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經濟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成為現代物流的匯聚地。大力發展城市物流對于改進和提高城市經濟運行質量,完善城市化功能,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闡釋了安徽省城市物流的發展現狀,選取物流發展指標體系對安徽省城市物流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從總體上探討了安徽省城市物流水平的基本格局,指出了安徽省城市物流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發展安徽省城市物流業的建議。
關鍵詞:物流;城市;評價;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F25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1-0088-06
Abstract: With fast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city becomes the convergence fields of modern logistics. Developing city logistics energetically has great importance to improve operation quality of city economy, to perfect the urbanization function, and improve urban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ty logistics in Anhui Province, selecting index system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to evaluate the city logistics development level and discuss the fundamental pattern of city logistics development level, then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gives suggestion to develop the city logistics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logistics; city; appraisal; Anhui Province
0引言
物流活動歷史悠久,從人類社會開始有經濟活動以來就存在物流活動,但是作為一門研究學科,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美國的管理學者又將其運用到商業活動中并取得了成功。美國物流管理協會(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將其定義為:“物流是為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對原材料、中間庫存、最終產品及相關信息從起始地到消費地的有效流動與存儲的計劃、實施與控制過程。”美日等少數發達國家物流經濟發展的時間較長,物流研究水平較高,總體發展呈現出:物流信息化的興起、物流企業向集約化與協同化方向發展、物流服務的優質化和全球化、第三方物流快速發展以及綠色物流的興起。發展中國家物流研究和物流經濟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目前我國物流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關物流研究的理論探討、物流中心與物流產業規劃的研究、傳統性的運輸研究、物流管理體制及相關政策研究等。
現代物流(Logistics)發端于早期的實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PD),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被廣泛認為是企業在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潤源泉,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城市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物流,同時也是比較重要的物流。城市是區域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交通和信息發達,物流設施和基礎設施齊全,消費集中且需求量大,區域的中心城市擔負著區域物流中心的角色。城市作為現代物流的匯聚地,在區域發展中起到“中心地”或“增長極”的作用,城市物流中心的發展必然會輻射帶動腹地經濟的發展。城市物流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銜接生產、流通和消費的中間環節,在促進城市各種經濟要素協調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力發展城市物流對于改進和提高城市經濟運行質量,完善城市化功能,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城市物流已經成為很多城市經濟發展的瓶頸。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擬通過安徽省城市物流現狀的分析,對其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從而
為完善城市物流功能、促進城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1安徽省城市物流發展現狀
