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確立了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為全國各地新一輪的發展競賽吹響了發令號#65377;作為中部欠發達地區,要想在新一輪的發展競賽中勝出,必須繼續以開放型經濟為重點,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提速增效,這是實現我市科學發展#65380;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65377;但是也要看到,大量資產型資本的涌入并相繼建成投產,在使我市“就業難”問題大大緩解的同時,“招工難”將成為工業經濟加速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并有可能成為制約我市招商引資和企業發展的瓶頸性因素#65377;僅以2007年新上工業項目推算,全市共新上生產性項目62個,項目總投資38.5億元,這些項目在今明兩年全部建成投產后,用工量將在8萬人以上,特別是建陶產業基地,按照400條生產線的發展規劃,屆時將消費勞動力16萬人以上#65377;而我市現有人口83萬,勞動力資源在35萬左右,每年跨省勞務輸出11萬人左右#65377;可以說,單靠本地勞動力資源難于滿足這么龐大的用工需求,新投產企業如何解決用工需求問題已經迫切的擺在我們面前#65377;招工難,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約了企業的發展,成為令企業主頭痛的難題#65377;筆者認為,必須把破解“用工難”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去考慮,與“求職難”問題統籌考慮,多管齊下,更多地通過市場來解決#65377;
完善勞務市場,加強就業服務#65377;建立健全市場化用工機制是解決招工難問題的根本途徑,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必須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65377;為此,必須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配置勞動力資源橋梁紐帶作用,搭建勞動力就業和企業招工的有效平臺,建立高效率的就業信息渠道,完善勞動力就業體系,增強勞動力就業服務功能#65377;一要建好就業網絡,暢通就業供求渠道#65377;通過報紙#65380;電視和網絡等現代傳媒手段,及時發布就業信息,特別是要發揮鄉鎮#65380;社區等基層單位的作用,使觸角延伸,把招工信息和就業服務送到千家萬戶#65377;二要建好服務平臺#65377;以市勞動人才市場為依托,在新世紀工業園#65380;省級建陶基地建立常年勞務市場,抓住重要節假日民工返鄉和暑期畢業生求職之機適時舉辦大規模的人才招聘活動,引導他們回鄉創業#65380;就業#65377;三要整合職介資源#65377;鼓勵職介機構對外發展與外地職介協作,對內加強與企業#65380;農村#65380;社區的聯系,真正使之成為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橋梁#65377;四要提升服務水平,特別是要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外來務工人員發展“以工帶工”的務工形式#65377;
規范用工制度,提升就業環境#65377;一是引導企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幫助#65380;指導企業建立健全用工和內部管理制度,規范用工行為,善待職工,關心職工生活#65377;二是引導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65377;要有選擇地培育#65380;宣傳#65380;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先進典型#65377;三是規范用工制度,嚴格按照《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完善規范用工制度,以此來加強對外來勞動力的吸引力#65377;四是加大勞動執法力度,對嚴重違反勞動法的予以處罰#65377;嚴格執行城鎮職工最低工資標準,消除無故克扣#65380;拖欠職工工資行為#65377;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力度,保障職工基本權益,解決其后顧之憂,穩定員工隊伍,創造良好的務工用工環境#65377;同時要通過市場化運作#65380;加大對用工密集區域的投入,抓好工業區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盡快解決公交車#65380;商店#65380;有線電視#65380;公用電話等問題#65377;對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符合條件的要及時發給“人才綠卡”,并在各方面給予關心#65380;支持,讓企業引得進#65380;留得住人才#65377;
轉變勞務觀念,實現供需對接#65377;首先要轉變職能部門的勞務觀念,在當前要把實現就業本地化作為一個重點,納入到招商引資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當地勞動力的本地就業率要作為鄉鎮考核的一個重要內容#65377;要向企業主宣傳我市當前勞動力資源的供求狀況,讓企業主對用工市場有客觀#65380;正確的認識,從而轉變用工觀念,善待員工,增加企業的凝聚力#65377;其次要轉變企業主的用工觀念,提高員工的就業安全感,引導企業重視人才培養,將社會招工與本企業培訓有機結合#65377;切實轉變“我出錢,還怕沒人給我做事”的錯誤用人觀念,使用工企業對勞動力市場有理性清晰的理解,適當降低用人標準,避免性別歧視#65377;再次,要轉變求職者就業觀念,針對部分務工者隨波逐流,盲目外出就業的現狀,要大力宣傳當前就業形勢,展現家鄉“本地就業”的優勢,樹立“本地企業”的形象,積極引導務工人員積極到本地企業就業#65377;引導求職者特別是大中專畢業生,更新就業觀念,及時了解市場行情,避免過高的就業期望值,提高就業成功率#65377;
出臺扶持政策,擴大本地就業#65377;要抓住建設中國建陶實訓中心這一契機,充分利用我市教育資源豐富這一優勢,把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積極培育龍頭型職業介紹機構和職業技術學校#65377;一是調整輸出培訓補貼政策,對有組織向市內企業輸送勞動力的,與開展勞務輸出一樣,同等享受獎勵資金#65377;對在定點培訓機構參加培訓的,不論向市內企業輸送還是向外輸出,都享受培訓補貼#65377;在資金分配上優先向市內傾斜,鼓勵培訓機構向市內企業輸送學員#65377;二是研究#65380;制訂對職業介紹機構的扶持政策,大力培育龍頭型職業介紹機構,鼓勵他們做強做大,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不斷擴大在縣內外勞務市場上的影響力#65377;三是轉變培訓方式#65377;進一步引導培訓機構確立為本地企業服務的辦學宗旨,根據本地企業的需求調整設置專業,加強與企業的協作,推行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65377;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培訓中的積極性和主導作用,推進培訓基地化#65380;規范化,著力提高培訓質量和培訓就業率#65377;
[作者簡介]龔滿生,男,中共江西省高安市委辦公室#65377;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