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有人拿了一份剪報給我看,并說:“我總覺得你們年輕人的作品缺少生活的質感?!?/p>
剪報的內容是一則發生在上海的真實的故事。兩個年輕人本想按自己的意愿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婚禮,但迫于家人和朋友的重重壓力,不得已辦了四次婚禮,一次比一次更接近中國傳統模式,一次比一次疲憊不堪??赐昙魣?,我產生了在舞臺上展現這一場啼笑皆非的“中國式婚禮”的沖動。
但動筆后我才知道何謂看人挑擔不吃力。首先,這個題材雖適合喜劇來表現,但在今日的上海,卻很少再有大悲大喜,惟有細微碰撞產生的笑聲才隨處可見。其次,我強迫自己放棄滿腦的小資情調,把自己從那種習以為常的文藝語言中拽出來,將觀眾的視線從華麗現代的都市風尚中轉移出來,把一個當代石庫門家庭真實地還原在舞臺上。
說起石庫門,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舊上海的貧窮破敗;而說起今日的上海,似乎除了華麗的淮海路、高聳的大廈、時尚的白領之外就沒別的了。其實,很多出生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就是在石庫門內長大的。而且,如今依然還有一部分人安分守己地生活在石庫門中。上海人是由石庫門文化孕育出來,他們狹隘、虛榮、固守本土、精于算計,但卻善良、樂觀、踏實,從那里走出的年輕一代,是在新舊觀念交替矛盾中掙扎的一代。
《中國式婚禮》共有6個人物。空姐辛小恬和她的父母一同生活,爸爸一廂情愿地希望女兒嫁給派出所民警吳士逑,過上實惠的日子。但小恬卻自作主張地和美籍華裔Alex(后來叫韋大寶)結婚了,這等于向父母扔了一顆重磅炸彈。由于觀念差異,一家四口間為辦不辦婚禮的問題鬧得天翻地覆。好容易雨過天晴,韋大寶在美國的媽媽突然“空降”石庫門,節外又生新枝。

6個角色2代人,性格不同,背景不同,卻都帶著上海的烙印。爸爸媽媽屬于石庫門,是老上海人的代表;三個年輕人則是新上海人的象征。小恬是典型的80后上海女生,時尚、任性、敢作敢為,但骨子里難脫上海小家碧玉的虛榮。她為愛情義無返顧,卻在父母面前丟不下面子,“誘騙” 韋大寶上演一場婚禮秀,差點把幸福白白葬送掉。韋大寶和吳士逑這對“情敵”,更是新上海城市移民的兩種代表。吳士逑(無事求)只求有個美麗溫柔的女孩與他相伴度日,卻屢敗屢戰、屢戰屢敗。他不愿眼看自己的終身大事就這樣遙遙無期地拖延下去,于是以一種非常中國化的方式對小恬的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滿以為可以抱得美人歸,卻讓美國來的韋大寶捷足先登了。韋大寶的身上流著上海人的血,但他的思維卻徹頭徹尾是個美國人,和吳士逑相比,他更帥氣、自信、陽光、浪漫,有著更多吸引女孩子的理由,這使小恬幾乎不假思索就嫁給了他。但在婚后,由于大寶缺少中國男人的體貼和忍讓,常令小恬哭笑不得。
話劇《中國式婚禮》主要圍繞著婚禮展開,男女主角本來應是辛小恬和韋大寶,但在創作過程中,我卻對爸爸媽媽們產生了由衷的偏愛——他們是我最熟悉的人,也許外表有些市儈、庸俗,卻無一不內心豐滿、溫情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