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上,由上海推薦的票友翁思紅榮獲金獎,在圈內的人氣驟然飆升了好幾度。
滬上的京劇票房有一個有趣的景象——家族化。許多票友的父母、兄弟姐妹乃至全家都是京劇愛好者,因此夫拉婦唱、仲昆共臺的場景比比皆是。翁思紅也如此。打外祖父一輩起,翁家全家都是京劇愛好者,翁思紅的母親還曾拜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弟子楊畹農學過梅派青衣。
翁思紅從5歲開始就跟著父母兄姐去聽戲,耳濡目染中很快對京劇藝術著了迷。不久,全家人便搭成了一個京劇文武戲班,常在家中演“大戲”——二哥司琴,大哥老生,三哥花臉,姐姐青衣,翁思紅自己演老旦,好不熱鬧。“翁家班”的劇目中,最紅的一出當數《紅燈記》,大哥演李玉和,媽媽演李奶奶,姐姐演鐵梅,曾贏得票界盛譽。
翁思紅的票友經歷,說來頗有意思。她先是跟著母親學唱梅派青衣,11歲時媽媽讓她轉唱老旦。“那是因為我姐姐嫌老旦難看,不肯演,所以將這個角色推給了我!”翁思紅說。然而到了翁思紅32歲,她居然又改行唱起了花臉。
那一年,翁思紅幫哥哥搬家,她一邊提大箱子,一邊哼起了《沙家浜》選段“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沒想到被大哥聽見,大哥直叫好,馬上“指令”小妹改唱花臉,還特意請來郭益均和關松安兩位老師為她教授唱腔身段。這變,果然見功,翁思紅很快成為票友圈中出了名的女花臉。票房邀請紛至沓來,翁思紅奔波于各家票房,以唱會友,享受著京劇藝術的快樂。
正當翁思紅“春風得意”之時,一場意外卻差點終結了她的票友生涯。1985年夏天,翁思紅隨紡織京劇票房演出《奇襲白虎團》,“趁夜晚”一出令臺下觀眾叫好聲不迭。演出結束,翁思紅感到嗓子火燥難忍,見路邊有一賣冰棍的,便買了一根來壓壓“火”,誰知一吃竟惹下大麻煩,嗓子立刻倒了,這一調理,便是整整十年。
復出后的翁思紅,唱得更加成熟,演得越發投入。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被一位老者“盯”上了。那時,翁思紅在一家京劇票房演出《趙氏孤兒》,演完后,臺下有位老者徑直走上臺來,對翁思紅說:“我來教你,一年可在上海拿獎,三年可在全國拿獎。”一問,原來這位老者就是赫赫有名的金派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玉田。
三年后,翁思紅正式拜王玉田為師。又一個三年過去了,翁思紅果然如王老師所言,拿下了全國金獎。
在單位認真工作,業余時認真排戲——這就是翁思紅的生活。“學習京劇能對工作起到調節作用,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更重要的是,通過對京劇人物的揣摩和演繹,通過對歷史的了解和把握,翁思紅懂得了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魅力,也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正直、謙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