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莊浪云崖寺等石窟的調查簡報

2008-01-01 00:00:00董廣強
敦煌研究 2008年3期

內容摘要:莊浪地區有許多的小石窟,如陳家洞、云崖寺等,本文是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在調查中,發現了一些前人未曾注意到的問題和現象,對洞窟的年代也提出了新的認識和看法。

關鍵詞:莊浪石窟;云崖寺;陳家洞;簡報

中圖分類號:K854.1;K87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8)03-0044-11

2005年7月,甘肅省文物局中小石窟調查組東部小組對莊浪石窟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現將調查結果作初步整理,供各位學者研究參考。

云崖寺石窟位于莊浪縣城東30km的韓店鄉黃草村,該石窟是以云崖主山為中心,在半徑5km的范圍內,分布有大寺、西寺、紅崖寺、佛溝、朱林寺等,形成了一個石窟群。本次調查由于西寺石窟山體坍塌,道路斷絕,難以到達,沒有進行調查,對其他幾個石窟都進行了實地調查。另外,對位于通邊鄉陳家堡村的陳家洞石窟也進行了調查,在此一并予以介紹。

一 前人的調查和研究情況

由于莊浪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與外界的交流活動,加之石窟分布較為分散,未能形成一個大的整體,保存情況也比較差,因此,學術界對這一處石窟的關注還很不夠,早期基礎性的調查工作也較為緩慢。早期的文物普查中,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曾組織對云崖寺進行過簡單的調查,但并沒有較全面的文字或圖片成果的發表。20世紀60年代初期,為了配合文物出版社出版圖書的需要,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慶陽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等對隴東地區的石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但出版的《隴東石窟》對云崖寺石窟的反映并不很全面。20世紀90年代,張寶璽主編的《甘肅石窟藝術,雕塑編》出版,也僅是在甘肅石窟分布圖中標注了莊浪石窟,文字和圖版較為簡略。20世紀90年代,程曉鐘開始對莊浪石窟進行了多次調查,并先后發表了《莊浪云崖寺石窟內容總錄》、《莊浪陳家洞石窟》等,使學術界開始對莊浪石窟有了一個比較明晰的認識。之后,程曉鐘又會同敦煌研究院的孫修身、蘭州大學的杜斗城等先生再次對云崖寺石窟進行調查,并繪制了部分線描圖,最終形成為《莊浪石窟》一書,這是迄今為止對莊浪石窟最完整的調查研究成果。

本次調查對凡能到達的洞窟都作了詳細的記錄和測繪,并且對一些洞窟的年代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二 洞窟介紹

1 云崖寺石窟

云崖寺石窟所處的主山,位于整個石窟群的中心區域,下有云崖寺河(圖版27),主要洞窟(第1-10窟)分布在高約80m的峭壁上的一個突出大致水平狀巖石平臺上,個別洞窟的位置較高,需開鑿和架設棧道方可到達。另外還有部分洞窟分布在山體下和后山。

第1窟,平面方形圓拱頂,高1.30m,寬1.24m,深0.90m。正壁開鑿一方形小龕,高0.76m,寬0.63m,深0.10m。窟門呈方形,高1.02m,上口寬0.54m、下口寬0.75m,進深0.32m。

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布局為正壁龕內一坐佛,龕外兩壁各侍立一弟子,左右壁前各立一菩薩。

坐佛殘高0.65m,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圖1)。

第2窟,平面方形平頂,前壁已毀,形制不清。洞窟面闊2.28m,進深1.65m,高1.65m。窟內三壁前均有壇基,上有方形佛座,并各有一佛,為三壁三佛的布局,每身佛兩側都有脅侍菩薩。佛作低平肉髻,面相方圓,身著雙領下垂袈裟,內有僧衣;袈裟下擺在佛座前作人字形分為左右兩辦,衣褶擺布流暢。菩薩殘損嚴重,基本形象尚完整(圖2)。

第3窟,方形敞口淺龕,高2.25m,寬2.58m,深0.60m。龕內石胎泥塑一坐佛,著雙領下垂袈裟,結禪定印,結跏趺坐。壁畫殘存背項光,繪有火焰紋和忍冬紋(圖3)。

第4窟,形制為摩崖敞口淺龕,高3.65m,寬3.80m,進深1.03m。龕內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三身像。中間主佛高2.53m,佛作低平磨光肉髻,面相圓潤,結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著雙領下垂袈裟,雙手分別結與愿印和無畏印。袈裟下擺層疊于臺座前。左右兩側脅侍菩薩高2.80m,姿態基本相同,頭戴蓮辦寶冠,寶繒從冠兩側彎曲下垂于上臂外側;頸下有桃尖形寬項圈;一手持花置于胸前,一手握圓形并結有絲帶的飾物于身體外側下垂;披帛自雙肩下垂,又在膝部交叉回繞(圖4)。

