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縣位于江西省東南部,東鄰福建#65380;南靠廣東,為贛#65380;粵#65380;閩“三省通衢”#65377;全縣轄19個鄉(鎮),243個行政村;人口46萬,其中農業人口39萬;總面積2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6萬畝#65377;會昌是著名的革命老區#65377;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會昌是中央蘇區的南大門,全縣有38600多人參加紅軍#65377;毛澤東#65380;周恩來#65380;朱德#65380;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從事偉大的革命實踐活動#65377;1934年7月23日,毛澤東登上會昌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清平樂·會昌》,盛贊會昌“風景這邊獨好”#65377;
會昌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65377;全縣有11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十五”期間有36個扶貧重點村,“十一五”期間有52個扶貧重點村#65377;會昌屬典型的山區縣,自然條件惡劣,全縣有152個村地處山區#65380;庫區,91個村地處半丘陵半山區地帶#65377;會昌底子薄#65380;基礎差,經濟總量小,人均收入低#65377;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20.9億元;財政收入1.3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只有86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3.7元,未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人口有16851人,低收入人口有24628人,貧困人口占農業人口的10.6%,是全省較為貧困的縣之一#65377;全縣人均耕地僅0.6畝,地力貧瘠,保水保肥能力差,中低產田占70%以上,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干旱#65380;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發,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差#65380;生活較為困難#65377;
一#65380;扶貧開發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1.取得的成效
會昌縣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在市委#65380;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扶貧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按照“工作到村#65380;扶貧到戶”的工作方法,圍繞“真扶貧#65380;扶真貧”的工作要求,突出重點,強化措施,落實責任,整村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五個明顯”上#65377;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65377;加強了公路#65380;水利#65380;農田及教育#65380;衛生#65380;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修建#65380;改造鄉村公路450公里;新修#65380;加固水渠#65380;水圳36780米#65380;水陂21座,新建飲水工程15處;新建集培訓#65380;醫療衛生#65380;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為一體的社區服務中心35處7200平方米;新建#65380;改建教室210間10155平方米,較好地解決了重點村群眾行路難#65380;農田灌溉難#65380;飲用水難#65380;求醫難#65380;兒童就學難#65380;村級組織無活動場所等問題,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觀#65377;
二是深山區庫區移民的人居環境明顯提升#65377;按照“政府引導#65380;群眾自愿”的原則,采取集中安置#65380;分散安置和有土安置#65380;無土安置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實施移民扶貧#65377;
三是產業化扶貧取得明顯成效#65377;扶貧支柱產業初具規模,全縣已初步形成臍橙#65380;烤煙#65380;毛竹#65380;生豬#65380;雜交稻制種(優質稻)等五大扶貧支柱產業,這些扶貧支柱產業覆蓋了25萬人,貧困戶人均從中獲益150元以上#65377;
四是勞動力素質明顯提高#65377;舉辦勞動力轉移培訓班50期,轉移培訓2342人;資助貧困戶子女1150人參加農函大學習;認真實施“一村一名中專生”工程,選送了貧困戶子女88人免費讀中專;組織了農業#65380;果業等部門技術人員結對幫扶貧困戶#65377;
五是貧困人口明顯減少#65377;至2006年底,全縣減少貧困人口5120人#65380;低收入人口10320人#65377;貧困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貧困戶的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65377;
2.存在的問題
雖然會昌縣經過20年的扶貧開發,貧困落后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65377;但是,由于歷史#65380;自然#65380;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貧困狀況仍然較重,存在諸多的困難和問題#65377;
一是貧困程度深#65377;除“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的88個扶貧重點村外,還有155個非重點村沒有得到扶持#65377;這些非重點村中,多數是經濟條件和基礎設施差的村#65377;同時,有部分“十五”扶貧重點村,雖然扶持了5年,但貧困落后的面貌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致使已初步解決溫飽的人口生活仍然困難,極易返貧#65377;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65377;有20個村不通公路,121個村公路等級差,只能通行“小四輪”車輛,且睛通雨不通,導致生活所需#65380;農資所需困難,嚴重影響當地經濟發展#65377;全縣用于農田灌溉的“小二型”水庫#65380;山塘#65380;水陂#65380;水渠,絕大多數建于20世紀60#65380;70年代,半數以上滲漏#65380;損毀,無法滿足灌溉需要#65377;耕地中40%為“望天丘”,逢干旱季節,則有35%以上的面積無法栽種#65377;此外,還有32個村和26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問題沒有得到解決,2.1萬人飲用不衛生水#65377;全縣243個村中,仍有26個村不通電,131個村小學校舍緊張,仍有危房面積3.1萬平方米,130個村沒有辦公場所,132個村沒有醫療室,群眾看病就醫困難#65377;
