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具有上千年歷史的中國茶文化“活化石”——玉山古茶場,在沉寂了數百年之后被人們發現。玉山古茶場位于著名的產茶縣浙江省磐安。磐安產茶歷史悠久,據傳晉代名士許遜學道于吳猛,后舉孝廉,感晉室紛亂,棄宮東歸,周游江湖,以傳播道教文化游歷于玉山,喝到此地特制茶而流連忘返,他見茶樹遍布山野,茶農為茶葉堆積成山賣不出而愁,就住下來,一心為茶農解憂去愁。一面研究改進茶葉加工方法,研制了“婺州東白”優質名茶,接著派道徒帶上該茶四處施茶,送各個道觀中品茶游說。
從此,四方茶商紛紛來此收購。“婺州東白”由此譽滿神州。在唐代就被列為貢茶,在唐代十四個貢茶品目中列第十品目,在唐代陸羽專著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中就有記載。許遜逝世后。玉山茶農在茶場山麓建立茶神廟紀念他的功績。把他尊為當地“茶神”,并尊為“真君大帝”,每年設春社、秋社祭祀,并把每年開春采摘的第一株茶葉供奉給許遜,茶場廟至今香火不斷。
宋代以來,在茶神廟旁設置的茶葉交易市場隨著茶園的發展也出現了較大變化。官府在“茶場”專門設官監之,有了專門的官方管理機構,其使命便是“以進御命”稱之為“茶綱”。即負責選送最好的茶葉供奉皇室和朝廷御用,屬于“宮茶場”性質。玉山古茶場由此產生。
歷史上。唐朝設貢茶點采集貢茶,宋代設立榷茶制。在此“設官監督之”,明代時設巡檢司。對其茶場實施管理,在清代。茶場由東陽縣衙派人管理。到清代晚期,茶場的交易已不僅是茶葉,白術、糧食也歸入市場進行交易。現存茶場中的成豐二年(公元1852年)“東陽縣正堂”立的“奉渝茶葉洋價稱頭碑”(已失)、“奉渝白術洋價稱頭碑”、“奉渝禁糧價稱頭碑”就是見證。
玉山古茶場現存建筑為清朝乾隆辛丑年(公元1781年)重修。雖歷經滄桑,但較好地保留了歷史原貌。主要包括茶場廟、茶場管理用房和茶場三大部分。
茶場廟為祭祀茶神的地方;茶場為茶葉交易場所;茶場管理用房則為管理茶葉交易和茶葉儲存用房。此外,在古茶場對面的山上,還有“茶場山”是茶樹種植和茶葉加工的場所。玉山古茶場共占地343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2平方米,茶場廟占地169.20平方米,由牌坊式門樓、天井、廟宇三部分組成,廟宇雕梁畫棟,圖文并茂,獨具地方文化特色;茶場管理用房由門樓、天井、辦公場所組成;茶場由門樓、大小天井、二進正樓、廂房組成,占地782,2平方米。大四合院為二層樓房,形式為光馬樓。建筑按交易市場布局,廂房住人、儲物,正樓品茶,是全國唯一現存古代茶葉交易市場。
我國著名的古建筑學家、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和建設部的古建筑家呂濟民、謝振生、許力等專家考察論證后,一致認為像這樣具有古代市場功能的古建筑在國內十分罕見,特別是有關茶葉市場的古建筑更是獨此一家,堪稱是我國茶業發展史的一塊“活化石”。玉山茶場的發現填補了我國古建筑領域里的一項空白,這對研究我國古代市場建筑尤其是茶葉市場建筑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霧鎖千茶樹,云開萬壑蔥,香飄千里外,味釅一杯中。”伴隨著歲月滄桑,古茶場猶如一杯釅釅的陳茶,為我們的茶文化歷史增添了厚重和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