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腿對練亦稱“接彈腿”,是彈腿單練內容的具體解析,技擊內容十分豐富,既有拳打頭撞,又有腳踢,兼有跌靠,附有擒拿與反擒拿。經多方考證,彈腿在傳承的過程中差異很大,最主要的是文字記述與拳路演練不相吻合,并且對練內容不完整。問及許多練習彈腿的人,他們對于彈腿技擊的認識相對比較膚淺,難怪許多人認為此拳術僅是用于打基礎的拳路而已,往往忽視了這些套路都是拳路中精選出來的實戰拳法,需反復加以練習,才能達到提高技擊水平的目的。
此彈腿對練,是由高灼俊先生(1915—2003年)的啟蒙先師劉福義先生所傳,本人自幼隨高灼俊先生習練此彈腿,深得此彈腿的益處。為使此彈腿不致失傳,現將“彈腿對練”整理出來,供廣大武術愛好者參考,并熱忱地希望武術行家和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頭路 沖掃一溜鞭
(甲面南、乙面北站立)
1#1049008;甲、乙抱拳
甲兩腳并攏,身體正直站立,兩手自然下落于身體兩側,兩眼平視前方(圖1-1)。身體正直站立姿勢保持不變,兩手握拳,由身體兩側提于腰間,重心大部落于前腳掌,兩拳心朝上,目視前方(圖1-2)。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
2#1049008;甲、乙十字捶
甲身體保持立正姿勢不變,兩手握拳在胸前交叉,右拳在外,左拳在內,兩拳心朝內。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圖1-3)。
3#1049008;甲、乙順勢單鞭
甲左腿向左跨一步,成左弓步站立,兩手握拳隨身勢向身體兩側平展,左拳向前擊打乙頭面部;乙左腿同時向前上一步,成左弓步站立,左手握拳向外格擋,右手握拳自然向后平架(圖1-4)。
4#1049008;甲、乙勒馬停勢
甲重心后移,兩腿成馬步站立,右手握拳向右平架,左手小臂回屈,大臂抬平與肩同高,眼向左平視。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5)。

5#1049008;甲躍步單鞭,乙腰里捶
乙重心移于左腿,左手順勢向前扶推甲左肘外側,同時右手握拳向前擊打對方肋部,成左弓步站立(圖1-6)。
甲重心上提,移于右腿,含胸的同時左臂由外向內拐肘格擋乙右拳,右手握拳收于腰間(圖1-7)。上動不停,甲重心移于左腿成左弓步,左手成平拳向身體左側平架,右手握拳向前擊打乙頭面部;乙重心上提,左手由內向外格擋甲右拳,右手握拳收于腰間(圖1-8)。
6#1049008;甲上崩,乙躍步單鞭
乙重心下落的同時,成左弓步站立,左手向身體左側平架,右手握拳向前擊打甲面部。
甲右手握拳向上挑架乙右拳,左手在身體左側平架,左弓步保持不變(圖1-9)。
7#1049008;甲彈腿(右),乙撤步下拍
甲右手在身前順時針畫圓,握拳落于小腹前,拳心朝上,拳背朝下,起右腿向前直腿彈踢乙襠部,腳面繃平,力達腳背。
乙向后撤左步,成右弓步站立,雙手隨身勢向下拍擊甲腳面(圖1-10)。
8#1049008;甲、乙順勢單鞭
甲右腿向前落一步,成右弓步站立,右手成立拳向前擊打乙頭面部,左手握拳隨身勢向身體后側平展。
乙重心移于右腿,成右弓步站立,右手握拳向外格擋,左手握拳自然向后平架(圖1-11)。
9#1049008;甲、乙勒馬停勢
甲重心后移,兩腿成馬步站立,左手握拳向左平架,右手小臂回屈,大臂抬平與肩同高,眼向右平視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12)。
10#1049008;甲躍步單鞭,乙腰里捶
乙重心移于右腿,右手順勢向前扶推甲右肘外側,同時左手握拳向前擊打甲肋部,成右弓步站立(圖1-13)。
甲重心移于左腿,含胸的同時右臂由外向內拐肘格擋乙左拳,左手握拳收于腰間(圖1-14)。上動不停,甲重心移于右腿成右弓步,右手成平拳向身體右側平架,左手握拳向前擊打對方的頭面部;乙重心上提,右手由內向外格擋甲左拳,左手握拳收于腰間(圖1-15)。

