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是教育的生命,鋼琴作為師范音樂教育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決定了鋼琴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時,要體現出鮮明的創新思維,去努力影響學生,給學生以示范與引導,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
關鍵詞:創新;高師鋼琴;教學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1-03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理想中的新世紀人才不僅要學有專長,而且要思路寬闊,想象豐富、知識淵博、善于創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藝術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了與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以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相適應,實施素質教育、培養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目標。
創新是教育的生命,鋼琴作為師范音樂教育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決定了鋼琴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時,要體現出鮮明的創新思維去努力影響學生,給學生以示范與引導,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高師院校與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不同的,要想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高師鋼琴就要從教學內容、形式及思維上不斷地創新與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高師鋼琴教育的教學職能。
一、教學內容的創新
教學內容是高師鋼琴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組成部分,它將對進一步提高鋼琴教學的藝術水平、科學水平和整體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發揮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時,高師鋼琴課程的教學改革將能進一步促進音樂教育專業學科內部各課程之間的合理交叉與優化整合,從而積極推動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使我們的教學工作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也更加符合21世紀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需求,并以更高的標準積極順應高校教育改革和自身發展的總體趨勢, 逐步建立鋼琴藝術資料數據庫。
(一)新世紀的高師鋼琴教育應在中西音樂的融合中求發展、在民族音樂的傳承中創新
新世紀高師鋼琴教育應該注重中西音樂文化傳輸的平衡,在我國現階段的高師鋼琴教育中,西化教育的趨勢仍然比較明顯,所用教材西方鋼琴作品居多,學生彈奏的樂曲西方作品居多,學生所熟知的鋼琴家西方人居多,而對中國民族的東西知之甚少,造成中西音樂文化傳輸的失調。因此,鋼琴教師在教授學生時,應從多方面來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培養。如在學校規定的鋼琴教材外,輔以大量的中國鋼琴作品的教材;對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具有特色的技能技法及鋼琴音色的表現等問題都要進行系列的專門的訓練,給學生編創一些中國風格的練習曲,讓學生更多的了解中國音樂風格的特點;也可以由學生自主編創樂曲來進行彈奏,加深他們對中國風的印象。
(二)新世紀的高師鋼琴教育應與美術、文學等姊妹藝術相結合
音樂與美術、文學、戲劇、影視等姊妹藝術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并具有相似的藝術表現特征,尤其是對情緒、情感、情趣、情境的刻劃和表現可以說更具有代表性。因此,高師鋼琴的綜合性除了體現在與高等音樂教育專業各學科之間的滲透與融合,還體現在鋼琴藝術與其他姊妹藝術的結合之中。
音樂與文學是不可分割的。文學可以為音樂提供創作素材,而音樂可以利用比語言的表現力更豐富的聲音等多種結合方式來表達其思想內容。文學需要音樂的更好體現,音樂中又有文學因素。所以說音樂與文學是互相制約、互相聯系的。因此,高師鋼琴教學內容應增添文學藝術的審美認識,從白居易到席勒、歌德;從李叔同到韋瓦第、貝多芬;從圣經故事到福爾摩沙頌,無論東方、西方,古代、當代,雋永的詞與深刻的曲透過音樂和文學來對話,從理論上、德育上對學生的審美觀進行調整與完善。音樂的文學性、文學的音樂性、音樂中的文學作品、文學中的音樂作品等方面的問題,兩者相互影響、滲透對作品的理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音樂是流動的時間藝術,繪畫是凝固的空間藝術,但它們有著共同的性質——最終歸于人的大腦之中,使人們在感受中引起思維想象。優秀的繪畫作品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從畫面的色彩、線條、結構中感受到音樂的韻律和節奏,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優秀的音樂作品同時也是一幅美麗的畫,而這幅畫是用音符當色彩、旋律作線條所繪出的只能用聽覺去觀看的心靈之畫。通過鋼琴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積極探索能夠對鋼琴作品與繪畫之間的關系產生好奇心與探究愿望,初步感受、理解音樂與繪畫的個性與共性;能夠嘗試用繪畫來表現音樂,這樣能夠使學生達到一種情感上的、認識上的、實踐上的目標。學生在感受、體驗、探討的過程當中拓寬了藝術視野與審美空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鋼琴教師需要翻閱大量有關音樂與繪畫的資料,并制成相關課件,隨時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補充,可以為不同的鋼琴作品配以適當的圖片,甚至為相同的作品配以不同的圖片以對不同的情緒處理作出相應的回應,如此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對我國高師鋼琴教學的發展可以起到促進作用。
