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暑假最后一天的下午,我從老家新棠趕了20多公里的路來到一個大鎮——小董。然后再從小董坐班車往欽州城區(今廣西欽州市)回中師學校。
當時從小董到欽州的柏油公路有30多公里,路面窄,上坡下坡多,拐彎亦多。中間十多公里的路段就有36個彎,當地群眾把它叫作“36曲”。路障和交通事故在這里多有發生。
誰知,說曹操曹操就到。我坐的那輛班車七彎八拐就進入到“36曲”的腹地。才轉了兩個彎,就已經“此路不通”,20多輛大小車輛在前面被堵住,站了黑壓壓的一地人。
只見一輛滿載貨物的大卡車堵在道路中間。聽那司機說,這里剛下過一場小雨,路面很滑,駕駛失控,車身來了個90度大橫擺,發動機熄火。車被迫擱在路中間。
這是兩廣公路交通的主干線之一,后面仍有不少車輛不斷地開來。
不多久,從南寧方向開來一輛烏黑發亮的小轎車,在這里也被卡住了。
車上下來一位身材魁梧的人,方臉正膛,濃眉大眼,留著平頭……其他幾個人也跟著下來了。我猜那人是位首長。
那位首長跨著健步走到那輛橫擺著的大卡車旁邊,轉了一圈,一揮手:“推!”
一呼百應,那些歸心似箭的乘客蜂擁而上。“嗨喲嗨喲……”人心齊,泰山移,100多個乘客在那位首長“一二三、一二三”的領呼指揮下,只用了20多分鐘就把那個“龐然大物”推到了公路的右側。大家都松了一口氣,拍拍手上的塵土。
接著那位首長揮手示意,引導堵塞的車輛緩緩有序地開走了。
大部分車輛開走了,這時我聽到那開小轎車的司機招呼一聲:“陶書記,上車吧!”小轎車向著廣東方向一溜煙地開走了。
“哎呀,剛才那輛小轎車上那位叫陶書記的,你們知道是誰嗎?”我坐的那輛班車上一個干部模樣的人突然站起來問大家。
沒有人回答。大家都不知道。
“他就是鼎鼎有名的中南局書記兼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同志……我到廣州開會時見過他!”
“啊,他就是陶鑄書記?大人物啊,你怎么不早說!”我說。
“我的天呀,早知道,我肯定請他跟我握個手,我的手永遠有余香呢!”
“我見到了中央的大人物,三生有幸!三生有幸!”
“……”
一車人幸福得不得了!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