安徽省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在中國發展戰略重心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轉移過程中,具有獨特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安徽省處于中國水路空立體交通網較為有利的位置,公路、鐵路、水路運輸都比較發達。鐵路隴海線和長江通道,分別橫貫其北部和南部,鐵路津浦、京九兩條干線南北縱貫全省。近年來安徽經濟發展較快,GDP總量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達5 375.84億元,同比增長11.8%,經濟布局日益合理,形成了較有特色的工業體系,擁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業已形成比較完善的公路及高速公路網,在全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交通網中占據重要位置。這都給物流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空間,促進了與物流相關產業的較快發展。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安徽作為東部和西部物流橋梁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縱觀目前安徽省城市物流業的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1.1安徽省現代物流業雖然剛開始起步,但發展較快
近年來,安徽省物流業開始蓬勃興起,很多行業和部門均開始涉足現代物流業,有的已經發展到相當規模,比如郵政物流、煙草物流等,還有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涉足第三方物流,比如招商局集團等。“十五”期間,安徽省物流總產值年均增長保持在20%左右,全省物流業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1.2物流基礎設施發展迅速,但仍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物流需要

安徽省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近年來發展較快,公路、鐵路等級和通車里程都在不斷提高,水運航道等級也在不斷提升,航空運輸發展迅猛。近年來各種交通工具數量增長較快,但是其專用載貨車輛、船舶等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與實際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貨運交易市場以及物流公用信息平臺缺乏,各地規劃的物流園區標準不一,比較散亂,再加上缺少全省性的統一規劃,導致物流資源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很大的缺口。
1.3各地市物流發展水平差異顯著
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安徽省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南北差異-表1)嚴重制約了其城市物流業的發展。皖北-沿淮地區相對落后,2005年全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為31.4%,沿江-皖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2005年人均GDP為15 636.43元,是皖北沿淮地區兩倍多,近乎兩倍于全省平均水平,超出全國平均水平,工業總產值也占絕對優勢。這就決定了安徽省物流業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現出南高北低的基本態勢。
2安徽省城市物流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2.1評價指標的選取
城市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系統化的形式之一,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系統,涉及城市的物資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領域,深刻影響著工農業生產、居民生活和城市正常運行。城市物流業是個系統的產業,對其進行評價涉及眾多因素,評價指標的選取存在一定難度。
在遵循“科學性、動態性、可操作性”原則之下,力求使指標科學全面地反映城市物流發展的真實水平,并且依據指標數據的客觀性和可搜集性,在此選取了反映城市物流發展水平的特征指標:①城市物流區位商;②中心性;③市場繁榮度;④貨運量比重;⑤工業總產值比重,來對目前安徽省城市物流發展的總體水平進行評價分析。其中:
城市物流區位商=(城市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從業人數/該城市總從業人數)/(全國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從業人數
/全國總從業人數)。城市物流區位商反映了城市經濟部門與外部區域之間物質能量的輸入與輸出關系,也反映了物流的專業化程度。商值大于1,表示物流部門具有輸出活動,存在基本經濟活動;商值小于或等于1,表示物流部門具有凈輸入,全部屬于非基本經濟活動,不利于城市的發展。
中心性=(城市電話戶數/城市人口)/(全國電話戶數/全國總人口)。中心性用來反映物流信息渠道通暢程度的空間差異。
市場繁榮度=城市批發零售貿易業產品銷售額/該城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市場繁榮度用來反映城市物流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貨運量比重和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指占全國的相應比重。
這里選取安徽省17個地級市2005年的相關統計數據分別計算上述各項指標,為了便于對各個城市的物流發展水平進行比較,對以上五項指標數值運用SPSS13.0進行因子分析,提取三個公因子,得到因子載荷矩陣,同時對其進行最大方差旋轉,求得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和各個公因子得分,最后用各個公因子的貢獻率進行加權求出各個城市的綜合得分。(表2)

2.2安徽省城市物流水平基本格局
為了更加直觀地反映安徽省城市物流發展水平的基本格局,以上述五項指標的綜合得分為屬性指標,運用MapInfo Professional 7.0、ArcView Gis 3.2進行數字化專題地圖的制作(附圖1),直觀地反映出安徽省物流發展水平的總體分布態勢。
2.2.1合肥市城市物流水平最高
