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看報,閑聊雜談,總能聽到這樣的話,“過一種有品質的生活”,“品質改變生活”,“追求品質生活”……
人人都在說,聽多了,相信了,蠢蠢欲動起來,覺得自己也應該品質一下。
可實際上,“品質”究竟是什么?什么叫“品質生活”?我十分模糊。是指天天有咖啡喝,“決不能容忍兩天穿同一件衣服”,還是指男人要像女人一樣護膚,“不穿晚禮服不準參加晚宴”,或是穿什么顏色樣式的衣服出門就要開什么樣子顏色的車?我不是形形色色的“達人”,很土很無知。
我單知道“生活品質”。生活品質表示人們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質量,包括經濟生活品質、文化生活品質、政治生活品質、社會生活品質、環境生活品質“五大品質”。這是否可以說,一個人只有生活有品位和質量,才算過一種有品質的生活?
果真如此,那么“五大品質”應該一個也不能少,且水準不差,才可能算過上了一種有品質的生活。因為,我們不能想象,一個有經濟生活品質的人,政治生活品質很低,會過一種有品質的生活。比如一個犯人,可能曾衣食優越,文娛不缺,可是別說基本的政治權利被剝奪了,就是人身也不自由,如何談得上品質?我們也很難設想,一個有文化生活品質的人,環境生活品質糟糕透頂,會過一種有品質的生活。比如一個人住在垃圾山包圍的房屋里搞棋琴書畫,這樣的生活很煞風景,也不會引人向往。
說實話,最初聽到行行色色的“品質生活”的話,我總認為是廣告惹的禍。現在,很多房地產廣告不都在這樣宣傳么,什么“高尚生活”,“尚品生活”,“品質生活”,都極盡渲染與誘惑之詞。廣告里說臨湖水景,品質生活,到實地一看,不過是挨著一個臭水塘,還真虧開發商吹牛不臉紅。但甭管他真與假,聽得多了,好像自己不品質一下就要落伍了。
有人說,不同的人對品質的理解不一樣,每個人都有品質生活的標準。富豪有富豪的品質,他們以喝上萬元的洋酒為品質,農夫有農夫的品質,他們以天天有老白干為品質。
這樣看來,品質生活其實并不是誰所獨占的,人人有份。真是如此嗎?這豈不是一下子眾生平等了,乞丐與富豪都品質生活了?可明明擺著的是,按“五大品質”衡量,乞丐差富豪豈止一、兩大品質。因此,人人都可以品質生活,就有點阿Q的味道。
不拿極端的個案說事,就普羅大眾而言,想要生活有品位與質量,靠個人奮斗固然重要,但還要大的環境平臺。假設生活上不得保障,文化上不得活力,政治上不得權利,社會上不得安全,環境上不得清潔,人格上不得尊嚴,即一個國家缺少品位與質量,個人的生活又將如何品位與質量起來?即便能品質起來,恐怕也只是為數極少的人。
我們喜歡將品質生活單純地理解成與物質文化品質相聯的生活,喜歡將品質生活歸結為個人努力的成果,要不就徹底反過來,將品質生活變成“人人皆可成圣”、精神層面的東西,獨獨不去想想,生活的品質還包含了政治的品質、社會的品質和環境的品質等等。這樣,關于品質與生活,我們就永遠拿錢說事,永遠拿個人說事,與政治社會無關,與國家政府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