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行功時,不僅和一般內功拳相同,要引導內氣在肢體中不停頓地收放運轉,還要使肢體不停頓地做屈伸進退的螺旋纏繞運動,兩者結合,就形成了太極拳特有的纏絲勁。換句話說,太極拳的纏絲勁,就是以內氣的運轉為動力,肢體做螺旋屈伸進退的太極拳特有的一種勁。太極拳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華,是太極拳區(qū)別于其他拳種的重要標志之一。陳鑫說:“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于肌膚之上……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保ā短珮O拳圖畫講義》第33頁)又說:“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保ā蛾愂咸珮O拳圖說》第68頁)
一、太極拳纏絲勁的形成
內氣,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稱之為真氣或元氣,在陳鑫的著作里,多稱之為中氣或丹田氣。它是人體內部的一種特殊物質,不是呼吸的空氣。內氣充沛,則身強力壯;內氣不足,則體弱力?。粌葰庀?,則生命終止。練習太極拳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培植和運用內氣。關于內氣的產生、貯存和運轉,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主要論點是,“周身元氣皆出于腎”,“丹田為全體之氣歸宿處”,“命門為氣所出入之門”,“氣行骨中,充于肌膚”,“往外發(fā)者皆發(fā)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概括起來,就是氣生于腎,貯于丹田,出入于命門,順骨而行,充于肌膚,發(fā)于丹田復歸于丹田。
畫弧轉圈和螺旋形的屈伸進退,是太極拳在外形上的特點。太極拳行功時,手足和身軀都不停頓地畫弧和轉圈。有的是順時針轉,有的是逆時針轉;有的向前轉,有的向后轉;有的轉正圓,有的轉斜圓,有的轉橢圓,有的還是像古太極圖的轉圈。并且,在手足伸縮進退的同時,既要有以肩、肘、胯、膝為軸,作弧形運轉的大圈,又要有以股肱骨骼為軸作正反纏繞的小圈。后者是太極拳纏絲勁的內在表現形式,尤為重要。
太極拳纏絲勁是內氣收放運轉同肢體螺旋形屈伸進退的協調結合,如果只有肢體的螺旋形屈伸進退而無內氣的收放運轉,就不能構成內外結合的太極拳的纏絲勁。
二、太極拳纏絲勁的分類
區(qū)分太極拳纏絲勁,常見的方法是分為順纏和逆纏。小指側向手心旋裹或小趾側向足心旋裹叫順纏。大指側向手心旋裹或大趾側向足心旋裹叫逆纏。這種方法,如果沒有同內氣的收放結合起來,顯得過于簡單和威力小。陳鑫在《太極拳圖說》講義中,把纏絲勁分為十二種,就是“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則顯得過于繁瑣。作者認為,根據太極拳纏絲勁的內涵和特點,把它區(qū)分為出勁順纏、收勁順纏、出勁逆纏、收勁逆纏四種纏絲法,比較容易掌握。
1#1049008;出勁順纏。凡手足向外伸展,內氣循臂腿內側向前斜纏而下至于手足者,稱為出勁順纏。比較詳細些說,手臂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fā)出,經命門穴,循脊而上,過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后,繞臂斜纏而下,從尺骨端向里,過掌心勞宮穴,達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勁順纏。足腿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fā)出,下行至會陰穴,經前襠向外,過胯向后,繞腿斜纏而下,經內踝,過足心涌泉穴,沿腳掌里側向前,達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勁順纏。
2#1049008;收勁順纏。凡手足向里屈收,內氣循臂腿外側向后斜纏而上至于肩胯者,稱為收勁順纏。比較詳細些說,手臂屈收向里,內氣從中指端回收,過掌心勞宮穴,從橈骨端向外,繞臂斜纏而上,至肩,經胸部膻中穴,向下歸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勁順纏。足腿屈收向里,內氣由大趾端回收,過足心涌泉穴,沿腳掌外側向后,經外踝,繞腿斜纏而上,過胯,由后襠至會陰穴,再向上歸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勁順纏。
3#1049008;出勁逆纏。凡手足向外伸展,內氣循臂腿外側向前斜纏而下至于手足者,稱為出勁逆纏。比較詳細些說,手臂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fā)出,經命門穴,循脊而上過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前,繞臂斜纏而下,從橈骨端向里,過掌心勞宮穴達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勁逆纏。足腿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fā)出,下行至會陰穴,經后襠向外,過胯向前,繞腿斜纏而下,經外踝,過足心涌泉穴,沿腳掌外側向前,達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勁逆纏。
