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的土壤,促使真愛的種子破土而出;吐翠的新芽,將大地點綴得令人迷醉:豐厚的果實,為耕耘者唱出感恩的贊歌。在教育的園地里,徐鳳翥老師就是這樣一位真愛的播種者、辛勤的培育者、幸福的收獲者。
鳳鳥戀巢終無悔,拳拳赤誠報春暉
說起與育才中學的淵源,徐鳳翥老師最為自豪,這里有她難以言表的情結。從中學時代的刻苦求索,到大學畢業后義無返顧的選擇,她一直耕耘在母校這片神圣的沃土上,母校以她的博大寬厚潤澤著她,她也以自己的拳拳愛心回饋著母校。
在二中學習的六年中,她時刻感受著學校優良的師德校風,陶醉于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沉迷于校園深邃的文化底蘊。大學畢業后,她如愿以償地回到了母校,能與崇敬仰慕的恩師為伍,能與靈氣睿智的學生為伴,倍感幸運的她萌生出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為母校增光添輝,為教育奉獻畢生。
在二十年的教壇生涯中,徐老師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承諾。
熟悉徐鳳翥老師的人都知道,她做人的原則是“修己而不責人”,遇事首先考慮的是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夠,應怎樣改進,而不是去求全責備別人。
要求別人做到的,徐老師自己首先做到。從一些點滴小事中你會發現:她要求學生不遲到,自己首先表率在前,不管當年孩子尚小、還是現在家遠不便,都沒有難倒她;學生課間操要跑千米,年近四十的徐老師就每天咬牙堅持跟十四五歲的學生們一起跑;看到教室或走廊里有紙花,她會彎腰撿起,讓那隨手亂扔的學生羞愧不已。
臨近中考,她會盡可能多地承擔一些班級的事務性工作,讓班干部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在徐老師的教育詞典中,很少有懲罰、指責等字眼,大家感受最多的是關愛、尊重與寬容
她時刻警醒自己要修煉自我,把自我提升作為一生的課題。
徐老師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他們如何做人。要全心全意地熱愛學生,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
透過這樸實的話語,我們深深感到徐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是如此的自然而又博大。她以一顆包容之心對待每一位學生,以其耐心細致、踏實嚴謹的工作態度與待人平和、寬容博愛的品行贏得了同學們的廣泛好評。
與徐老師相處過的人也總能感受到她的“真誠”與“大氣”。她誠懇待人,遇事從不斤斤計較。她總是念念不忘,自己成長過程中,曾經得到過許多老教師無私的幫助與栽培,老教師們不求回報的超然境界令她無法忘懷。正是一種樸素的感恩與回報,使徐老師成為這種精神的傳承者。
徐老師的課堂是敞開的,誰都可以推門聽課;她不遺余力地將自己多年積淀的經驗與方法傳授給青年教師,還不失時機地為青年教師爭取鍛煉和提高的機會。青年教師每一堂公開課,都凝聚著徐老師與大家的智慧,他們一起分享,共同提高。在育才化學組,沒有個人利益,只有集體利益;沒有遮遮掩掩,只有精誠合作;生活在這樣一個相親相愛、團結和諧的集體里,即使再苦再累也能感到幸福。
不僅如此,作為青島市化學中心組成員的徐老師還把這種真誠和大氣帶到校外,無論哪個學校的化學老師有教學問題與她切磋,她都坦誠相待,全盤托出,從不“留一手”。在各種機會的教材培訓和經驗交流中,徐老師也總是把自己最深刻的體會和最寶貴的經驗介紹出來,為化學學科的發展默默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真可謂“德者業之本,業者德之著”。
固守熱土樂融融,桃李增華明昭昭
真情撒沃土,智慧育英才:教壇寫春秋,智者展風采。多年的探索琢磨,使徐老師的教學藝術日臻提高,爐火純青。
在獲得的各種榮譽中,她最珍惜的是“教學能手”這一稱號,在這個眩目的光環背后,有著徐老師太多的執著、堅持與付出。
1994年,她在山東省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活動中嶄露頭角,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從那時起,她就沒停下對初中化學優質課堂教學的研究,在此過程中,她良好的教學潛質被挖掘出來,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近幾年來,她舉行的市級以及市以上的公開教學課就多達七節。市教學工作會議、教育部新課程骨干培訓班、省教材培訓會、市科研課題結題會等等,都是她開設教學示范課的課堂。在這些課上,徐老師展示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高超的教學水平,展現了育才精湛的教學文化,也展示了青島市先進的教學水平。徐老師以她的人格魅力,扎實的基本功,高深的教學睿智、充滿激情的幽默詼諧,征服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她的課使聽者如沐春風,如清泉沁入心脾。把工作做成興趣應該說是一種境界。所有這一切,不僅使徐老師豐富著自己、完善著自己,而且,讓教師們在交流中由衷地感受到思維與激情碰撞的快樂。
榮譽和光環沒有讓徐老師停下前進的腳步,她仍然義無反顧地潛心鉆研教學,心無旁騖地潛心鉆研。
這一切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育才的學生。徐老師在回顧這一切時深有感觸: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教育者的水平不在于能言善辯,夸夸其談,而在于通過自身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學生,而這魅力的本身來自于教育者高尚的人格和淵博的知識。正如愛因斯坦所言:“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p>
化學在初三既是啟蒙學科又是畢業學科,一開始就緊鑼密鼓地抓成績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徐老師和她的同事們更注重的是向課堂要效益,注重的是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正是這種輕松快樂的學習,最終不但在歷屆中考時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學科競賽中更是出類拔萃。僅2007年就有16位同學獲全國化學競賽一等獎。正是因為“無所求無所不求”,徐老師和她的同事們在教學中始終在踐行著育才中學“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不為中考,贏得中考”的教育教學理念。
多年來,徐老師肩負了太多的重任,三個畢業班的化學教師,一個班的班主任,校理化生組教研組長、工會組長,市化學中心組組長、市直屬中學化學兼職教研員。但這一切并沒有讓她忘記她還是父母的女兒,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親,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在勤奮工作的同時,她還以她的正直坦誠、樂觀幽默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她把他們的幸福、快樂看得很重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