二、教學形式的創新
多年來傳統鋼琴教學教學觀念陳腐,教學方法僵化,長期的學習使學生與前沿知識形成一種封閉關系。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的鋼琴教學也應更好地利用高科技對教學質量及效果作進一步的提高,這需要我們對傳統的教學形式進行改革,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
在高師鋼琴教學中,除了繼續以傳統的一對一的授課模式為主體,在教學中還是充分利用計算機對教學進行輔助。在中國,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還是一門新興學科,運用多媒體輔助鋼琴教學可以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電腦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各類資料的收集、整理、調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們可以充分發揮電腦技術的多媒體優勢,將鋼琴課程教學內容制作成各種類型的電腦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鋼琴藝術資料數據庫。通過這一有效途徑,所有鋼琴教師和學生均可共享豐富的數據庫資源,方便地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料,從而使高師鋼琴課程的教學質量和現代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創新思維的培養
善于創新,并且有良好的文化藝術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是我們對音樂院校學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的同時,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這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現代教學弘揚的也是人的主體性。因此,鋼琴教學中開展創新的學習方式,最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與人的愉快情緒相聯系的認識傾向性。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需要的對象即興趣的對象。興趣使人對有趣的事物給予優先注意,積極地探索,并產生情緒色彩和向往的心情。因此,鋼琴教學應該把如何提高學生興趣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學生掌握某種技巧。
在以學科為基礎的鋼琴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是合作伙伴關系。以往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首先對作曲家進行介紹,然后對作品進行較為粗略的分析。這樣的教學學生未必能全盤吸收。在提倡創新教育、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時代,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把問題帶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如演奏肖邦的作品,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肖邦生平資料,所屬時期、派別,有哪些代表作,其作品的主要風格、特點是什么。通過欣賞,讓學生自己學會分析作品要點、難點。這樣,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應用音樂詞匯討論他們對樂曲的理解,能夠對所學曲目作出正確的評判。由于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生對作品會有比以往有更深刻的認識,并且有一種收獲感。有的學生還通過與別的浪漫派作曲家作品的比較,更進一步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探究。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輕而易舉地接受答案轉變為通過努力尋求答案,從而豐富和充實教學的內容。
傳統教學中重視對知識技能的傳授,但忽視了人的發展。傳統教學以知識傳授為宗旨,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師的關注。新的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要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需要,適應學生對知識與情感的要求,教學的重點由重知識傳播向重學生發展轉變。因此教學過程應該既是學生掌握終生發展必備的知識技能的過程,又是一個開發潛能、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過程。
高師鋼琴課教學是一項牽涉面較寬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相關專題研究的展開和深入,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的修訂與調整,各類資料的匯集與整理,相關教材的編寫與出版,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與推廣等等。同時,它對鋼琴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教學熱情和綜合業務素質也提出了更高和更為全面的要求。
高師鋼琴教學體系應加快適應新世紀對教育的要求,并不斷從教育思想、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方法、教學管理及考評體制等領域的改革、創新與拓展。通過一系列創造性的教學活動,重新確立更具時代特征的高師鋼琴教學觀念和教學形式。
責任編輯:李姝
參考文獻:
[1]陳光泉.高師鋼琴多元化教學[J].音樂探索,2002(2).
[2]李俊.論高師鋼琴教學中美育與技能的互動[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