合肥市在安徽省的物流樞紐地位是毋庸質疑的,其城市物流發展水平遙遙領先,具有絕對優勢,是唯一綜合得分大于1的城市,達到1.074(圖1中顏色最深的區域)。無論是中心性、市場繁榮度、貨運量比重還是工業總產值比重都領先于其他城市,城市物流區位商大于1,城市基本經濟活動具有比較優勢,外向性服務功能突出,物流專業化程度高,這主要是由合肥市在安徽省的政治、經濟地位共同決定的,也是其他城市所望塵莫及和不可比擬的。合肥市位于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通過南淝河通江達海,具有承東啟西、接連中原、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是安徽省主要加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綜合性工業基地以及商貿金融、信息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合肥市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GDP連續20多年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臺階,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其作為皖中物流區中心城市的地位進一步加強,物流市場十分活躍,擁有完善的公路干線網和鐵路網,物流信息渠道通暢,城市物流發展迅速,發展潛力雄厚,較好的經濟基礎和廣闊的物流腹地決定其在今后的的發展中物流樞紐地位會進一步強化。
2.2.2沿江-皖南城市物流發展初具規模
從圖1可以清楚地看出,安徽省南部城市物流水平明顯高于北部,而其中南部又以長江沿岸城市物流發展水平較高。該地區城市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并以沿江鐵路、高速公路等物流主干道為輔助,物流業發展迅速,加之經濟基礎雄厚(表3),因而城市物流發展水平較高。池州雖地處長江沿線,但經濟發展一般,缺乏有著良好成長性的支柱產業,綜合經濟實力在七市當中排名靠后。

蕪湖作為沿江—皖南物流區的核心城市,物流發展水平最高,綜合得分達到0.796,僅次于排名第一的合肥市,各項指標均居前列。蕪湖連南貫北,承東啟西,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蕪湖港是長江五大港口之一,公路、鐵路以及水運交通都非常發達。20世紀90年代以來,蕪湖緊緊抓住長三角地區經濟崛起機遇,以大開放為主線,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著力優化發展環境,主動承接長三角產業和資本的轉移,15年時間GDP增長5倍。曾經以糧食貿易和“傻子瓜子”聞名全國的商貿型城市,如今因為有了“奇瑞”、“海螺”等工業產品,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加工制造業基地之一。2005年中國200座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蕪湖列45位。蕪湖以“向東發展、連南接北、打通周邊、城鄉一體”發展方針為指引,在實施東向發展的過程中,從迎接輻射到主動融入,先行對接長三角,實施交通可持續發展,綜合交通和物流樞紐地位進一步加強,為城市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蕪湖有望在以后的發展中和合肥形成安徽物流業發展的雙核心格局。
2.2.3“雙中心城市”聯動領跑皖北物流業迅速發展
安徽省西北部城市物流業總體發展水平相對偏低(圖1),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自身的經濟實力、地理區位以及物流基礎設施等等。皖西北靠近內陸,經濟發展緩慢,物流資源相對薄弱,物流業發展水平較低,綜合得分偏低,但其中阜陽和蚌埠比較突出,綜合得分則相對較高,這與二者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交通區位優勢是密不可分的。
阜陽市地處安徽省西北部,總人口900萬,面積9 775平方公里,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農村富余勞動力200多萬,是全國重要的勞務輸出基地。阜陽作為大京九的樞紐城市,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以來,阜陽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經濟發展軟環境日趨完善,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綜合實力逐年增強,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26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3億元。皖西北物流中心城市正在形成。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的淮河流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全市地處沿海向內地輻射的過渡地帶,既是沿海的內陸,又是內陸的前沿,縱貫我國東部地區南北的大動脈——京滬鐵路和千里淮河在此交匯,是我國南北鐵路運輸和水運的重要樞紐,擁有華東地區一流的大型貨運編組站和專業化貨場,集裝箱運輸可直達香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的形成,營造了蚌埠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為城市物流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是一個以加工工業為主,擁有機械、化工、電子、醫藥、建材、紡織、煙草、釀造等34個行業和200多個門類的綜合性工業城市,工業基礎雄厚,經濟發展迅速,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高,2005年GDP達311.33億元,同比增長18.1%,工業總產值96.48億元,同比增幅14.9%。蚌埠市作為中心城市的綜合功能和輻射作用日益顯現,有力地推動了城市物流業的發展。
2.3安徽省城市物流發展的動態演化特征
為了縱向比較安徽省城市物流業發展水平的變化趨勢,選取1996、2000及2005年作為三個比較層面,以同樣的方法計算這三個年份各城市的綜合得分,最后得到各城市物流業發展水平的變動趨勢圖。(圖2)
從圖2可以清楚地看出近十年來安徽省各個城市物流業發展水平的變動態勢,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如表4。
3安徽省城市物流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安徽省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較快,但仍處于起步階段,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3.1專業化物流服務觀念滯后,發展面臨市場需求約束
