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雜記集粹
最美不過“成功地變老”
■姚明
“最美不過是成功地變老。”這是2007年10月下旬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亞洲地區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大會上,日本女學者明島弘子發言中提示的口號。這話像一縷陽光,使人重新認識變老的問題。
她說,人的衰老,是從青年時期就開始了,各組織器官衰老的時間也不一致。它并沒有影響人們積極主動地創造生活,進入老年以后,同樣可以獲取成功,完全可以成功地走向老年。
這就是要: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應該做的,做自己想做的。
也就是量力而行,發揮長處;也就是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情。也就是做自己熟悉的,發揮自己所長,并從中得到快樂的事情。
總之,成功地變老,就是充實、快樂地生活,積極主動,使老年富有和以往階段同樣的價值和意義,直到生命的終點。
“安度”不夠應“歡度”
■翁濟
身逢盛世,度過花甲,步入古稀,向百歲邁進,怎樣度過這珍貴的晚年,成為老年朋友經常思考的問題。在我看來,一些朋友受世俗觀念影響,難免有作繭自縛之嫌。
要解決這個困惑,我們先討論一下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生,亦美亦善,目的是使人快樂。”但是以往常常把“使人快樂”和“享樂主義”扯在一起,甚至與金迷紙醉、燈紅酒綠的生活混為一談。當年對此未敢茍同,如今細細揣摩,更覺得“使人快樂”就是真理。當今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人民齊心奔小康,不就是在追求幸福與快樂的生活嗎?
總的來說,人的前半生應該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無論求知創業都要付出一定的艱辛和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到了后半生,衣食無憂,就應該利用自己的勞動所得適當地享受人生。不可糊涂地繼續做苦行僧守財奴了。我們明確了人生的目的,晚年的困惑,自然迎刃而解。
身體健康的,愿意發揮余熱,只要能得到快樂,不妨大膽為之。如果勉強為此,只為兒女積攢仨瓜倆棗,終日朝九晚五,無樂可言,大可不必。無論哪種選擇,老年人都應該尊從條件允許,理直氣壯、開開心心地享受生活!
以前曾有人提出“安度晚年”,從心理保健的角度看,“安度”還不夠,應該“歡度晚年”。
在減法世界里看美
■陳致生
云霞出海曙,旭日東升,日行中天——這像人的幼年、青年、壯年,個人的一切都在增加。崢嶸赤云西,夕陽無限好——這像衰老的過程,除了得天獨厚者,一般老年人屬于弱勢群體,僅有年齡、學識、經驗在增加,其余一切都在減少。
在人生進行加法的過程中,身體機能發育,學歷增長,交際圈增大,社會地位提高,收入增加,這個階段容易感到美的存在。在減法的人生階段里,各器官功能減退,疾病先后來臨,令人沮喪,欣賞到美則不容易。這個階段想要欣賞到美要有兩個前提,一是,知天命,曉天道,對升降盛衰的自然規律了然于心。二是,不把個人利益看得太重。
有了這兩個前提,就可以開始探訪賞美的過程了。賞美的途徑千千萬,謹摘數端。
解放思想,賞探索真理之美。有人退休以后,有“日長似歲閑方覺”之感。程顥卻有詩云:“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外地有形,思如風云變幻中。”可見事務減少,可以深入研究事實,展開思想的翅膀高高飛翔。
在平淡生活中發現人格之美。陸游有詩:“驢肩每帶藥囊行,村巷歡欣夾道迎。共說向來曾活我,生兒多以陸為名。”
在悠閑生活中享慈善之美。白居易說:“物以稀為貴,心因老更慈。”遇到不順心時學會享轉移之美。陸游說:“幽棲莫笑蝸廬小,有云山、煙水萬重。”
