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高考臨近,高考前后的選擇,可以說也是許多做父母的、以及父母的父母最為艱難的選擇了。這位成功的老知青家長作為“過來人”的一點心得,也許會給一些家庭帶來啟發(fā)。——編者
兒子上了香港大學,許多新老朋友都來問我,是怎么把他送到港大去的?回答得多了,重復也多了,索性在這里歸納成文,告訴更多的朋友。
上普通小學有什么關系嗎
兒子是一個普通孩子,上了一所最普通的小學,無非是離家近,從家門到校門小跑而去5分鐘足夠了。當時我在上海工作,忙碌的妻子一個人帶孩子,無力往遠處送了。就近上學,使孩子多了一些玩耍的時間,周日也不上什么補習班。他從小喜歡國際象棋,周日就到附近的少年活動中心下半天棋。倒是在10歲那年,他參加全市等級大賽,一番鏖戰(zhàn),包括戰(zhàn)勝兩位成人選手,獲得了二級運動員證書。
不過論及其他,小學期間的兒子乏善可陳,唯一能夠一提的就是在5年級時,他在長跑上表現出一些苗頭。可那時我們都忙于工作,對他的長跑顧不上延請行家把把脈,最后不成大器,只好徒生“悲仲永”之新嘆了。
我問過他,愿不愿意上個奧數班?他一搖頭,這事就算了。倒是他自己看了同班同學上奧數班有點按捺不住,在4年級時自己找了本數學書做了兩個月的題,約上一個同學去考奧數班,結果還真考上了。沒想到才上了兩個多月,市里搞“減負”,奧數班停辦,他也就打道回府,繼續(xù)下棋。以我看來,小學6年,他還算輕松,成績在班里還算不錯,但要說在年級拔尖,那是不可能的。
謝天謝地,兒子進入中學以后,個頭猛長,學習成績也躥了起來,尤其是數學,不知道和他下國際象棋會推演有沒有關系,反正第一學期結束,居然拿下了全班“數學狀元”獎狀。他以數學領先,物理跟上,后來化學、生物也上來了,總成績在年級里慢慢抬升,大致每年前進30名,進入高二,年級成績已經到了前10名左右。
總體來說,兒子上高中時漸漸懂事了,學習上不用操心。家長的作用主要是以身作則,愛讀書、愛體育鍛煉,熱愛生活。父母品行端正,一定是對孩子最好的啟示。遺憾的是,進入中學后,兒子的國際象棋訓練沒有堅持下來,一開始還能在假期訓練,到后來、特別是高中階段就不行了。我高興的是兒子的田徑天賦還是被發(fā)掘出來了,獲得過全區(qū)初中學生1500米第9名,排名在前的都是有體校訓練基礎的孩子。他對田徑的愛好一直保持到今天,而且不戴眼鏡地走進了大學。
陰差陽錯報了港大
高考終于臨近。兒子將第一志愿確定為清華建筑系。那是一個少年的夢,而且他已經順利獲得清華大學20分加分。
4月下旬的一個周末,兒子跟著媽媽和姥爺到清華大學做考前咨詢。那天去的人太多了,咨詢位前一時間難以靠近。這時,他們發(fā)現不遠處香港大學的招生點。在此之前,兒子對港大幾乎一無所知,但姥爺曾在香港工作,知道港大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名校,就建議不妨報一個名試試,萬一考清華失手,港大還可能在后面接一把。
接下來,清華的老師對兒子說,報清華吧,不要有任何猶豫。
再接下來是高考,兒子考出了700多分的高分。結果,7月10日那天,兒子同時被清華大學建筑系和港大建筑系錄取了,其中港大提供全部學費的獎學金。只能選擇其一,必須在3天里作出決斷。
這可費了思量。我曾對兒子說,家中久藏一瓶茅臺,如果你考取清華,我就把這瓶酒拿出來喝了。可是這下子顧不上喝茅臺了。
我是77級大學生,我何嘗不知道清華的分量,我曾在工作中和清華建立了密切的關系,走遍清華園的每一個角落。我這輩子還沒有舍棄過像清華的錄取通知書這樣寶貴的東西。
但此時最需要理智。第一步是要了解港大,于是所有社會關系都被調動了。短短3天,大約征詢了200人次的意見。其中相當部分是大學教師或建筑學界知名人士。大部分人建議,去港大讀書。
其中最打動我的是兩條。其一是既然有獎學金支持,兒子應該進入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畢竟他在國內教育環(huán)境里已經讀了12年書,在特別需要創(chuàng)新思維的大學時代,應該換一種新環(huán)境去激發(fā)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他原有教育環(huán)境中比較缺乏的。其二,去港大讀書,其中第一學年是在清華大學相同專業(yè)“委培”,這樣就有機會在清華大學度過最美好的大學一年級時光,親身領略什么是清華,這是人生寶貴的經歷。
最后的主意由兒子自己定,他決定上港大。他說:“雖然這是有風險的。”
清華,永遠的清華
經歷了高考,特別是經歷了清華和港大之間的艱難選擇,兒子似乎一下子長大了。他知道,選擇得正確與否,要待日后的實踐來檢驗。然而,在清華代培一年,畢竟是很大的補償。去清華報到的前夜,兒子很晚才睡,他說:“清華,我來了!”
