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這個命題,這是一種高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一切人類原有文明的形態,生態文明的提出,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靖安縣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生態優勢明顯,我們科學利用優勢,強化“生態立縣”定位,通過全面重視,全面發展,全面創新,努力將靖安打造成中國最璀璨的生態明珠。
一、好字當先,科學發展,以更大的決心實現生態經濟繁榮
“好字當先”,是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正確把握,也是對新階段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運用。在實踐中把“好”放在首要位置,堅持循環發展,堅持節約發展,堅持協調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拉大城鄉差距、犧牲后代利益為代價,做到在速度與效益關系中更加注重發展內涵與質量,在經濟與社會關系中更加注重全面與協調,在人與環境關系中更加注重和諧與自然。
1.實施精品戰略,深度開發生態旅游產品。旅游產業是一個隨旅游者需求變化而不斷更新的產業,是一個典型的與時俱進的產業。從當前旅游發展的態勢來看,旅游的外延與內涵在不斷地拓寬,旅游行為也正在轉化為由觀光、體驗、購物、休閑、養生、商務、求知等元素組成的多元化復合型行為。這種需求變化擴大了旅游資源空間,也為發展生態旅游找到了更多的支撐點。靖安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不但自然資源富足,人文資源也非常厚重,但由于缺乏深度開發,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發展資本,影響了靖安旅游的發展速度,要讓靖安的旅游走得更遠,做得更大,實施精品戰略,進行旅游產品深度開發勢在必行。一是在發展戰略上要注重文化內涵提升。在這方面,要克服自戀情緒,從市場需求入手,找準靖安旅游文化的主脈,注重細節,充分展示文化各個方面的內涵,以文化特質,彰顯活力;二是在發展戰術上要突出重點,以重點突破之利,收全局帶動之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人力、財力、物力集中于一點,全力打造品位高、張力強、吸引力大的精品項目;三是在發展思想上要拓寬視野,加快資源整合,進行科學規劃。要根據建設南昌“后花園”的基本定位,做大“鄉村游”的文章,利用“農家樂”等形式,改變靖安旅游季節性強的不足,全面實現“吃、住、行、游、娛、購”六大旅游要素均衡發展。
2.做足生態文章,全面夯實有機農業基礎。農村的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讓農民得到更多財富,更多的實惠。靖安沒有與周邊縣市拼農業經濟總量的實力,但卻有與周邊縣市拼生態農業質量的優勢。和周邊縣市比較,既有生態條件上的優勢,又有區位條件上的優勢,還有依托旅游產業發展的優勢。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發展條件,夯實發展基礎;要加快“中國白茶之鄉”等生態品牌創建步伐,利用已取得的國字號農業品牌,加速娃娃魚等特色養殖技術擴散,將生態農產品的規模做大、品牌作響、實力做強、生態含量做足;要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引進更多更大的項目,打造產業龍頭,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要繼續壯大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為農民闖市場提供更健全的服務體系。
3.堅持集群開發,傾力打造特色工業基地。近年來,靖安縣工業“短板”的局面發展根本改變,到2007年,工業比重已占到了縣域經濟的“半壁江山”,金發銅業、南特、鄧氏園林、精勁、華利等一批企業正蓬勃發展,但同時也看到,現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加強,給加快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更強的約束。走高集群、高集約發展之路,無疑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重要手段。建設工業基地,實現工業集群,是現代工業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實現原料互供、技術互補、市場共享,產生綜合優化和協同效應,使資源的產業鏈延伸,產品附加值提高,同時能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對于靖安的老企業,要繼續加大服務力度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擴容增量,逐步引導形成集群板塊,努力創造建設特色工業基地條件。
4.搭建起飛平臺,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目前,第四次大的產業轉移浪潮正在形成,要成為產業轉移承接“熱地”,優化發展環境十分重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優化發展環境的重中之重。沒有這個作保證,招商引資就沒有了基礎,打造生態旅游強縣、有機農業大縣、特色工業基地就成了空話,靖安經濟起飛就失去了平臺。
二、以人為本,統籌兼顧,以更實的舉措提高人民幸福指數
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要把更多精力、更多財力用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使廣大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分享更多成果。
一是積極拓寬就業渠道,著力解決民生之本。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人民群眾生存和生活的首要條件。從現實情況來看,解決就業問題最根本、最長遠的途徑是加快經濟發展,在發展中擴大就業容量。現在靖安農村富余人員向非農領域轉移的途徑還不夠寬,特別是知識與技術的“瓶頸”問題突出。為此,今年要提高“金藍領工程、陽光工程和雨露工程”的覆蓋面,加快就業和再就業技術培訓平臺建設,努力提高群眾就業和再就業的能力。
二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民生依托。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社會運行的“穩定器“,是解決民生問題的依托。在新的形勢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扶貧開發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夯實和諧社會的制度保障。
三是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著力解決民生基礎。教育是民生之基,牽涉千家萬戶,事關靖安未來,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我縣在教育上進行了大投入,建成了校園建設全省一流的靖安中學,并進行了教育網點調整,優化了教育資源。要在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上下功夫,切實保障每一個適齡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學,讀得起書,接受良好的教育。
四是推進和諧文化建設,著力解決民生追求。在新的形勢下,民生問題不僅僅是滿足老百姓吃飽穿暖的物質需求,還要不斷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靖安歷來人文厚重,有著發展特色文化的堅實基礎,要利用好這些特質,創造性地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信用農戶創建活動,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
五是加強社會綜合治理,著力解決民生保障。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要建立權責分明、高效運行的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為群眾創造和諧安定的人居環境。
三、爭當表率,超越自我,以更強的隊伍建設靖安生態家園
事業興衰成敗,責任在干部,關鍵在領導。需要各級領導干部要以更超前的眼光、更飽滿的激情、更堅實的作風,思發展、謀發展、促發展。
一是要不斷提升創新創業的能力。加快靖安發展的根本點在哪里?在于全縣上下萬眾一心、凝心聚力,在于每一位黨員干部各盡所能、創新創業。能不能激發這種活力,有沒有這種工作能力,是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力量之源,是實現富民強縣目標的根本所在。
二是要始終強化狠抓落實的作風。干部作風是經濟發展軟環境中的關鍵要素,而作風建設的核心是抓落實。一步實際行動,勝過一打行動綱領。只有把嘴上說的、紙上寫的、會上定的變成了具體的行動、發展的成效、人民的利益,工作才叫做到了位、做到了家。
三是要積極弘揚樂于奉獻的精神。今年初,一場罕見的冰雪天氣對全縣造成嚴重損失,一時間,交通受阻、用電告急、群眾受困、經濟受損。大雪無情人有情,面對災害,全縣廣大黨員干部身先士卒,眾志成城,從縣領導到基層干部,從老黨員到普通群眾,大家同心協力,譜寫了一曲同舟共濟保家園的動人樂意。
四是要全面營造廉潔從政的氛圍。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中紀委二次全會作出的“堅持四個清醒認識、四個一以貫之”的重要指示,抓住制度建設這個重點,抓住“一把手”監督這個要害,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的社會體系,才能確保公共權力健康運行。各級領導干部要做到公平、公開、公正辦事,按原則、按制度辦事,嚴格依法辦事,積極為民辦事。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