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年輕合唱指揮是合唱事業興旺發達的關鍵環節。合唱指揮比賽為青年合唱指揮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但從比賽過程來看,還有進一步完善與改進的地方。
關鍵詞:合唱指揮;指揮大賽;完善機制
中圖分類號:J6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1-02
4月的廣東,春風送爽,百花爭艷。全國選拔出來的60名指揮選手匯集廣東名城中山市,準備在即將舉辦的“中山杯”全國合唱指揮大賽中展示才華、奮力拼搏,爭取在半決賽和決賽中取得好的名次。
7天的日日夜夜,選手們通過緊張、有序的角逐,一批年輕有為,富有朝氣的青年指揮脫穎而出。10余名青年指揮成為A、B兩組的優勝者而成功地站上領獎臺。
筆者作為大賽的評委,為大賽的成功舉辦感到高興,為拼搏成功的年輕指揮選手感到由衷的喜悅。此次大賽昌中國合唱事業的一件大事,是合唱興旺發達的一個關鍵環節。如何持之以恒,完善賽事機制,推動大賽向健康、有序、科學進步的方向發展,在喜悅之余,提出幾點不成熟的建議和思考。供大家參考。
一、大賽應旗幟鮮明地設置專業和業余兩大組別
目前,中國需要選拔、培養一批具有高尚情操、專業技術好、音樂基礎扎實、思維敏捷、好學勤奮的青年指揮。在這個群體中,根據中國合唱之現狀,應分為專業和業余指揮兩大類。前者,是今后我國合唱專業的傳承者和旗手,是領軍性人物,是展示和提高全民合唱水平的堅強堡壘;后者是造就合唱事業的基礎力量,是升華、提升群眾性合唱水平的領導者。兩者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個問題,用不著含糊,應旗幟鮮明。不然的話,容易給人們造成群眾合唱和合唱藝術概念上的混淆,對提高、引導不利。另一方面對合唱的地位易產生錯覺,認為樂隊指揮才專業,合唱指揮都是業余的偏見和誤解。
二、A組的比賽設計應“輕前重后”
A組實際上是我們心目中的專業指揮比賽,參賽者的資格應該是接受過專業教育的音樂藝術院校的專業指揮學生、青年教師和各優秀團隊富有實戰經驗的、成績優秀的指揮。如果說A組的參賽選手的資格是合格的話,可減少前段的音樂知識聽音等基礎測試,重在其技術、技藝的展示,駕馭不同體裁、題材等大型作品的能力和解釋作品的深度及展示綜合藝術水平和能力。
三、加大專業組指揮作品的難度
筆者認為專業組的決賽曲目的選擇上應注意兩個方面:
1.以人聲為主要的作品。如無伴奏合唱、鋼伴為主的各歷史時期的合唱作品。
2.人聲和樂隊合唱的聲樂作品,如聲樂組曲、套曲及交響大合唱等有份量的作品。
3.這個部分要強化專業的藝術含量,高度的技術性和藝術性,要讓選手和群眾取得共識,即獲得指揮大獎是高難的,來之不易的,其結果使人對獲獎者今后工作的發展和佩服,有利于獲獎者心里產生敬意和成長。
四、加大指揮藝術表演的學習與研究
成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揮是極難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它的學習難度超過了樂隊指揮。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主要是就指揮藝術研究方向談,筆者認為指揮者的學習應對音樂語言、文學語言、指揮語言進行學習和研究,對這“三大語言”進行學習和研究,是選拔和造就社會合格合唱指揮人才的有力保障和途徑。
首先,對音樂語言的學習研究是指揮學習的第一個平臺,也是基礎平臺。這個方面包括,音樂的基礎知識、技能和“四大件”理論基礎。這方面也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學習。
文學語言是指揮者的“第二語言”,是合唱指揮最特殊的一項學習內容。它包括對本國文學的學習、研究,也包括對外國的文學語言的學習研究。因為合唱的作品本身就是文學和音樂的合成品,只有音樂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而沒有或缺乏對文學語言的學習研究,就會削弱其解釋作品的能力和藝術表現。這一點往往也是很多人“知難而退”而不選擇合唱指揮專業的原因之一。
第三語言的學習就是指揮法的學習和研究。很多參賽的指揮只把指揮法作為解釋音樂的基本工具,所以缺乏音樂表現力。由于選手的誤解,而無法使指揮法成為一個重要的表演平臺。我們要反對讀死書和死讀書,單一知識的學習必然是貧血者,是無法擔當大任的。
五、加強對“指揮法”技術和藝術的學習和提高
指揮法的學習有兩個層面,一是掌握表達作品的基本語言(技術、技巧性),二是指揮語言的藝術性。通過此次比賽,筆者認為部分指揮對第一層面的學習和掌握有一定的程度,但第二層面的問題較多,機械、生硬、不流暢、下意識的指揮語言占多數,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筆者認為,指揮專業是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者”,屬于表演專業,其本質就是要準確研讀總譜和準確解釋作品,并以此作為表演創作的依據。指揮作為“二度創作者”,它的本質意義就不僅限于第一度創作的傳達和再現,應該體現出表演者獨特的創造性,否則,它就會降低音樂表演的價值,導致音樂的藝術含量減少。因此,加強對青年指揮家對指揮法第二層面的研究和學習是非常必要的。
六、加強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養
指揮藝術高度來源于自身專業的含金量和綜合知識素養的集合,因此加大青年指揮對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是很重要的。指揮者是種子,是領導者,是一種典型的“以點帶面”的人才。當代年輕人缺乏“苦難的歷程”之經歷,缺乏對歷史和社會全面的注視和深度研究,容易在極度“自我”中陶醉,而失去對人文精神高度的把握。所以筆者認為培養指揮的人文精神是塑指揮大師的重要保障之一。
七、學會融入社會的知識和本領
在培養、造就指揮大師的過程中,要時常對年輕一代的指揮要求學習、培養自己社交的本事。要學會同社會各層面的機構和人打交道,要學習把自己融入社會的本事,我們常說一位優秀的合唱指揮家一定是一位優秀的社會活動家。
以上觀點,僅代表筆者自己一些看法和思考。學習、實踐、研究、總結,再學習、再研究、再總結、再提高是我們必須遵守的求知、求索的藝術人生的準則。筆者相信,只要我們方針正確、引導得力,年輕一代指揮只要好學、好思、好研究、進取,成功就指日可待。讓我們團結一心,上下一致,取長補短,戒驕戒躁,努力打造中國合唱藝術的百花園。我堅信在我們前輩開創的事業的基礎上,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精尖的合格合唱指揮人才,中國合唱藝術的第二個春天一定會來臨。
責任編輯:陳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