三是自然災害多#65377;特別易受低溫寒冷#65380;洪澇#65380;旱災#65380;霜凍等災害影響,造成農作物枯(凍)死,影響早#65380;晚兩季糧食生產,造成不同程度的農田基礎設施損毀,山體塌方#65380;滑坡等嚴重災害#65377;
四是貧困勞動力素質低,農民增收乏力#65377;在全縣的貧困勞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數占13.5%,小學文化占59.3%,初中文化占23.6%,高中文化僅占3.6%#65377;通過“十五”扶貧開發,部分貧困勞力得到集中轉移培訓,從而提高了自我發展能力,但仍有相當部分勞動力素質還不能適應發展新產業#65380;建設新農村的需要,未掌握基本的農業實用技術和非農職業技能#65377;
二#65380;加快扶貧開發進程的建議和打算
為加快我縣扶貧開發進程,早日使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建議上級通盤考慮基礎設施#65380;產業發展#65380;勞動力轉移培訓#65380;移民扶貧等問題,對我縣實施連片開發戰略,加大投入,綜合治理,改變貧困狀況,促進我縣經濟社會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使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推進“生產發展#65380;生活寬裕#65380;鄉風文明#65380;村容整潔#65380;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65377;我們將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1.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65377;加快通電#65380;水#65380;公路建設#65377;一是公路建設#65377;解決20個非重點村不通公路的問題,總長138公里,擬修建路基寬6.5米,有效路面寬4.5米的水泥路面;改善6個“十五”重點村#65380;45個“十一五”重點村和60個非重點村675公里睛通雨不通的公路狀況,擬新建寬4.5米的水泥路#65377;二是電力建設#65377;解決9個“十五”重點村#65380;6個“十一五”重點村和11個非重點村的農民照明用電問題,架設高壓電線110.8公里,低壓電線282公里#65377;三是水利建設#65377;修復“小二型”水庫16座#65380;蓄水山塘232座#65380;水陂320座3300米,水渠354條46700米#65377;新建32個村262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工程,解決2.1萬人飲用不清潔水的問題#65377;
2.突出抓好現代農業建設,推動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65377;以現有優勢產業為基礎,按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制訂產業發展規劃,突出抓好以臍橙為主的果業產業#65380;煙葉產業,以毛竹油茶為主的傳統產業,以瓜果蔬菜為主的現代農業和以生豬為主的畜牧產業等五大農業優勢產業#65377;制定產業發展優惠政策和優惠措施,形成“一村一品”或“數村一品”,連片成勢#65377;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引進先進的生產#65380;加工#65380;包裝#65380;儲藏#65380;運輸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65377;
3.突出抓好社會各項事業建設,推動農民素質的提高#65377;一是新建132所村級衛生室396間,131所村小學校教室450間3.1萬平方米,解決貧困群眾看病難和學校“五改六”校舍緊張的問題,確保適齡兒童百分之百入學#65377;二是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努力培養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65377;三是加大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力爭使每個有轉移愿望的貧困勞動力都能得到一次系統的免費培訓,提高勞動技能,使外出務工月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實現“轉移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65377;
4.突出抓好新農村建設,推動村容村貌的改變#65377;一是以“三清三改”為切入點,以“五新一好”為載體,整體推進,努力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水平,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65377;二是以普法教育為基礎,以提高村民法制意識為目的,以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為手段,以規范村民行為為目標,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揚“開明開放#65380;善謀實干#65380;團結拼搏#65380;和諧奮進”的會昌精神,樹立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風#65377;三是抓好以班子建設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65377;抓好130個村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使每個村級組織都有一個“家”,有一個服務群眾的公共場所,為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奠定基礎#65377;配齊配強村“兩委”班子,以增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65380;戰斗力和號召力,團結一致帶領群眾脫貧致富#65377;
[作者簡介]朱柏州,男,江西省會昌縣扶貧辦主任#65377;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