雖然企業內部物流服務社會化是大勢所趨,但由于市場發育不完善,大多數生產或流通企業經營主體或經營者對專業化物流服務發展認識粗淺,企業的物流活動主要依靠企業自備的物流資源自我服務,這些企業對利用第三方物流降低生產成本心存疑慮,對專業物流服務質量缺乏信心,對外包物流業務引起的企業原有物流設施閑置浪費和人員下崗問題無力解決。這就大大制約了高效專業化物流服務的發展。
3.2物流市場供給總量基本滿足,但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貨運樞紐站建設滯后,尚未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化運輸系統;經營主體過于分散,缺少主導市場發展的大型運輸企業;集裝箱車輛、廂式車輛、冷凍車輛等各種專用車輛所占比例較低;全省范圍內能提供綜合物流服務的業戶很少。
3.3物流發展缺乏統一規劃,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政府沒有專門機構協調物流產業發展,分部門、分行業規劃物流園區、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造成布局不合理,社會資源閑置和重復建設矛盾突出。而受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影響,現有的物流中心在綜合運輸服務方面,沒有形成多種運輸方式的合理銜接,功能較為單一,提供增值服務能力較弱,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3.4企業物流信息化建設滯后,物流專業人才短缺
只有少數運輸企業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統,工商企業、物流企業、市場間缺乏物流信息平臺,造成相互間信息數據是孤立和靜態的,難以形成數據共享和實時在線交換,訂單處理、貨物跟蹤、庫存查詢等物流服務功能較弱。企業對物流人才的培養和投入還微乎其微,在物流人才的引進方面還缺乏有吸引力的待遇和工作環境。物流業從業人員普遍缺乏相關業務知識和技能,教育機構缺乏規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徑,企業短期培訓成為目前物流培訓的主要方式。
4提升安徽省城市物流發展水平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目前安徽省城市物流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特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議:
4.1加強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物流信息平臺
物流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安徽城市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安徽省物流基礎設施不能滿足現代物流業發展需求的現狀,安徽省應盡快加緊完善交通網絡和物流通道,加快交通物流發展,加快建設合肥、蕪湖港、安慶港、蚌埠和阜陽五大物流園區及合肥新港物流中心、蕪湖長江物流中心、蚌埠新港物流中心等13個物流中心;改造一批具有良好物流發展前景的貨運站;建設以合肥貨運交易所為中心,以16個地市貨運信息中心為依托的三層次貨運交易市場體系;盡快建立全省物流公用信息平臺并與周邊省份物流平臺聯網,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物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其次,信息是現代物流的靈魂,物流信息平臺是開展現代物流的基礎。信息平臺可以有效整合物流信息資源和社會資源,提高社會大量閑置物流資源的利用率,起到調整、調配社會物流資源,優化社會經濟的重要作用,不但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會產生很好的社會效益。構建安徽省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即建立城市物流信息網絡,既可以優化企業內部資源配置,又可以通過網絡與用戶、制造商、供應商及相關單位聯結,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保持物流信息渠道的通暢。
4.2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
鼓勵工商企業分離外包業務,將采購、運輸、倉儲、包裝、配送等物流業務交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加強對傳統物流企業的服務延伸和功能整合,促進其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以現有發展較好的物流企業如安徽中外運、安泰物流等為重點,培育若干個具有核心競爭力、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推動物流企業進行國家認證,形成一批符合國家物流標準的A級物流企業和若干家AAA以上企業。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業,帶動安徽省物流技術和物流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4.3搞好物流規劃,加強物流園區的建設
國家、各部門和地方三者物流規劃應相互協調。物流規劃決定全國物流發展,部門規劃則是對國家規劃的具體實現,地方規劃則要提出切實可行的地區發展目標,避免因重復建設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各市要結合自身交通區位和經濟發展特點,規劃、建設好本市的物流園區。合肥要以建設全國性的現代物流中心為目標,以公鐵聯運和航空運輸為重點,建設好合肥現代物流園區、合肥運輸物流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物流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物流園區和航空物流園區。蕪湖要以建設安徽沿江外向型現代物流產業帶核心物流樞紐為目標,以江海聯運和服務外向型經濟為重點,建設好朱家橋物流園區、對非出口商品配送中心、出口加工區、裕溪口煤炭配送中心、開發區物流園區。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國家在合肥和蕪湖設立保稅物流中心,爭取建設合肥、蕪湖鐵路集裝箱物流園。
4.4加快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