第5窟,俗名玉皇閣,在原有的洞窟前面有現代建造的木結構建筑。洞窟形制為平面近方形的平頂敞口,寬3.26m,進深2.73m,高2.70m。窟內后壁有高壇基,壇基上塑像為現代作品。

第6窟,平面橫長方形為平頂,方形窟門。四壁前均有壇基,左右壁面上又鑿出數道壇臺,于上塑像。窟高4.70m,寬7.20m,深4.25m。兩側壁上各鑿兩層壇臺。

正壁壇基上塑三個束腰形須彌座,上塑一佛(圖版28),佛兩側各塑一身脅侍菩薩,兩側壁塑十六羅漢,在上層的小壇臺分別塑有小型的菩薩、天王以及城門等建筑,其中的城門等建筑可能是表現佛經故事的某情節(圖5)。

第7窟,平面橫長方形為平頂,方形窟門,高4.14m,寬9.50m,深6.10m。四壁前均有壇基,左右壁面上又鑿出數道壇臺,于上塑像。正壁有三個束腰須彌座,左右壁前正中各有一束腰須彌座,座上有仰蓮式佛座,各塑一佛(圖版29),身后有蓮辦形背光,并在貼體的位置鑿出內凹的身光。兩側壁主佛兩側均有脅侍菩薩,各須彌座之間有較低壇基,從現存的殘跡看,在低壇基上也塑有小型佛像,總體為五佛供養。

窟門左右兩側亦有退臺式高壇基,兩側各塑三菩薩共六身造像。兩側壁上各有三道通長雕鑿的壇臺,上作小型造像,大多已經殘毀(圖6)。

第8窟,方形敞口龕,殘。

第9窟,方形敞口,正壁前鑿高壇基。窟高5.10m,寬4.7m,深3.60m;正壁壇基高1.25m,寬1.40m。壇基上為近代塑像。

第10窟,平面縱長方形平頂,窟內沿四壁鑿低壇基。窟內高5.07m,寬6.90m,深8.38m。窟門方形,上部殘毀,殘高4.54m,寬2.59m,進深1.63m。造像及壁畫無存。

窟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塊石碑,為萬歷十二年(1584年)的《主山云崖寺成碑記》和《云崖刊石撰書碑》。《主山云崖寺成碑記》碑文較長,現將部分節錄于后:

主山云崖寺成碑記……國初,為安王屬士,厥田亦為所有。及王絕故,洪熙初元敕賜韓藩,欽遵恒業,迄今二百余年。然立剎雖遠,萁(葺)理未竟,住持釋子真曉,仰承德意,多方募化,鳩工集貲,鑿石為洞,佛像、伽藍、護法諸身法身,咸以石為質,彩飾刻畫,各極工巧。厥初時重修氣象,巍然一大備矣……厥山接跡秦鞏、關山,絕頂有五方佛洞,下為絕崖幾千尋,云崖腰有千佛、藥師、七佛、曰月菩薩諸洞,與夫彌陀、觀自在世音二洞,偕原古跡建造……大明萬歷十二年歲次甲申十月乙亥初四日……

《云崖刊石撰書碑》:……普滿上修五方佛洞,圣像未畢;清印中修中洞一座,睡佛、菩薩不周,謹題。山西太原府榆次縣北鄉杜氏第三嗣,少而恭敬父母,侍畢送終。晚景出家,投師在敕賜中林山和合寺臨濟八代仲公和尚剃度為僧,啟名真曉,看讀經典,學佛無為,心狂厭世,不足云游,在紅崖寺禪工受忠山,留洛住靜,日誦法華……莊頭胡邦其、劉五宗見得本寺頹口,誠恐坍塌,具啟韓國王,賜給令旨帖文,招住持釋子真曉、徒如滿,在寺住持,焚修香火……大明萬歷十二年歲次紀綱月支應鐘日……

第11窟,平面方形平頂,大口。窟內造像為一佛四菩薩。正壁一佛結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左右壁各一菩薩(《莊浪石窟》一書誤為佛)結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雙足被衣飾遮蓋。另在正壁和左右壁交接處又各侍立一脅侍菩薩。三主尊頭部全部殘損,兩身脅侍菩薩也殘毀嚴重。

左右壁的菩薩保存較為完好,其服飾、坐式等與其他所見菩薩有所區別,坐式和佛相同,身著交領廣袖衫,腰間系帶,衣服下擺呈人字形覆蓋在臺座前,擺布方式和袈裟相同,帛帶自雙肩垂下,并在腹部前交叉上繞至左右兩小臂,又從身體兩側垂下,飄帶從雙肩下垂至時間。

