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第三屆中國寧波國際茶文化節期間,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茶人會集東海之濱寧波,確立寧波為我國“海上茶路”啟航地。我們通過對“海上茶路”的挖掘和研究,確立寧波在“海上茶路”中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結合寧波茶業發展現狀,提出“海上茶路”的現實展望。通過多種形式。進一步豐富和弘揚“海上茶路”,營造茶為國飲的氛圍,加快寧波茶產業的發展。
寧波:“海上茶路”的啟航地
寧波港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進行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1973年考古學家在對河姆渡遺址進行第二次考古發掘的過程中,六支木船槳制作工藝之精細令人稱奇,它證明了寧波地區是中國最早的航海活動的發生地。
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3艘日本遣唐使船在寧波停泊登岸,標志寧波港正式開埠。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76年~779年)。由于新羅發生內亂,“海道梗塞。乃改由明、越州朝貢,厥后相沿為例”,在這段時間里,“唐代海外貿易漸興,有市舶使之設,置務于浙,鄞亦隸屬焉”,明州開始有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的設置。北宋仁宗趙禎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明州商人陳亮和臺州商人陳維績等147人。遠航到高麗經商,帶去大量明州等地特產,寧波名茶也始運到高麗。寧波是明朝三大市舶司港口之一,是明朝和日本、琉球朝貢貿易的主要港口。
寧波:自古名茶輩出
寧波境內橫亙四明山脈、天臺山余脈,崇山峻嶺,溪流環繞,云遮霧障。自古以來就是茶葉產區,且名茶輩出。聞名四海內外。寧波種茶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期,從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證明。當時已有人將野生茶樹引植為家種茶樹。茶圣陸羽的《茶經》和英國出版的《茶葉全書》也有寧波種茶的記載。
寧波名茶異彩紛呈。在余姚,就有建峒岙茶、童家岙茶、南王茶及瀑布仙茗,后來又派生出安山瀑布茶。奉化的四明群峰中還有雪竇寺中峰、白巖山、藥師岙均產好茶;在鄞州有撩舍茶、白彥查,天井山茶等;象山縣的珠山和蒙頂山。地方志記述“產茗優佳”;如今出產東海龍舌的福泉山一帶歷來也產佳茗。
寧波不僅名茶、貢茶種類繁多,還孕育了寧波先進的茶葉技術,具有代表性的茶葉著作有屠龍的《茶說》、羅廩的《茶解》、聞龍的《茶箋》和屠本脧的《茗笈》。書中對茶葉種植、加工與品質的審評及烹藏等都作了詳細的描述。推動飲茶之風的形成。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俄國茶商波波夫到達寧波一家茶廠,聘請以劉峻周為首的中國技工10人,去俄國種茶、制茶。至1924年時,已開辟茶園230公頃。鑒于劉峻周的貢獻,先后獲得俄國沙皇的“政府勛章”和蘇聯的“勞動紅旗胸章”,還將劉峻周住所建成“茶葉博物館”。
寧波:底蘊深厚的茶文化
春秋戰國時寧波屬越國,所著的《越絕書》是一部研究越國的重要典籍,該書就記載了越地產茶的事實。晉代《神異記》、陸羽《茶經》上部也有關于寧波茶的記載。寧波慈溪上林湖越窯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窯場之一,越瓷、秘色瓷的高雅品質博得了許多文人的贊賞,稱贊它是溫潤的玉,是晶瑩的冰。是上林湖群山的青翠,是一泓澄澈的春水。
從余姚到普陀,寧波擁有很多名山大剎。余杭徑山寺、錢塘靈隱寺、凈慈寺、寧波天童寺、育王寺為天下禪院五山。佛教對茶的重視。使得飲茶成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禪茶一體。
作為東亞茶文化傳播的中心,唐宋以來,日韓高僧如潮水般從明州登岸。來寧波寺院學習和休持。最澄、榮西、道遠等人不但帶回了唐宋的茶葉和茶具,而且把品茶的習俗、茶與詩詞、繪畫、音樂。尤其是茶與中國的佛教禪宗教義結合的佛茶文化帶到海外,發揚光大。