物流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建立不同層次的教育體系,來適應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可以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三方面制訂物流人才的培養計劃,采取校企聯合、產學研結合多渠道的方式進行。對一線實際操作人員,可開展多種形式的崗位培訓,以掌握相關工作的操作技能為主。同時大力發展大專和中專層次的職業教育,補充企業一線物流作業人才的不足。物流中高級人才的培養主要由本科、研究生層次來完成。
5結論與討論
目前,安徽省城市物流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安徽經濟發展十分迫切和必要,安徽已經具備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基本條件,根據安徽經濟發展特點和區位、交通等條件,可考慮:建設安徽沿江外向型現代物流產業帶,在這個產業帶內建設若干個物流樞紐城市和一批專業或綜合物流園區,形成以馬蕪銅宣為中心的多層次綜合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合肥全國性現代物流中心;將蚌埠、阜陽兩市建設成面向皖北、服務整個淮海地區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淮南、淮北(能源和重化工產品)、宿州(農副產品及加工品)、亳州(中藥材原料及醫藥產品)、黃山(旅游商品)五個特色物流中心。
接軌長三角,參與長三角洲大物流圈的聯動發展。與江浙滬共同打造現代物流發展聯合體,推動長江三角洲物流按生產、流通和消費區域的合理布局,形成多式聯運有機結合、流通多功能環節合理銜接、信息處理通暢快捷、現代物流園區功能互補的大物流圈體系,輻射帶動自身物流業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樊奇,劉恩舉. 我國城市物流中心的現狀及發展分析[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2):129-132.
[2] 王麗梅. 淺析我國城市物流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 Journal of Jilin Commercial College, 2005(2):32-33.
[3] 劉春,朱俊林. 中國城市物流中心的布局現狀分析[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03,19(6):368-370.
[4] 程廣平,汪波,程國平. 區域性中心城市物流集群發展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25(4):62-64.
[5] 李青. 淺析城市物流和城市物流合理化[J].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04,6(2):10-14.
[6] 藍伯雄,許瑋. 建立高效城市物流體系的政策建議[J]. 中國流通經濟-現代物流,2005(4):7-10.
[7] 廖敏秀,鄒凱. 淺談城市物流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及其對策[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5(18):143-144.
[8] 嚴冬梅,李敏強,寇紀淞. 基于數字城市的城市物流[J]. 科學管理研究,2004,22(5):83-86.
[9] 何愈. 國外城市物流規劃方法與實踐[J]. 城市問題,2005(5):88-91.
[10] 付林. 發展我國城市物流的對策[J]. 物流科技,2004(7):24-26.
[11] 明育,蘇紅霞. 發展城市物流 促進廣西經濟發展[J].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19-23.
[12] 張麗娟. 對中國城市物流業發展的思考——探討昆明城市物流發展之路[J]. 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1):83-85.
[13] 李振,朱傳耿. 對城市物流概念及相關內容的研究[J]. 辨析與雜談,2006,8(2):35-38.
[14] 朱慶偉,陳才.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城市物流發展研究[J]. 東北亞論壇,2006,15(2):9-12.
[15] 蹤家峰,胡玉敏. 城市物流中心定位研究[J]. 開發研究,2004(6):48-50.
[16] 史秀平,劉志英,關志民. 城市物流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 研究與探討,2004(4):43-45.
[17] 王健. 城市物流發展路徑初探[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1):15-18.
[18] 譚清美,王子龍. 城市物流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研究——以江蘇南京為例[J]. 工業技術經濟,2004,23(1):89-91.
[19] 閆楓逸,毛海軍. 安徽省各城市物流重要度聚類分析[J]. 交通科技與經濟,2005(3):67-69.
[20] 鞠頌東,徐杰,王冬梅. 城市物流網絡體系的構建及其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C] // 第四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2006:209-213.
[21] 陳焰. 物流經濟地理[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1):1-70.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3] 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 中國城市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2001,2006.
[24] 安徽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 安徽省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200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