11#1049008;甲上崩,乙躍步單鞭
乙重心下落的同時,成右弓步站立,右手向身體右側平架,左手握拳向前擊打甲面部。
甲左手握拳向上挑架對方左拳,右手在身體右側平架,右弓步保持不變(圖1-16)。
12#1049008;甲彈腿(左),乙撤步下拍
甲左手在身前順時針畫圓,握拳落于小腹前,拳心朝上,拳背朝下,起左腿向前直腿彈踢乙襠部,腳面繃平,力達腳背。
乙向后撤右步,成左弓步站立,雙手隨身勢向下拍擊甲腳面(圖1-17)。
13#1049008;甲、乙順勢單鞭
甲左腿向前落一步,成左弓步站立,左拳向前擊打乙頭面部,右手握拳隨身勢向身體后側平展。
乙重心移于左腿,成左弓步站立,左手握拳向外格擋,右手握拳自然向后平架(圖1-18)。
14#1049008;甲、乙收勢
甲左腳向右腳并攏,兩手握拳隨身勢提于腰間,兩拳心朝上(圖1-19);兩手自然下落于身體兩側,恢復成立正姿勢,兩眼平視前方(圖1-20)。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
此后甲先進攻,左右各演練一遍,再改由乙進攻,左右演練返回原位置,然后收勢。也可一直演練下去,然后返回原位置。因以下動作重復,不作敘述。
二路 十字分身間
1#1049008;甲、乙抱拳
甲兩腳并攏,身體正直站立,兩手自然下落于身體兩側,兩眼平視前方(圖2-1)。兩腿保持正直站立,兩手握拳,由身體兩側提于腰間,兩拳心朝上,目視前方(圖2-2)。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
2#1049008;甲、乙十字捶
甲身體保持立正姿勢不變,兩手握拳在胸前交叉,右拳在外,左拳在內,兩拳心朝內。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圖2-3)。
3#1049008;甲、乙順勢單鞭
甲左腿向左跨一步,成左弓步站立,兩手握拳隨身勢向身體兩側平展,左拳向前擊打乙的頭面部。
乙左腿同時向前上一步,成左弓步,左手握拳向外格擋,右手握拳自然向后平架(圖2-4)。
4#1049008;甲、乙勒馬停勢
甲重心后移,兩腿成馬步站立,右手握拳不變,左手小臂回屈,大臂抬平與肩同高,眼向左平視。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圖2-5)。
5#1049008;甲下拍上擋,乙打頭捶
乙重心移于左腿,左手順勢向前扶推甲左肘外側,同時右手握拳向前擊打甲面部,成左弓步站立。
甲重心移于右腿,右手同時向下拍擊乙推肘左手(圖2-6);上動不停,重心移于左腿成左弓步,左手握拳向上格擋乙右拳(圖2-7)。

6#1049008;甲弓步沖捶,乙左手下拍
甲左手向外摟抓,收于腰間的同時,右拳向前成平拳擊打,拳心朝下,左弓步保持不變。
乙左弓步保持不變,左手向下拍擊甲右拳(圖2-8)。
7#1049008;甲二換手,乙翻背捶
乙上動不停,左弓步保持不變,左手借力順勢向前翻背捶,擊打甲面部,甲左手握拳向前上挑架(圖2-9)。
上動不停,甲左手收于腰際的同時,右手握拳向前上挑架乙左拳(圖2-10)。
8#1049008;甲彈腿沖捶(右),乙上擋拍腳
甲右手順勢回收于腰間,左手成平拳向前擊打,同時起右腿向前彈踢乙襠部,力達腳背。
乙向后撤左步,成右弓步站立,右手向下拍擊甲方右腳面,左手向上架住甲左拳(圖2-11)。
9#1049008;甲、乙馬步沖捶
甲左手向左平摟,右腿落步成馬步,身體向左轉90°,左手收于腰間的同時,右手成平拳向前擊打。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圖2-12)。
10#1049008;甲、乙順勢單鞭
甲重心移于右腿,成右弓步站立,右拳向前擊打乙的頭面部,左手握拳隨身勢向身體后側平展。
乙重心移于右腿,成右弓步站立,右手握拳向外格擋甲右拳,左手握拳自然向后平架(圖2-13)。
11#1049008;甲、乙勒馬停勢
甲重心后移,兩腿成馬步站立,左手握拳不變,右手小臂回屈,大臂抬平與肩同高,眼向右平視。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圖2-14)。
12#1049008;甲下拍上擋,乙打頭捶
乙重心移于右腿,右手順勢向前扶推甲右肘外側,同時左手握拳向前擊打甲面部,成右弓步站立。
甲重心移于左腿,左手同時向下拍擊乙推肘右手(圖2-15),上動不停,重心移于右腿成右弓步,右手握拳向上格擋乙左拳(圖2-16)。
13#1049008;甲弓步沖捶,乙右手下拍
甲右手向外摟抓,收于腰間的同時,左手向前成平拳擊打,拳心朝下,右弓步保持不變。
乙右弓步保持不變,右手向下拍擊乙左拳(圖2-17)。
14#1049008;甲二換手,乙反背捶
乙上動不停,右弓步保持不變,右手借力順勢向前反背捶,擊打甲面部,甲右手握拳向前上挑架(圖2-18)。
上動不停,甲右手收于腰際的同時,左手握拳向前上挑架乙右拳(圖2-19)。
15#1049008;甲彈腿沖捶(左),乙上擋拍腳
甲左手順勢回收于腰間,右拳成平拳向前擊打,同時起左腿向前彈踢乙襠部,力達腳背。
乙向后撤右步,成左弓步站立,左手向下拍擊對方右腳面,右手向上架住乙右拳(圖2-20)。

16#1049008;甲、乙馬步沖捶
甲右手向右平摟,左腿落步成馬步,身體向右轉90°,右手收于腰間的同時,左手成平拳向前擊打。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圖2-21)。
17#1049008;甲、乙順勢單鞭
甲左腿向前上一步,成左弓步,左拳向前擊打對方的頭面部,右手握拳隨身勢向身體后側平展。
乙重心移于左腿,成左弓步站立,左手握拳向外格擋,右手握拳自然向后平架(圖2-22)。
18#1049008;甲、乙收勢
甲左腳向右腳并攏,兩手握拳隨身勢提于腰間,兩拳心朝上(圖2-23);兩手自然下落于身體兩側,恢復成立正姿勢,兩眼平視前方(圖2-24)。


乙動作與甲動作相同。(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