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在全國農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標志著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扶貧開發以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為主要目標和基本職能的歷史階段已經結束,扶貧開發即將進入一個由解決生存問題轉入到解決發展問題,由解決絕對貧困問題轉入到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新的歷史階段#65377;本文在對萍鄉市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新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65377;
[關鍵詞] 農村低保;扶貧開發
在全國農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標志著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扶貧開發以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為主要目標和基本職能的歷史階段已經結束,扶貧開發即將進入一個由解決生存問題轉入到解決發展問題,由解決絕對貧困問題轉入到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新的歷史階段,面臨一個新的發展機遇#65377;革命老區如何抓住這一歷史契機,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呢?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和回良玉副總理“扶貧開發工作既要勇于堅持,又要探索創新”的指示精神,萍鄉市扶貧辦和縣區扶貧辦組成聯合調研組,對全市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在全面了解總體情況的基礎上,在蓮花#65380;上栗#65380;蘆溪等縣各選擇3—5個重點村,著重在農村實行低保后扶貧開發面臨的形勢#65380;帶來哪些變化,與村組干部群眾進行交談,分別聽取村民#65380;村干部和縣區扶貧辦#65380;新村辦的意見,實地察看了解情況,為進一步科學地搞好下一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65377;
一#65380;萍鄉扶貧開發的基本形勢
盡管經過“八七”扶貧攻堅和新世紀的鞏固發展階段,萍鄉市貧困人口發生率分別下降了10個百分點和20個百分點,人均收入從當時的386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2000元,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任重而道遠,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扶貧開發工作仍面臨著許多艱巨的困難和挑戰#65377;從我們所到的蓮花#65380;上栗#65380;蘆溪#65380;湘東等縣區了解情況看:一是需要扶持的貧困群體依然很大#65377;全市仍有貧困和低收入人口近18萬人,這些貧困人口普遍素質較低,而且分布在條件更差的邊遠山區,區位條件不利,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制約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65377;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65377;主要表現在道路狀況差,水利設施差,教育衛生條件差,社會發展程度低,具有地域邊緣性,村小戶小,改善基礎設施難度大,脫貧成本增加#65377;同時,貧困地區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還很弱,一遇災病和市場波動而返貧的幾率大#65377;三是發展能力差#65377;由于村級集體經濟非常薄弱,很多村都是“空殼村”,無錢辦事,群眾收入低,積累少,要是沒有政府扶持,靠自我發展來擺脫貧困非常困難#65377;四是區域發展不協調,貧富差距拉大#65377;在重點村或是非重點村,都存在多種收入水平的人群并存,存在大量的被平均數掩蓋下的貧困家庭以及插花貧困#65377;在這種情況下,瞄準貧困對象難度更大,更需要我們具有深入扎實的工作作風,更需要扎實有效地搞好扶貧開發#65377;
二#65380;農村實行低保后扶貧開發面臨的新形勢和機遇
農村實行低保后,有一段時間,社會上關于“實行低保后不用扶貧了”的傳說很多,扶貧系統內外#65380;上下都有過爭論,但自回良玉副總理的批示和范小建主任的調研報告傳達后,特別是通過調研和實際工作看,目前各方面的認識也逐步日趨一致#65377;從理論上說,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至少有兩方面的聯系:一是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情況下,弱勢群體#65380;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都是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領域;二是開發式扶貧和救助式扶貧都是緩解貧困的重要手段,兩者相輔相承,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排斥#65380;相互代替#65377;從實際工作看,20多年的扶貧開發,使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為在全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創造了重要條件,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又對穩定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起到了保障作用#65377;這個制度的建立,使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65377;但是扶貧開發工作的長期性#65380;艱巨性和復雜性沒有變,解決溫飽與鞏固溫飽的任務將長期存在#65377;我們在蓮花#65380;上栗#65380;蘆溪三縣和湘東區共12個重點村進行的貧困與低保情況實際調查看,12個村中享受低保政策的人口1280人,占總人口的5.3%,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19%,其中,低保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占低保人口總數的1%#65377;通過調查我們從中發現了幾個問題:一是享受農村低保政策的人口只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18%~20%;二是低保人口都是社會救助對象,有勞動能力的人不到1%;三是低保標準和低保補助標準非常低,一些縣的低保標準每年不足600元,低于農村貧困人口693元的貧困標準,低保補貼標準從每人每月15元到20多元不等,最高的每人每月為30元;四是各縣區對各村享受低保的對象下達指令性計劃,由于地方財力有限,還達不到應保盡保#65377;因此,無論從享受農村低保政策的人口數量和有勞動能力人口所占的比重來說,還是從低保標準和補貼金額來說,農村低保政策都難以取代開發式扶貧#65377;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要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最終還得靠扶貧開發#65377;
