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山背二歌》是四川流傳較廣的一首著名民歌,其自身的音樂藝術魅力和獨特的音樂美學 情趣,是音樂工作者關注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巴山背二歌》;音樂特性;四川民歌;勞動學子
中圖分類號:J 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 04-2172(2008)01-03
一種流傳于大巴山的古老民歌“巴山背二歌”,以其淵源的歷史、獨特的個性和富有張力的 音樂表現及影響于2005年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獲得成功。“巴山背二歌” 能獲得如此殊榮,除印證了它不同凡響的獨特性、美學性和極富音樂的感染力外,更為繼續 挖掘、研究、發展和保留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其在民歌大集中的獨特個性確立了其應 有的位置。
大巴山位于四川東北部與陜西交界處。這里崇山峻嶺,溝壑縱橫,山路崎嶇。自古為人嘆 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為了生存,北部川人自古以來在巴山南麓的米倉古道上像馬 幫、駝幫一樣組成背運隊伍,或背運糧草,或背運日常用品、山貨等往返于川陜兩地。他們 腳穿草鞋,肩搭毛巾,背著“背架”,手提“打杵”,這樣的背運者,當地人俗稱為“背二 哥”或“背佬二”。常年的風餐露宿、汗流浹背的艱難背運,使背二哥嘗盡了人間苦,受盡 了人間累。“忘其疲,以齊功力”,一種巴山深處,發自背二哥心靈的民歌隨著打杵歇氣的 一聲“吆喝”由此產生,繁衍。
據考證,唐玄奘西天取經時曾在成都昭覺寺講經弘汗,僅從唐玄奘取經所背背架與今天巴 山背二哥們所有背架相同這一點來看,“巴山背二歌”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唐朝,并由此流 傳至今。作為一種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動地反映了背二哥們的生活狀態、勞動場景和內 心世界。其表現形態主要是在背運途中打杵歇氣時的一種演唱,往往是一人領唱眾人合,或 者眾人齊唱。有反映勞苦艱辛的背二歌,有歌頌勤勞勇敢的背二歌,更有為消除勞累而唱的 茅山歌(情歌)。背二歌的內容非常豐富,大量是歌頌男女愛情、反映背二哥生活內容的題 材。“巴山背二歌”在民歌中獨有的音樂特性及音樂背景確立了它在民間歌曲中的特殊地位 。隨著交通的不斷改變和完善,“背二歌”基本銷聲匿跡,只有極少的偏僻山區可見零星“ 背二歌”的影子,但卻再也難聞“巴山背二歌”的歌聲了。盡管如此,提起“巴山背二歌” ,作為巴山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高亢的山野之聲,委婉凄楚的內心詠嘆,背著“背架 ”、舉著“打杵”、肩搭毛巾的特有“造型”,仍歷歷在目,聲聲振耳。在全川、全國背運 工很多,從前有,現在也有,但像四川北部巴山川人背二哥所生成的“巴山背二歌”,其獨 特的音樂個性和極具震撼力的原生態歌唱,卻獨此一家,別無它店。因此,“巴山背二歌” 是巴山人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是記錄社會發展的典籍,是研究巴山人歷史的依據,是承載 巴山風土人情、生活習性的載體。正由此種種,它被國家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 表作”。它的特殊地位和其代表性可見一斑。
“巴山背二歌”的音樂特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歌詞,二是音樂。“巴山背二歌”的歌詞 大都為二二三結構的七言格律詩,其歌詞多用賦、比、興手法,生動形象傳神,所表達的意 境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巴山背二歌”的襯詞除了常用虛詞作襯詞外,還有像巴山其 它民歌的襯詞一樣用實詞作襯詞,這是“巴山背二歌”的顯著特色之一。如果背二哥們歌唱 自己的生活,其襯詞往往有“賢友兒”、“情兄兒”等,這類襯詞指背二哥們相互打招呼; 如果唱情人,其襯詞則為“賢妹兒”、“情妹兒”或“情哥兒”。現就歌詞作如下剖析。
“巴山背二歌”的歌詞除具有巴山民歌的共性外,更具有一種生活的浪漫和想象。當然, 這種浪漫有它苦澀的一面,但歌詞的某些想象,卻是出乎意外的。
拐扒子二尺八,
上坡下坎離不得它,
過河踩水探深淺,
親生兒子不如它。
(注:拐扒子指的是“打杵子”)
短短數語,把日拌夜行的“打杵子”寫了個夠,特別是末句的“親生兒子不如它”的比喻 透徹心骨,感慨萬千。背二哥長途跋涉,上坡下坎,一步一杵,那承受不住的勞累隨著一聲 吶喊,被“打杵子”墊在了身后;過河踩水用“打杵子”探路,日夜兼行的苦與寂,也只有 “打杵子”作伴;白天握在手里,夜晚放在床邊,沒有“打杵子”背二哥真是寸步難行。對 背二哥而言,有什么比“拐扒子”還親切?還重要?歌詞“親生兒子不如它”再貼切不過地 道出了背二哥的親身感受和內心獨白。“親生兒子不如它”一句在生活中原本極普通和樸素 的語言,用在這里卻讓人回味無窮,浮想聯翩,產生了極不平常和耐人尋味的美學效果。
再讀一下首:
叫聲腿桿你莫,
上坎就到涼風埡。
店老板娘等著你,
敞開胸懷喂娃娃。
你要想吃她那熱饅頭,
就慢步慢步往上爬。
背二哥背著貨物上坡下坎,勞累至極。腳手軟,筋骨酸痛,要背下去靠 什么?靠精神、靠意志!精神意志哪里來?靠想象!對背二哥而言,沒有什么比女人更有吸 引力,更實際的了。腳桿,堅持住吧!上坎后的涼風埡,有店老板娘正敞 開胸懷喂著娃娃,那誘人的“熱饅頭”正等著你。想到這些,就咬緊牙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bɑ)吧!