兒子希望自己完全融入清華,他向同班同學自我介紹時就是這樣說的。而同學們也接受了他,選他當班級的體育委員;清華也這樣看待他,向他頒發(fā)了入學成績優(yōu)異獎學金。這筆獎學金不算高,卻使我們格外感動。
進入清華的第一道程序是軍訓,把兒子練成了“黑泥鰍”。接下來剛剛進入正規(guī)學習,學校就要組織馬拉松比賽。這又是一個考驗。他把這個消息告訴我,我說,身為體育委員,你必須參加,否則就辭職吧。不過,因為是第一次,你可以選擇報半程跑21公里。兒子馬上應承下來,投身組織。
他面對的遠遠不止馬拉松,還要參加足、籃、排和羽毛球等一系列球類和田徑類比賽,拿回家一金一銀兩塊田徑牌牌。能在清華大學拿下這些獎牌不是件輕松的事情。然而最使我高興的是,兒子在清華結識了一大批品學兼優(yōu)的同學,這才是清華最吸引當代青年的地方。在他們班里,前后左右盡是“狀元”級同學,來自四面八方,和這樣的同學互為切磋砥礪,實在是人生一大幸事。兒子進入清華后很少回家,打心底里珍惜在“紫荊公寓”的每一個晨昏。我們作為父母的也體諒孩子,不回家就不回家吧。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清華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只要你盡情地吸吮水木清華的朝暉夕陰,這就足夠了。
走向港大,走向未知的世界
在清華的一年轉眼就過去了,兒子直到赴港前的最后一個深夜還跑回清華看了又看。第二天,他就和同學坐上火車走了,我和他媽媽沒有陪他去香港,因為他大了,應該獨立地處理上學的事了。
他去了香港有沒有問題呢?有啊!他從小在北方長大,對香港飲食不習慣,那里飯菜品種比清華少多了;語言是道關,粵語要從頭學起;仿佛有道玻璃天花板,和香港同學的交往似難融入;學習不輕松,作業(yè)量不比清華少。身邊也沒有了父母的時時關心——這倒是他希望的。至于生活費用,至少是內地的4~5倍。
和在內地上學,長處又在哪里呢?從兒子的表達來看,可能有這些:獨立性更強了,所有事務都要自己解決;班級劃小了,出現了“指導教師”的概念,他一個人大約負責10來個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距離近了,他們的敬業(yè)精神是相當不錯的;英語聽力明顯增強了,因為所有講課都用英語,否則會有學生完全聽不懂。完成作業(yè)也用英語,但是會話英語還是薄弱一些。課程設置上,對實用性更加強調一些。
畢竟是年輕人,畢竟經過了清華的一年學習,內地生很快就能適應港大的生活,他們在內地學習打下的扎實基礎是不容置疑的,但也由此帶來創(chuàng)新思維不足的問題。兒子在港大讀書不過半年,他的設計小品參加了香港建筑雙年展。
內地生到香港上學,還是從本世紀起逐漸興起、漸成規(guī)模的。兒子算是其中一個“吃螃蟹者”。這條路選擇得恰當與否,恐怕現在還不好打分,盡管我們希望事情向理想狀況發(fā)展,但它畢竟太新太新,實踐在后面默默地等待出場檢驗呢。
但是不管怎么說,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內地孩子前往香港和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qū)讀書,但愿他們能譜寫出一曲動人的求學樂章。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