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越劇男演員稀缺,因此,長期以來,上海越劇院所有男演員都被稱作“寶貝”。齊春雷正是這群珍稀“寶貝”之一。齊春雷的性格似乎與他的名字不符,他不愛說話,比較“悶”。他的藝術正如他的個性——不溫不火,雖然波瀾不興,卻也踏踏實實。
齊春雷來自浙江嵊州的一個小山村,天生便有了越劇之鄉的靈氣。在這個越劇的發源地,越劇的旋律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不用刻意去學,人人也都能哼上幾句“娘子啊”、“大姐啊”、“梁兄啊”、“賢妹啊”。小時候,齊春雷曾看過兩次草臺班子演出,花花綠綠的戲服是越劇留給他的最早印象。

關于自己是怎么唱起越劇、成為越劇“賢弟”的,“那是緣分”。齊春雷的媽媽發現兒子嗓子特好,于是在紹興紹劇團招生時送他去試試。那次他確實考上了,不過可能因為通信條件落后,他一直沒等到通知書。兩個月以后,“嵊州越劇之家”招生,齊春雷又去應招,這次非常順利,一次通過。如今回看這段經歷,頗有點陰錯陽差的味道,因為“越劇之家”招男演員的情況本來不多,也許真的是因為“有緣分”。
最初的新鮮勁兒很快過去,學戲的枯燥和艱苦迎面壓來。圓場一跑三刻鐘,小腿肚漲得像塊石頭。有一次他練功時勁兒使岔,跟頭沒翻好,竟摔暈了過去,一兩個小時以后才悠悠醒來。齊春雷沒有退縮,咬牙堅持。與他同批進“越劇之家”的7個男演員,到畢業時連小齊在內只剩下了3個。
懷揣著對上海越劇的憧憬,齊春雷在16歲時報考了上海戲校。路上十幾個小時的顛簸,讓齊春雷上吐下瀉,進了考場還感到有些渾渾噩噩。好在他的一段陸派《珍珠塔》外加上一段生活小品《春游》,幫助他再度順利過關。
齊春雷最初被指定為學老生。不知什么時候起,這個憨厚的大男孩引起了尹派傳人趙志剛的注目。這位越劇王子見了他,竟出手指點了《楊乃武》的兩個片斷,從此把齊春雷帶入尹派小生之門。說來也巧,趙志剛和齊春雷這對師徒都是從老生改唱小生的,這也許又是一個“緣分”吧。

老生改小生,又得從頭學,無論是聲音舉止還是眼神體態,都要打破原有范式。經歷了三四年的艱難蛻變后,齊春雷逐漸露出頭角。2005年,他臨時頂戲出演越劇《玉卿嫂》慶生一角,居然只用十幾天功夫就拿下了這個 “意外”的角色。《浪蕩子· 嘆鐘點》更是齊春雷的拿手好戲,唱腔酷似乃師,并在2007年憑借此唱段在中國戲曲紅梅獎評選中摘得“紅梅之星”。
2008年1月16日,齊春雷舉辦專場演出并獲得成功。觀眾不僅欣賞了齊春雷的一身絕活,更在小戲《驚魂》中看到了齊春雷的藝術創造——他塑造了一個脫離模仿窠臼、有著自己靈魂的“石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