三#65380;農村實行低保后扶貧開發應采取的對策和措施
1.要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政策不動搖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的目標和“一個加大#65380;兩個提高”的工作要求(即加大對革命老區#65380;民族地區#65380;邊疆地區#65380;貧困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和提高扶貧開發水平#65380;逐步提高扶貧標準)#65377;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寧夏時也曾明確指出: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不意味著扶貧開發就不需要搞了#65377;目前,我國農村仍有2000多萬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有勞動能力,通過扶貧開發可以脫貧的#65377;同時,我國農村還有3000多萬雖然解決了溫飽但尚不穩定,一遇災害就會返貧成為低收入人口#65377;要繼續實施開發式扶貧,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和扶持剛剛解決溫飽的農村低收入人口致富#65377;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扶貧辦報送的《關于增加扶貧開發投入的匯報》上作出重要批示:“扶貧開發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65377;”前不久,回良玉副總理在貴州考察農村和扶貧開發工作時又進一步強調:“在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之后,扶貧開發工作不能削弱,還要繼續加強,開發式扶貧方針不能改變,還要繼續堅持,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能搖擺,還要繼續穩定,扶貧開發投入不能減少,還要繼續增加,使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65377;”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在深入貧困地區調研時也強調:“低保是生存的需要,農村實行低保政策是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存問題,而扶貧開發工作則是幫助貧困農戶通過自身發展,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65377;并提出扶貧開發工作既要勇于堅持,又要探索創新”#65377;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因為在農村全面建立低保制度就對此產生動搖,何況,扶貧開發二十多年的巨大成就,為全面實施低保創造了條件,只有繼續搞好扶貧開發工作,才能為低保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65377;
2.改進和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
中央對扶貧開發的要求是省負總責,縣抓落實,逐級負責#65377;毫無凝問,改進和加強扶貧工作,各級都負有重要責任,但是,最終抓落實的責任還是要靠縣#65377;在一個縣,重視發揮扶貧辦的作用是對的,但是僅僅依靠扶貧辦來抓扶貧,許多工作就不好推開#65377;況且,有些地方,對扶貧辦也存在重視不夠,支持不夠的問題#65377;一個縣的扶貧工作,必須依靠縣委#65380;縣政府來推動#65380;來總攬#65377;作為市和縣,安排謀劃工作,應當城鄉統籌考慮,工農統籌考慮,貧富統籌考慮,經濟與社會統籌考慮#65377;在安排資金使用上,市#65380;縣都不能忘記扶貧開發#65377;安排不安排扶貧資金(專戶管理),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態度問題,是對扶貧工作重視與否的態度問題#65377;如果說財政困難,應當統籌考慮,不能其它工作重要,就是扶貧拿不出錢來#65377;
3.堅持政府主導#65380;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思路#65377;
扶貧開發工作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政府是主導#65380;全社會要共同參與,才能形成合力,消滅貧困這座大山#65377;要緊緊依靠三大幫扶力量,發掘和整合各類扶貧資源#65377;一是部門幫扶#65377;要按照“渠道不變#65380;投向不亂#65380;集中使用#65380;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財政扶貧資金#65380;以工代賑資金#65380;扶貧貼息貸款等扶貧資源,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強度#65377;二是定點幫扶#65377;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定點聯系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制度,通過高位帶動,促進扶貧開發工作高效運行#65377;市#65380;縣直各幫扶單位,要積極探索實施扶貧開發的新途徑,不斷創新扶貧開發的新方式,著力在幫助重點村搞好扶貧規劃和實施#65380;加強基礎設施建設#65380;引導和扶持定點貧困村干部群眾調整農業產業產品結構#65380;搞好科學實用技術培訓#65380;提高干部群眾的素質#65380;指導村級班子搞好自身建設,發揮“火車頭”作用等方面下功夫#65377;三是社會幫扶#65377;在總結完善市#65380;縣直部門單位掛點幫扶的基礎上,引導黨員干部進行“1+1”結對幫扶,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扶貧活動,形成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工作的格局#65377;同時,動員和組織有一定實力的民營企業家到貧困地區尋找商機,興辦實體,積極鼓勵和引導他們與貧困地區開展對口支援,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65377;
[作者簡介]謝百勝,男,萍鄉市扶貧辦干部#65377;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