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堅似乎并不懂得喝茶,只是在實踐著茶所帶來的那些道理。
那些木雕掛件,與精致入微的菩薩像。是一種對茶道的解釋。
最漂亮的木雕,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它有最好的原材料,比如檀香,老山的或者非洲的,都有太大的區別。
一尊佛像,以一種慈悲而威嚴的微笑,又應該如何去表達?
“釋佳韻”的掌門人何志堅認為,如同一道好茶一樣,一件好的佛雕,應該神形兼備,具備某類佛學思想,傳遞著佛教傳說或者典故,其又有一定寓意,或祝福、庇護,或和諧、平安、長壽等等。作品有美感、動感,既符合美學的基本標準,又符合傳統對佛像的審美觀。其面部表情、姿態、農褶,粗獷、細膩感等均為內容和造型服務。因此,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尊佛像作品的完成是在傳承總結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的過程,是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茶道有許多相通之外,所以有人說是禪茶一味。
與他品飲一杯十年的普洱,茶湯有著迷人的琥珀色。茶味并不是最好。但恰如生命的歷程。那一些歷程,有焦虛,有失落,有美好,有等待。
談到為什么做這些雕像。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一種機緣,正如一道好茶,也會是各種機緣巧合,如有好的山、好的水、好的做工、善飲茶的人。
從1997年開始。一直到現在,何志堅都在從事著自己的工作,面向日本出口,其間自然有許多的挫折與等待,但那些過程,都成為了他成長的基礎。就像一道老的普洱。會有時間的印跡,慢慢體味,就能感受它的過往,慢慢聆聽,就會發現,以前只是積累,所以才會有現在。
木雕的市場上,會有人把雕像噴上各種香料。以達到某種貴重木料的效果。何志堅認為不應該這樣,對于10年的制作歷程,他會善自珍惜,跟隨著他的那些雕工,也是因為它的承諾與實在的品性。所以這樣的品格,才會有讓人信得過的開始與將來。
與何志堅的相識,緣于我們最早在尋找一些雕像的經歷。那時候并不認識他,但賣雕像的他很誠懇地告訴我們,我們看中的確實只是一塊普通的木頭,而另一件才是真正的好檀香,以誠相待,是茶人的一種品格。
與他對飲一杯高山茶,茶在入口時就有淡然的高山之韻,這是堅實的滋味,我們都喜歡這樣的味道,因為它很踏實。何志堅并不太會做生意,因為他會把一塊好的檀香整塊木料從中心劈成兩半,只因為中間的樹心質地塌軟,如果真的拿去做成成品,很可能會在將來的某一天開裂,為了這樣的理由,他堅持著他的原則。商人的誠實,有的人會理解。有的人并不一定看得懂。恰如在此時,有人覺得茶韻,只是茶的苦澀味而已,而真正的茶味,就是從這里才能感知的。
他并不會去斗茶,只是會對每一道好茶,細細地審評,也正如他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他的產品。有的地方,可能會殘缺;有些地方,應該著重去發現美。在兩泡不同的茶面前,如何識別它們的好壞呢,重要的并不在于你的技藝,因為技藝有可能會因為外在的東西而變得混亂——重要的是你對待它的態度,你懂得去尊敬它們,去認真感知它們的優點或者缺點,實事求是地去理解和感知。這就是何志堅對于他的雕像、對于茶的態度。
與他對飲這樣的一杯茶,便在那些精致的木雕件當中更容易感受到從容而真實的美……
何志堅所認為的好雕像的標準:
1 其中心線必須對稱,順暢,走向臺理。
2 對稱:人體的左右,無論在何種姿態下,必須一致。手、腳、身大小一致,長短一致。五官中的位置對稱大小一致。并保持在一個平面上。
3 相稱:以頭為基準,確定身長及手、肩、腿、身的寬和長,佛像有特定的比例,自古以來如此。
4 精細度,工藝的復雜度,材料是否易于加工,衣褶的合理、流暢,飾品的協調等等。
5 內容(佛像思想、佛學傳說、典故);神態(特別是面部要求慈祥、端莊、威嚴并存),尤其觀世音菩薩最為重要。
6 材質:珍貴的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