4#1049008;收勁逆纏。凡手足向里屈收,內氣循臂腿內側向后斜纏而上至于肩胯者,稱為收勁逆纏。比較詳細些說,手臂屈收向里,內氣從中指端回收,過掌心勞宮穴,經尺骨端向外,繞臂斜纏而上,至肩,經胸部膻中穴,向下歸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勁逆纏。足腿屈收向里,內氣由大趾端回收,過足心涌泉穴,沿腳掌里側向后,經內踝,繞腿斜纏而上,過胯,由前襠至會陰穴,再向上歸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勁逆纏。
三、練習纏絲勁應注意的事項
太極拳纏絲法要求周身內外密切協調,需要經過長期練習才能掌握。開始,應著重練習一手或一足的纏法,在意念的引導下,一只胳膊或一條腿緩緩屈伸旋轉,做順逆出收的纏絲。一手一足有了體會,再練習兩手或兩足的同時纏絲,或者練習身體一側手足的同時纏絲。如此,逐步掌握各個部位的纏絲法,周身纏絲就自然形成。
在練習太極拳纏絲勁時,還應注意以下事項。
1#1049008;貴用意,尚行氣,戒用力。太極拳重內不重外,重意不重形,重氣不重力。練習和運用纏絲勁,首先要培植和運用內氣。要用意念引導內氣在肢體中作螺旋形循環(huán)運轉。有少許的意念就行,不要強纏硬扭。如果過分注意外形的纏扭,則易導致氣血滯澀,使肌肉、關節(jié)甚至內臟受損,應像陳鑫說的“輕輕運行,徐徐停止,意念運以微細,毋使波瀾忽興”。
2#1049008;腰為樞紐,手足相隨。纏絲勁以腰脊命門穴為樞紐,上通手指,下通足趾。行功時,身體同側手足的纏法一般相同:右手如是順纏,右足一般也是順纏;右手如是逆纏,右足一般也是逆纏。左側手足也如此。比如“白鶴亮翅”式,右側手足都是由收勁順纏轉為出勁逆纏,左側手足都是由收勁逆纏轉為出勁順纏。陳鑫曾說:“腰是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又說,“上面手如何運,下面足如何運”,“中間有腰隨手足運,上下一氣貫通”。
3#1049008;順逆出入,循環(huán)無間。太極拳行功,“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手足運動,要畫圈旋轉,不走直線,不走回頭路。纏絲勁從順到逆,從逆到順,從收到出,從出到收,循環(huán)無間。下圈如是順纏,上圈則是逆纏;下圈如是收勁,上圈則出勁。反過來也是如此。并且從始至終,纏絲勁一刻也不能丟失。陳鑫詩云:“陰陽無始又無終,來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參透,圓轉隨意運鴻蒙?!?/p>
4#1049008;吸蓄呼發(fā),純任自然。人的呼吸對內氣的運轉和纏絲勁的收放起著引導和推動作用。吸氣可以引導內氣從手足四梢向丹田回收,此時多為收勁纏絲;呼氣可以引導內氣從丹田向外發(fā)放,通向手足,此時多為出勁纏絲。但是,初學太極拳的人,首先要注意呼吸自然。開始,只要做到每一動作的起點是吸氣、落點是呼氣就行了,在拳勢運行的中間過程,呼吸要純任自然。隨著功夫的增長,纏絲法與呼吸就會逐步協調起來。
四、太極拳纏絲勁的健身及技擊作用
在醫(yī)療保健方面,以內氣運轉為內容的纏絲法,有利于疏通經絡,增強臟腑功能,鍛煉肌膚、骨骼和關節(jié)。出勁纏絲著重疏導手三陰和足三陽經氣,收勁纏絲著重疏導手三陽和足三陰經氣。手足每轉一圈,十二經和任督二脈都得到疏導?!鹅`樞·本藏篇》說:“經脈者,所以行血行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經絡疏通了,臟腑機能就可加強,肌膚、骨骼和關節(jié)就可能得到濡養(yǎng)。纏絲法的畫圈旋轉與通常的手足屈伸相比,前者能使更多的肌膚、骨骼和關節(jié)參與活動,也有利于提高肌膚張弛的機能,增強骨骼和關節(jié)的柔韌性。
在技擊競賽方面,纏絲勁是太極拳各種技擊方法的基礎。太極拳主張因勢利導,借力打人。與人交接時,肢體螺旋形的屈伸進退,能夠避免同對方來力頂抗,化減來力強度,便于利用力學原理適當加力,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力的運動方向,動搖對方身體重心,造成我順人背的形勢。纏絲勁的沾連法,還能夠沾連住對方的肢體,使其不易脫離。陳鑫說:“拳中必用纏絲者,沾連之法全在于此,引進之法亦在于此?!庇终f:“唯以柔軟纏絲法接之,未沾住人身則已……如既沾住,則吾以纏絲法捻住其皮肉,纏而繞之、沾之、連之、黏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故不敢硬離去,此纏絲勁之在拳中最為緊要妙訣也?!?/p>
纏絲勁還是技擊爆發(fā)力的基礎。身軀和四肢的纏絲法,可以使內氣的收放運轉暢通無阻;可以使全身勁力以腰脊為樞紐節(jié)節(jié)貫串,達于手足;可以使關節(jié)運動幅度增大,靈活性提高,穩(wěn)定性加強;可以使全身肌肉一部分充分松弛,另一部分充分緊縮,增強肌肉的伸縮機能。因而當技擊發(fā)放時,內氣自丹田猝發(fā),肌肉張弛倏然一轉,就可做到勁力完整,爆發(fā)力增強和穿透,功夫好者可擊透對方,使其受到內傷,而擊打點表面完好無損。功夫不息法自修,望有志修煉太極拳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