老年人自己少了喜事,要把別人的喜事當成自己的喜事,具有隨喜隨眾之美。陸游說:“放翁病起出門行,績女窺籬牧豎迎。酒似粥 知社到,餅如盤大喜秋成。歸來早覺人情好,對此彌將世事輕。紅樹青山只如昨,長安拜免幾公卿。”老年世界少了老朋友,可以增加小朋友,發現童心之美。陸游就曾“老翁也學癡兒女,撲得流螢露濕衣”。老年世界少了表揚贊賞,要培養飽滿的賞美心情,有自信之美。從細微處發現美的能力,使陸游和白居易都非常長壽。
無數賞美的途徑可以把老年化作人生的第二個春天,陶淵明有詩:“及時當勤勉,歲月不待人”,與老年朋友共勉。
偏不自認倒霉
■王保鈺
3年前,筆者家中發生一場小火災,時至今日,仍記憶猶新。新屋入住,發現有液化氣的味道。于是,請來維修熱水器的工人檢查。檢查工違規操作,用打火機來查看。結果查到熱水器的燃氣閥處,突然“轟!”的一聲,熊熊烈火騰空而起。我和老伴見狀,不由得驚慌失措,等緩過神來,馬上關閉液化氣鋼瓶的燃氣閥。由于鋼瓶燃氣閥門是開足的,所以大火仍燃燒了一分鐘才熄滅。我們定神一看,熱水器外殼和零件早已漆黑一片,墻壁和房頂也成墨黑。是什么引起火災呢?罪魁禍首是熱水器安裝的劣質燃氣閥,其后還有燃氣公司維修工的違規操作,兩家開始互相推卸責任,都不肯賠償。其中涉及的第三方裝修隊已經去如黃鶴,無法提供證明,當時家里人都說破財免災,自認倒霉算了。筆者不同意,把這一事故反映給熱水器公司和燃氣公司,最終熱水器公司賠償一臺新的熱水器,燃氣公司維修工被罰款2000元。
不久前,老伴去一家醫院看病,在結賬處發現一瓶脫氧核苷酸納片的單價是36.6元,吃驚地問:“兩星期前這瓶藥還是18.8元,怎么突然漲價了呢?”工作人員回答:“調價了。”事后我到幾家藥店去問該藥的價格,同一廠家、同一規格、同一包裝、同一有效期的脫氧核苷酸納片依然是18.8元。醫院和藥店的藥價竟相差近一倍!真是咄咄怪事!我到這家醫院詢問:你們如此“調價”有一絲一毫的依據嗎?有物價部門的批文嗎?因我據理力爭,這家醫院把高價藥收回,退錢給我。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買到假冒偽劣商品,或者被商家欺詐,索賠困難,如果因為怕麻煩而放棄自己的權利,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我覺得是對這種不法行為的一種縱容,要通過媒體、消協、工商等相關部門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老年人不能糊里糊涂地自認倒霉。
不妨提倡“優死學”
■張大玉
生命規律不可違抗,20年前我就被人家稱為“老人家”了。如今頭上白發、臉上皺紋,如期而至。我和妻子的歲數加起來也超過了160歲。在此時刻,不免考慮到如何與死神會晤。
人是個有機體,生老病死是正常生理現象,生死之間不過是一種生命形態的轉換而已。對于死亡,我欣賞詩人說的“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理解的“靜美”就是人生的告別應該像秋天的落葉一樣安靜地飄落。這原本厚實翠綠的樹葉慷慨地把自己的養料都輸送給樹木枝干,以備來年的枝繁葉茂。
草長一秋,人生一世,死亡是一件大事,我以為應該講究一點“優死學”。我第一次生病住院,看到子女守護在老人床邊,勞心勞力,雖然感動于骨肉情深,卻也深覺困擾。更有病友本就病體難支,還要忍受子女哭哭啼啼、親友探訪慰問,自己也不由悲情萬縷,可謂情緒折磨。不過有一個病友別具一格,她用手機接聽女兒越洋長途電話,女兒問:“媽媽,你身體可好?”母親答:“我在家拖地、搞衛生、上老年大學,好得很哩。”直到醫生來查房,才趕緊說:“有人敲門啦,我關機了。”隔了10年,我再次住院,就也如此安排。子女打電話定期問候,老伴在家接聽電話,均回答:“媽媽外出旅游,幾天以后才回家。”這一緩沖,下次再回答:“住院平安,手術順利,很快就能出院了。”用美麗的謊言開釋了子女對父母的擔憂,也讓自己的神經放松。
我感覺老人在生死線上掙扎,卻還要面對孝子賢孫號天哭地,可謂第二層苦難。因此如此設計自己對疾病、死亡的姿態,頤養天年,與病魔作戰,最佳戰略就是優化生存環境,改善生活方式,從容面對疾病和死亡,這也就是“死如秋葉之靜美”的最佳體現了。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