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練拳的主要目的為了健康長壽、防身健體,而平衡便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一種必備道具。
宇宙平衡,星球運行;陰陽平衡,人類永春。拳技平衡,重心穩定;演練平衡,武之靈魂。
平衡的例子很多,譬如人體、昆蟲、花卉、轎車、輪船、飛機等等,這些都是軸對稱形體,同時具有穩定性、平衡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許多情況下存在的是不對稱的平衡。但只要重心掌握得好,它仍然是可以達到平衡的。練拳何嘗不是如此呢?就如太極拳單鞭、獨立是正常的平衡,而海底針、栽錘則是斜中寓正。許多拳友撰文研討練拳“立身中正”、“中正安舒”,其實一些拳架該正則正,正得穩如泰山,一些拳架該斜則斜,斜得敵掛南墻,只要符合拳理,利于發勁、重心平衡,就是正確的。
太極拳論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這句話正說明了平衡的重要作用。香港著名功夫家李小龍在武術訓練中把木杠兩端用繩子吊起來以求在上體移動中尋找平衡。而《水滸傳》中武松醉打蔣門神,他的醉拳表現得“醉形醉態”、“步法迷亂”,如“鷂子翻身”、“鯉魚打挺”、“撲虎”、“盤腿跌”、“撲地蹦”等動作,乍看起來好像失去平衡,但正如武松所講“醉拳之醉,乃是迷惑對手,醉意之下,暗藏殺機”,恰恰說明醉拳更注重內在的平衡。
練拳“講六合”、“明三節”、“齊四稍”、“閉五行”、“調三性”,都是要求心、身、氣、筋、骨、肉平衡。《內經》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陰陽平衡則萬物皆春,不斷調節維持平衡是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太極圖、八卦圖形象地說明,事物相互轉化、產生發展的過程都是在保持整體動態的平衡。
那么,在練拳中怎樣才能做到平衡呢?
習武者首先要心態平衡,不能追名逐利,逞強好勝。少林武術,名揚中外,但大師們仍教育弟子們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心態平衡,看花花有情,看樹樹可親,看山山含笑,看水水怡人,自然如此多嬌,空氣新鮮甜蜜。
其次要體態平衡,生活中要少吃咸鹽多吃醋,戒煙限酒少吃肉,腰圍體重不超標,適量運動能長壽。
再次要養生平衡,站養生樁能夠養生健身,站技擊樁能夠敢拼敢搏、克敵制勝,但要七分養三分發以求平衡。
最后要習練平衡,我在習武中為了身心協調、和諧發展,常常將李雅軒的118式楊式太極拳練成150多式,例如增加左右抱虎歸山、左右海底針、左右斜飛勢、左右七星等,做到幾個結合:長拳和太極拳結合,動作快和慢結合,放松和發力結合,走架和呼吸結合,表演和技擊結合。總之,練拳一切為了平衡。
平衡就是穩定,穩定就會和諧,和諧才能發展。練武如此,社會發展、國家繁榮亦如此。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創造一個穩定、和諧、發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