。如何在有限的場地區域內完成3 000萬噸乃至5 000萬噸的鋼鐵產量,是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仔細探討的。而有效提高廠內運輸物流效率,減少無謂等待時間,縮短在制品、產品周轉時間,實現生產物流順暢無阻,是在現有實際的前提下增加產量的重要支撐手段。
2.2是寶鋼挖潛增效、拓展利潤空間的重要渠道。企業物流成本是僅次于制造成本和銷售成本的成本大項,而這一成本的高低又與運輸方式的選用有直接關系,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節省開支、減少消耗和浪費,保持低成本優勢乃是企業提高經濟收益的重要手段。在實踐中,企業物料轉移的各個環節,尚有很多看似無所謂、次要的、雞毛蒜皮的,實為巨大的效益仍處于零散而潛隱的狀態,有待改進運輸方式加以認真發掘。
為此,寶鋼把6西格瑪精益運營作為今后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政策并加以固化。各部門針對本部門在系統物流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研究、對比,從而通過采取更合理的措施來減少成本支出,增加利潤。同時,通過該項目的推進,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合格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在減少物流成本、提高運行效率、提高利潤方面作出了較大的成績。
2.3是寶鋼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現代物流科學技術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企業物流運作的先進合理性如何,已成為衡量企業科技進步、管理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作為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上世紀世界鋼鐵產量最高的新日鐵,由于未能合理減少成本支出,造成企業利潤率過低,而在21世紀的競爭中處于下風。適時調整運力結構,合理布局和使用運力資源,加強物流管理,理順物流秩序(包括與外界銜接協調),減少交叉物流,是寶鋼與國際鋼廠如浦項等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競爭的重要手段。
2.4是實現“綠色”寶鋼的重要保障。探索、使用合理的運輸方式,提高運輸的敏捷性、靈活性、機動性、應急性,在鐵路運輸能力增加潛力受限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汽車運輸的比重,避免增加道岔、路口,減少安全隱患,美化廠容和工作環境,優化生產作業秩序。
3寶鋼廠內運輸物流優化舉措
3.1強化總圖設計。寶鋼自1978年開始建設,1985年9月一期工程投產,由新日鐵專家設計,采用串并聯方式。經過幾次大的工程后,原有運輸線路已不適應企業的發展。為此,今后新上項目時,必須嚴格從總圖角度進行考慮,全面考慮廠內運輸設計。同時,深入探討外部運輸與廠內運輸實現有機結合、協調一致的問題,進而統籌規劃企業物流運作的長遠發展戰略目標(包括中長期規劃、運力結構調整和運力布局規劃、運輸基礎設施改建和布局規劃等),明確階段性的優化方案,制定相應的推進計劃、實施步驟及具體措施等,使運輸優化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取得實效。
3.2實行管理體制改革。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不符合縱向物流管理需要,是優化物流的最大障礙。現各生產廠(冷軋、熱軋、鋼管、線材、初軋、連鑄等)負責各自末端庫的管理,實物收發、出入庫作業等,運輸部負責成品庫的管理、實物收發、出入庫作業等,而銷售部負責末端庫的責任庫存的管理體制,造成管理條塊分割,缺乏系統、歸口管理。
因此,需根據“上道工序為下道工序服務”原則,實現物流一體化運輸。具體表現為:生產廠末端庫負責收發作業,庫場能力及出入庫計劃統一由物流中心產成品管理處負責,倉儲實施一體化管理,提高倉儲管理水平、發揮倉儲能力最大化。
3.3優化生產計劃制定,減少交叉物流。交叉物流的形成緣由有多種,主要為:(1)工藝型交叉物流,由生產工藝設計和總圖布置引起;(2)能力平衡型交叉物流,由產能或機組能力不平衡引起;(3)突發型交叉物流,由突發性事故引起。
第一種交叉物流為寶鋼受場地限制原因造成,改進余地較小,需納入長期規劃中。第二種交叉物流為機組產能不平衡造成,可根據現有機組產能及今后發展規劃,進一步得到改進,減少交叉、逆向物流。第三種交叉物流屬非計劃異常物流,設備故障、異常氣候等造成,該類物流具有突發性及緊急性,往往對計劃造成很大影響,必須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進行持續改進。
3.4改進物流管理控制模式。生產物流貫穿整個生產過程的全部環節,控制生產物流需要從全局的角度著手,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生產物流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獨立的職能部門,這些職能部門通常各自為政的看待生產物流中的問題。為此,可以采取組建虛擬團隊、強化橫向聯系等形式,對生產物流進行統一管理和控制。
3.5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積極作用,著力構筑物流運作信息平臺。按照現代物流技術和運作規律,進一步加快物流運作信息系統建設,把各個物流運作行為(即市場營銷、管理控制、決策分析、戰略規劃)串連成一個有機整體,構建功能齊備的信息平臺,在企業優化運輸方式、提高物流運作水平過程中更加刻不容緩。
當前,尤其要注重在運輸車輛管理、貨運調度、庫存控制、調劑配送等方面引用EDI(電子數據交換)、POS(銷售時點系統)等技術,發展車輛跟蹤定位系統(GPS)、車輛行駛路線安排系統(CVPS)等技術,推進企業物流運作現代化進程。
目前,寶鋼已根據實際情況,由運輸部牽頭,加強加快技術創新,開發鋼制品廠內物流運輸動態管理系統,進行包括智能化倉庫、車輛無線定位系統、自動集配載系統等的研究,預計將于2007年底完成科研報告,2008年完成相關硬件改造,創建一流鋼鐵物流運輸系統。
3.6以指標形式進行量化。以噸鋼運輸量作為衡量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物流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廠內運輸物流順暢與否的方向標。可以建立以噸鋼運輸量為依據的指標體系,下設多個分指標,如車輛滿載率、車輛利用率等,從中找出指標上升(下降)的原因,對先進的作業加以固化,從而持續改進物流運輸水平。
4結束語
根據《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一文,到2010年,將形成兩個3 000萬噸級,若干個千萬噸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而根據我國鋼鐵行業,可以推測出我國鋼鐵業未來的格局,即以鞍本鋼鐵為主的東北生產中心、以邯唐鋼鐵為主的華北鋼鐵生產中心、以寶鋼為主的華東鋼鐵生產中心以及以武鋼為主的中南鋼鐵生產中心。為此,寶鋼提出了“干3 000萬噸,看4 000萬噸,想5 000萬噸,2010年實現一體化運作,使寶鋼成為世界鋼鐵業前三強”的宏偉目標。
作為鋼鐵產業重要的一環——物流供應,也應相應進一步提高其運輸水平、管理能力。作為鋼鐵運輸產業的一員,希望本文能給予相關部門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馬建華. 噸鋼運輸量分析及其控制策略[D]. 上海:上海海事大學,2005:25-28.
[2] 發改委. 鋼鐵產業發展政策[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 寶鋼設計院. 寶鋼“十一五”規劃[R]. 2006:13-15.
[4] 李銳. 改擴建鋼鐵企業總平面設計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