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以茶參禪的禪師。最有名的就是北方的趙州古佛(公元778年一公元897年)和南方的扣冰古佛(公元844年~公元928年)。他們雖然同時身居南北,遙隔三千里茫茫關山,卻不約而同地悟出了“茶禪一味”之道,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垂范禪林。自此之后,茶禪之義愈加耐人品味。而在武夷山,因為獨有人文與地理環境,以大紅袍祖庭天心永樂禪寺為主線,這里熟稔禪茶一味的禪師輩出,把茶與禪的體悟不斷升華。把精深奧妙的佛法禪理簡練成一杯茶,把從容、超越的生命境界淡定成一杯茶,供后世慢慢品飲。
扣冰古佛(唐、五代)
扣冰古佛,武夷山吳屯人,生于唐會昌四年(公元844年)2月8日。河西節度使推官翁承欽之子,傳說其母夢辟支佛感孕而生,又因其“夏著衣褚,冬則扣冰而浴”而被稱為扣冰古佛。古佛自13歲出家后,精于修行,常在荊棘荒蠻中打坐, “虎踞左右。彌猴供果,朱雀銜花,群物侍伴”。在山心庵(今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因“天心明月”啟一晤。成為一代參透禪學真諦的大師,并被閩王尊為國師,名列《五燈會元》、《高僧傳》等史傳之中。古佛超乘的道行與長期喝茶是分不開的,正如古佛道場瑞巖寺對聯“扣禪扉,動心弦,萬法仙宏開覺路;冰壺影,靜澄懷,剎那靈山映瑞巖”所描述的一樣,古佛一生氳氤在武夷茶的沉香中,以冰煮茶,以冰沐浴,正是茶和冰涵養出他超越僧俗兩界的生命奇觀和那顆恒定千年的“壺里冰心”。
公元928年,閩王把85歲的古佛延請到福州,拜以國師。《五燈會元》記載:“閩王躬迎八城,館於府沼之水亭。方囁茶,提起橐子曰:‘大王會么?’王曰:‘不會。’師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
古佛說的是:“人王和法王真是生活在不同的境界啊。”當時世風日下,處處物欲橫流,在古佛眼里,茶已經不單單是一種飲品,而是衡量一個人內心世界和價值取向的尺度,這恬淡的言語也是古佛“我為法王,于法自在”的自性流露。閩王極度崇佛,對國師言聽計從,所以從此就倡導“吃茶”之道,以凈化人心。
如今,天心永樂禪寺正積極推行歷史悠久的天心禪茶——扣冰茶,讓“茶禪一味”這一飽含智慧的哲理為更多的世人受用。
禪月大師——貫休(唐、五代)
貫休(公元832年~公元912年),俗姓張,字德隱,婺州蘭豁(今浙江蘭溪)人,7歲出家,過目成誦。日誦《法華經》1000字,倒背如流。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遠近聞名。公元900年前后,貫休3次送友人八閩,在山心庵(今天心永樂禪寺)掛單時偶遇扣冰古佛,兩人十分投緣,徹夜煮茶論禪。他以詩《懷武夷山僧》來記載這一段茶禪之緣。詩曰:
萬疊仙山里,無緣見有緣。
紅心蕉繞屋,白額虎同禪。
古木苔封菌,深崖乳雜泉。
終期還此去。世事只如然。
這首詩盛贊了古佛“群物侍伴,雙虎同禪”的法喜禪悅,其中“古木苔封菌,深崖乳雜泉”之句則是描述了山心庵周邊古木參天、遍植茶樹的殊勝景象。“乳”即指武夷茶“石乳”,這在他《懷武夷紅石子》中也有寫到:
常思紅石子,獨自住山椒。
窗外猩猩語,爐中姹姹嬌。
乳香諸洞滴,地秀眾峰朝。
曾見奇人說,煙霞恨太遙。
弋者終何慕,高吟坐綠鱉。
燒侵姜芋窖。僧與水云袍。
竹鞘畬刀缺,松枝獵箭牢。
何時一相見,清話擘蟠桃。
詩中的“爐中姹姹嬌”是煮茶的場景; “乳香諸洞滴”,明確地交代了當時武夷山已經普遍種植茶葉。
圓悟、大慧、道謙(宋)
在國內,宋代圓悟克勤禪師揭示了茶道與禪學在精神上有著深層的相通,他手書“茶禪一味”的禪偈贈送來華學佛的日本弟子,即是對茶與禪內理相通的經典概括。后來,“茶禪一味”四字真訣被日本茶道尊奉為核心理念。又后來, “茶禪一味”的主張得到他得意弟子大慧宗呆禪師的發揚光大。大慧禪師的真傳弟子道謙禪師把“荼禪一味”的精神帶回了文化圣地武夷山,與本土的“三教”文化、朱子理學、武夷茶文化相交融,漸漸形成了中國荼道中最具代表性的武夷茶道。