寧波:展望今天的“海上茶路”
寧波市已連續三屆舉辦了中國寧波國際茶文化節等活動,取得明顯的效果。第四屆中國寧波國際茶文化節暨第三屆浙江綠茶博覽會將于2008年4月在寧波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本屆茶文化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綠色、健康、和諧”為主題,以招商引資、展示展銷、文化旅游等活動為載體。大力挖掘和弘揚茶文化、培育和發展茶產業,使茶文化節成為展示我國茶產業發展、茶文化交流與合作成果的平臺。成為構筑項目合作、產品貿易、信息溝通的平臺。
調整茶產業結構
1 實施品牌戰略。促進名茶生產。去年,寧波市政府舉辦首屆寧波市“八大名茶”評比活動,產生了望海茶、寧波白茶、瀑布仙茗、望府茶、奉化曲毫、四明龍尖、三山玉葉、天池翠等八大名茶。出臺了寧波市名茶發展扶持政策,召開了名茶生產會議,并圈定名茶生產基地,明確名茶發展主攻方向,成立名茶科技攻關小組,解決名茶生產中出現的突出問題。
2 加強龍頭扶持,壯大企業規模。把骨干龍頭企業,列入市農業產業基地項目,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構建高標準產業核心基地、建立標準化廠房,建立名茶包裝中心等多項工作,提高標準化生產,夯實產業基礎,以品牌+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管理模式,實現企業引領寧波茶產業的品牌化發展。
3 加強安全監管,提高產品質量。狠抓茶廠改造、QS認證、良種基地發展和出口茶基地備案制等工作等。兩年內完成茶廠改造107家,70家企業和合作社完成了無公害茶、綠色食品、有機茶7.89萬畝茶園等的安全認證。
開發茶文化旅游
1 發揮名茶與名山的優勢,開發生態文化游。開發四明山森林公園、東海云頂森林公園、東錢湖景區等旅游資源,觀茶海風光,品寧波名茶。開展以“探姚江源頭,品四明龍尖,游嵐山農家”為主題的四明山品茗生態游活動。
2 發揮名茶與名寺的優勢,開發茶禪文化游。寧波寺院眾多。佛教文化舉世聞名,通過“登寶塔、觀舍利、游古寺、品禪茶”的活動,體現茶禪一味,弘揚禪茶文化。有詩云“天下名山僧居多,山高水好產新茶”,寧波佛教的顯赫地位與寧波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有機結合。使茶文化通過禪林這一特殊媒介發揚光大。
3 發揮名茶與名瓷的優勢,開發歷史文化游。“器是茶之父”,名茶與茶具總是珠聯璧合的。寧波古代茶具生產,憑借舉世聞名的上林湖越窯青瓷而獨占鰲頭。上林湖越窯遺址有從東漢至北宋共115處窯址,其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素有“露天青瓷博物館”的美譽。到了清代,寧波江北慈城玉成窯異軍突起,所制紫砂壺具有“文心”而備受文人鐘愛。越窯與寧波名茶相得益彰,共同鑄就輝煌的寧波茶文化。
4 發揮名茶與名館的優勢,開發休閑文化游。寧波茶文化博物院、清源茶館、太和茶館、頤和茶館等是寧波市民品茗、聚會、休閑的好去處。名茶企業利用茶館平臺,進行名茶的營銷和宣傳;茶館利用名茶的知名度和高品質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讓市民“有好茶喝,有地方喝好茶。喝得起好茶”;讓更多的普通市民了解寧波名茶;讓寧波名茶走進普通市民的家庭。
拓展“海上茶路”,發展外向型茶業
繼續發揮港口優勢,打造茶葉出口口岸。據統計,2006年寧波口岸出口茶葉2.6萬噸,創匯5284萬美元,占全國出口茶葉總量的10%以上,年出口量居全國第二位。目前寧波瑞龍、象山義超等企業已獲得自營出口權。政府要對兩大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強化管理。創造自主品牌,使骨干企業成為寧波茶葉出口的航空母艦。帶動我市茶葉出口的快速發展。此外,還要繼續加強與東亞及世界茶文化界的交流與合作,挖掘歷史文物,搜集整理海內外尤其是日本、韓國的茶文化歷史,規劃出版茶文化叢書,充實寧波茶文化內涵,推進國際茶文化的研究。
(作者畢業于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后入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進修MPA,現任聘于寧波市林業局,從事茶葉等經濟特產的行政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