第12窟,方形平頂,敞口。正壁前有方形佛座,左右壁前有低壇基。窟內造像組合為一佛二菩薩。主佛結跏趺坐于佛座上,除頭部殘缺外,奇他部分保存完好。兩菩薩僅存殘跡。

佛內著僧衣,并于腹間結帶,外著雙領下垂袈裟,袈裟下擺分左右兩片覆蓋在臺座前。從雙臂的姿態看,雙手似結無畏和與愿印。

第13窟,摩崖方形淺龕,利用崖面自然內凹稍作加工而成,左右壁為泥墻。龕高1.40m,寬1.60m,深0.18m。龕內塑一佛二弟子(《莊浪石窟》一書誤為菩薩)。佛著褊衫,坐于工字形須彌座上,袈裟下擺在佛座前呈三辦形。雖未直接表現出蓮花座,但從袈裟的折疊方式看,其座下是有蓮花的。弟子身穿袈裟,內著交領衫,雙手置于胸前。

佛、菩薩頭部均殘毀。佛殘高0.90m,內著僧祗支,外著通肩袈裟,雙手于腹前結禪定印,絡跏趺坐于疊澀須彌座上,袈裟下擺呈圓弧狀覆蓋在臺座前。臺座高0.51m,寬0.45m。菩薩殘高0.80m,上身內著交領衫,外著袈裟,壁畫殘毀嚴重,僅可見背項光的痕跡。

第14窟,摩崖方形淺龕,利用崖面的自然內凹稍作加工而成,左右壁土坯砌筑,正壁前設工字形佛座。龕高1.45m,寬1.65m,深0.50m。

龕內塑一佛二菩薩,造像、壁畫都嚴重殘毀。正壁佛像僅存袈裟下擺部分,兩側壁的造像僅見殘跡。

第15窟,方形平頂,敞口。正壁前有方形佛座,左右壁前有低壇基。內部造像為一佛二菩薩(圖7)。

第16窟,俗稱湘子洞(圖版30),位在懸壁上,僧人在窟中閉關修煉,故不能進入考察。從外觀看,是一個規整的前后雙室窟,前室圓拱形敞口,后室為方形平頂,內部形制和造像不清。

第17窟,摩崖造像,殘毀比較嚴重,僅存左側一身雕像的上半部分以及背光邊緣的雕刻大形。

整個摩崖造像有密集的樁眼,上下5排,左右9排,樁眼之間的距離不等,總寬度在13m左右,高度在7.50m左右。從樁眼總體分布的情況看,原來造像應該是三佛組合。

第18窟,窟形甚不規則,平面近于圓形,窟頂為不規則弧形,正、右壁有壇基。窟內造像壁畫無存(圖8)。

第19窟,平面近于圓形,平頂,方形窟門,窟內浩像壁畫無存(圖9)。

特1窟,方形平頂小窟,目前不能到達,通過望遠鏡觀察可以看見窟內的部分內容。窟內正壁一佛坐于方臺上,右壁一菩薩,左壁難以觀察造像組合應該是一佛二菩薩,保存基本完好。

窟外左壁有明成化十年(1474)的題記,內容為:

大明進睹慧耳達聞圣心□□

皇帝圣壽萬歲名人見在□□

佛定菩薩善手圓滿

潛佛僧人談道宗

□壁僧人張道進

成化十年九月初三日功□□□

另外,此次調查對前人未能編號的一些明顯的窟龕痕跡進行了調查編號,現列舉如下:

第20窟,位于第10窟左側,大型敞口平頂龕,高5.30m,寬5.50m,深2.50m,無壁畫塑像。

第21窟,位于后山,方形平頂敞口,高2.07m,寬2.30m,深2.27m,窟門深0.65m。窟內正壁前有小壇基,高0.25m,寬0.60m,深0.45m。左右壁前有通長壇基,左側高0.30m,寬0.45m,右側高0.35m,寬0.43m。

第22窟,位于后山,方形平頂,敞口窟,高2.25m,寬4.26m,深4.10m。殘缺嚴重。窟內三壁前有低壇基。正壁壇基高0.36m,深0.60m,左右壁前壇基高0.36m,深0.35m。

第23窟,位于后山,并列雙龕,龕外上方有樁眼。右側龕高2.21m,寬3.60m,深1.60m;左側龕高1.40m,寬1.90m,深1.80m。兩龕間距為隔0.50m。