道謙禪師回到老家武夷山五夫里后,主持鄉里的開善寺。當時的武夷山被稱為“三朝理學駐足之藪”,朱熹的養父劉子翠、老師劉子羽、岳父劉勉之既是理學碩儒,又是虔誠的佛徒,與道謙禪師過從甚密,常在開善寺與道謙禪師說法辯禪。青年時代的朱熹一味追求開悟,當他得知“開悟之說,不出于禪”后便追隨道謙禪師在密庵、開善寺、天心庵(今天心永樂禪寺)“焚香淪茗、寄齋食粥學禪”,持續一年多,幾近棄儒從佛。紹興二十年(公元1155年)5月,朱熹在天心庵問禪于來訪的大慧宗杲禪師,大慧禪師以茶為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引茶入禪,援佛人儒,使得朱熹適然啟悟,為他日后創立融儒、釋、道之大成的朱子學體系奠定了基礎。
茶烹香水勝曹溪——超位禪師、性聰明覺禪師、鐵華上人(明、清)
超位禪師(公元1608年~公元1688年),俗姓盧,號壽宗,福建漳浦人,出生鴻儒之家。年輕時便投身明朝遺老黃道周門下,追隨黃道周反清復明,南明滅亡后,被清廷通緝,有家難回,便在南山寺削發為僧,后云游到浙江嘉興金粟寺,師承福建漳浦籍老鄉百癡行元禪師。隨后在武夷山章堂巖結廬修證,詩心迥炯,禪風熾熾,歷30余載,皈依者甚眾。超位禪師,一生種茶、做茶、泡荼、品茶,功夫獨到,聲名遠播。
其師弟憨璞性聰(公元1610年~公元1666年,福建順昌人)為順治帝佛學啟蒙老師,被賜封為“明覺禪師”,他深知“伴君如伴虎”之理,便毅然請旨南回,主持邵武安國寺。其間與超位禪師多有書信往來,在《明覺聰禪師語錄》中有《候武夷壽宗禪師》一文記載:
足下獨宿孤峰,惟抱摯天之志,身游大野,實起濟道之風,掃卻三玄,縱橫機超物外,空諸萬有,坐斷報化佛頭。名占夷嶺之尊,道震崇潭之重。春云翠潑山川,瑞草香浮巖壑:雪烹龍團,浪翻蟹眼。吾兄卓錫于此日用,樂道無窮……
文中“春云翠潑山川,瑞草香浮巖壑;雪烹龍團,浪翻蟹眼。”之語便是對超位禪師茶禪生活的真實寫照。
超位禪師的法嗣鐵華上人(公元1637年~公元1725年),字明開。漳浦人,居武夷山筇巖“莫庵”50余年,繼承超位禪師茶禪衣缽。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正月,以74歲高齡杖錫入京師,朝野為之震動。誠親王躬身拜訪并叩請禪宗大略,書“洞天花雨”額賜之。朝中文士多有題贈。戚麟祥驚呼: “天下名山數武夷,偶飛一錫到京師”,潘錦則寫道:“他年若肯結蓮社,終為陶淵過虎溪”,表達了對他的仰慕之情。太史陳夢雷認為:“鐵公和尚與其師伯明覺禪師先生大振宗風。”
一宵茶話留千載——超全(清)
由于閩南是南明政權反清復明的根據地,因此南明滅亡后,效忠先朝的遺民被迫逃亡到江西上饒和武夷山一帶,許多報國無門的志士紛紛遁入空門,先后隱逸武夷山中。當時主持天心永樂禪寺的超位禪師、主持天成禪院的超煌禪師、先后主持莫庵和天心永樂禪寺的鐵華上人、駐錫梧桐窠的僧衍操都是漳州人;駐錫青獅巖的興覺和尚是晉江人;駐錫天心永樂禪寺的釋超全是廈門人。其時,武夷山中的每個寺院幾乎都有閩南僧人常住。他們普遍嗜茶,常在天心永樂禪寺舉辦茶宴,在一起宣習工夫茶藝,以茶談禪,以荼論道,以茶說經,成為傳播武夷山烏龍茶的先驅。其中最為突出的當數一代茶僧釋超全。釋超全(公元1627年~公元1711年),俗名阮晏錫,廈門同安人,曾在鄭成功儲賢館為幕僚,為盡效忠南明,棄家行遁,仰慕天心禪茶之名,約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5年)入武夷天心永樂禪寺為茶僧。他畢生愛茶,種茶、制茶、喝茶、寫茶,在天心永樂禪寺常住時寫下了著名的《武夷茶歌》、《安溪茶歌》等膾炙人口的茶葉著作,成為研究茶葉的珍貴史料。《武夷茶歌》曾留下傳世的佳句:
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
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
巖阿宋樹無多叢,雀舌吐紅霜葉醉。
終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積雨山樓苦晝間,一宵茶話留千載。
重烹山茗沃枯腸,雨聲雜沓松濤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