這首歌詞看似顯露、情色,但它卻是背二歌中最坦白,最具想象力,最具藝術性和浪漫色 彩的一首歌詞。
兩首歌詞都用了比喻手法。一是“親兒子”,一是“熱饅頭”,細細品位,對一個男人來 說,有什么比“兒子”和“女人”更重要?也只有常年爬行在川陜崎嶇山路上、忍受常人難 以忍受的繁重體力勞動的背二哥們,才能從心底呼喚出人性的本質。這種本質來至天然,透 出晶瑩和純潔,而這種本質在原生態的歌聲中唱出,就具有了不同凡響的藝術感染力和音樂 的特定性質。
我腳手軟路難行,
賢妹兒肚子大了怪誰人?
我不怪張來不怪李,
只怪那背實哥哥就是你。
我腳手軟難上坡,
莫非賢妹兒害了我?
你腳手軟就怪我,
我肚兒腫了怪哪個?
這首歌詞別有一番韻味。按理講,由于背二哥的特定環境,那種大聲吆喝、高聲喊唱才是 背二哥的粗獷性格特點,但這首歌詞卻給我們娓娓道來背二哥夜晚的私房話。更有趣的是, 兩段歌詞的一、二句是背二哥的,三、四句是賢妹兒的。上例這首歌詞,按理應該是男女對 唱。不,背二哥常年爬行在崎嶇山路,沒有賢妹兒作伴。想到了,就唱出來,沒有理由非要 兩人對唱。背二哥這樣的一人“對唱”,這樣自問自答的內心獨白,使我們眼前的背二哥判 若兩人,讓我們看到了背二哥還有那樣柔情的一面。
這首由一人“對唱”歌曲的藝術表現形式,向我們揭示了原始背二哥難得見到的另一藝術 側面。這種歌詞形式和演唱風格的獨特,更宣泄出了背二歌特有的美學情趣和浪漫色彩。
音樂方面,請先看下面兩個譜例:
例1:背二哥
例2:背二哥
從以上的譜例可以看出,“巴山背二歌”的旋律高亢、優美,清新流暢,其中又透出陣陣 粗獷豪放的性格,在巴山民歌中極具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演唱風格。
“巴山背二歌”的調式:
巴山民歌中的號子類、長歌類、小調及風俗歌曲雖風格各異,但筆者將收集到的所有背二 歌曲譜作一分析,發現其調式全是民族五聲徵調式。這在巴山民歌體系中極具典型意義的。
“巴山背二歌”按理亦可劃在勞動號子類歌曲范疇。但“巴山背二歌”的唱腔不具有勞動 號子的強烈節拍的有規律的節奏特性。它的旋律和唱腔都在“散板”中進行,行腔較為自由 。看似散板,但它的曲式大多又是由上下兩個對答式樂句組成的單樂段歌曲。內在的節奏律 動又是清晰可見的。這種行腔自由,又有其節奏、律動的規律是“巴山背二歌”音樂的又一 特色。
“巴山背二歌”起始、終止,或者在歌曲中部出現的一聲長呼短嘆的甩腔“嘿!”“哎舍!”等,和后半拍起唱是其音樂的顯著標志。
“巴山背二歌”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由最底層勞動人民創造、繁衍并流傳的。他們沒有 固定的師承關系,屬自發式傳承。正因為如此,背二哥們在相對固定的曲式及調式的框架內 自由地抒發著自己赤裸的美學觀點和美學情趣。
“背二歌”的旋律清新流暢,唱腔高亢明亮,風格粗獷豪放,極具地域特色。“背二哥” 之所以感人至深,傳唱久遠,除背二哥在特殊場景下詠唱外,在民間、在其它場合也隨時可 聽到“背二歌”的歌聲。“背二歌”已不再屬于背二哥的勞作“吼聲”和“宣泄”聲了,由 于它在音樂上的共通美學情趣,使背二歌走出了特定的環境,廣為人們喜愛、接受與詠唱。上世紀60年代初,四川省歌舞團、重慶市歌舞團、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均到巴山采風,曾編 排出舞蹈作品《巴山背二歌》和聲樂作品《巴山背二歌》,原生態的“巴山背二歌”也曾被 四川電視臺、中央電視臺錄播。因此,“巴山背二歌”是現代文學藝術的有效養分,是民族 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原來相對封閉的農耕文明不斷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交通 的變革帶來了運輸的變遷,由于鄉鄉通公路,原來從事背運職業的背二哥們由從前的長途背 運轉為今天的短途背運,且人數越來越少,能唱“巴山背二歌”的人更是鳳毛麟毛。“巴山 背二歌”的傳人高度瀕危,亟待搶救保護。為此,四川巴中市文化部門投入人力物力,大力 進行搶救和保護工作,并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巴山背二歌”由于它自身的音樂藝術魅力和獨特的音樂美學情趣,以及在“吼唱”中所 迸發出的山野之情,使筆者即刻感到它就是永不會消亡的“巴山音樂之魂”,我們相信:通 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搶救挖掘——保護發展,它一定會成為民族音樂文化中一朵絢麗的奇 葩。
責任編輯:陳達波
注:本文參閱資料《達縣地區民歌集成》.《巴中市“巴山背二哥”申遺申報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