第24窟,位于后山,平面圓形,高2.70m,寬2.70m,深3.20m。右壁前殘存小壇基。

附近山崖上,尚有多處洞窟痕跡,均難以到達考察,全為空窟,故不再進行新的編號。

2 朱林寺石窟

位于云崖寺石窟西北4kin處,緊靠莊(浪)平(涼)公路,共編號5個,現分述如下:

第1窟,位于最高層,高不可攀,從外觀看為敞口圓拱淺龕,現存一佛二弟子一菩薩,原組合應該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結跏趺坐于方形佛座上,雙手分別結無畏和與愿印。弟子身著袈裟,雙手合十而立。

第2窟,位于最底層,為橫長方形敞口平頂窟,面闊5.92m,高2.20m,內部造像已經無存,原有造像應該為涅槃像。

第3窟,方形平頂,高1.90m,寬1.46m,窟口外側有口沿。

第4窟,高不可攀,僅可見豎長方形的窟口,內部形制不清。

第5窟,高不可攀,可見豎長方形的窟口,窟口外沿有口沿。

3 大寺石窟

位于云崖寺東側1.5km處的山崖上,共有洞窟12個,現分述如下:

第1窟,方形平頂敞口,正、左、右三壁前鑿有高壇基,窟高3.66m,寬3.65m,深3.50m。

第2窟,圓拱形敞口龕,高2.32m,寬2.75m,深0.60m。龕內形制很不規則且破壞嚴重,龕外側有密集的拱形樁眼。

第3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3.10m,寬3.18m,深2.10m。正壁鑿一壇基,高0.60m,寬0.61m。窟內造像無存,僅有少量的壁畫痕跡。

第4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3.81m,寬4.13m,深3.98m,正壁前鑿一低壇基,高0.55m,寬0.95m。

窟內造像無存,壁畫存少量,其中一身供養人的形象比較清晰,頭戴烏紗帽,冠帶上翹,身穿綠色長袍,拱手而立。

第5窟,平面方形,高3.03m,寬3.64m,進深3.30m,平頂,敞口。正壁前鑿一低壇基,高0.80m,寬0.87m。

窟內造像壁畫殘毀無存,右壁有三方刻石題記,最內一方高0.22m、寬0.16m,為“大明國陜西平涼府/靜寧州主山寺/主持僧無想/韓府內臣李/大明嘉靖拾一年”。另外一方高0.31m,寬0.29m,破壞比較嚴重,可辨識文字為“鞏昌衛右所百戶黃六/軍余具……”,可能為開鑿功德題記。第三方為石匠的題名“白水縣石匠楊文孝王錦”。

第6窟,摩崖圓拱形淺龕,高4.45m,寬4.15m,深0.78m。內作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

坐佛高2.86m,低平肉髻,面相渾圓,短頸端肩,身著低領通肩袈裟,衣裾短小,呈八字形懸垂于座前,雙手殘損嚴重,原來似結無畏印和與愿印。佛座工字形,高1.32m,寬2.00m,深0.98m。左側菩薩高2.85m,束發高髻,短頸端肩,面龐圓潤,左手下垂似持一物,右手上舉于胸前似持一花蕾,帔帶自雙肩垂下,上身衣飾不明,下身著長裙。右側菩薩高2.89m,束發高髻,右手下垂持一圓環,圓環有帛帶,左手貼體下垂。頸部有桃尖形項圈,上身衣飾不明,下身著翻邊長裙。帛帶自雙肩垂下,披帛自上臂下繞,在雙膝處交叉上繞(圖10)。

第7窟,方形平頂,敞口,高5.80m,冤6.60m,進深5.40m。

第8窟,方形平頂,敞口,高3.50m,寬9.40m,進深(殘)2.90m,窟外側有土坯墻的遺跡。

造像無存,壁畫存部分,在佛背光內側紋帶內可辨識一身手持金剛杵的護法神像。

第9窟,方形平頂,敞口,高4.30m,寬4.55m,進深8.85m。窟內正壁前有低壇基,上有大型石雕圓臺,臺高1.30m,直徑1.38m;左右壁上開鑿兩層壇臺,正壁上方有一層壇臺,高度與左右壁上層的相同。

第10窟,方形平頂,敞口,高2.48m,寬2.48m,進深3.10m。內正壁前鑿出臺階式的壇基,下層壇基高0.35m,進深0.60m,上層壇基高0.62m,進深0.60m造像、壁畫無存。

第11窟,方形平頂,敞口,高2.20m,寬3.70m,進深3.25m。正壁前有通長的壇基,前兩側各有一方形低壇基。

窟口外上方雕刻太極圖和忍冬紋圖案。

第12窟,方形平頂,敞口,高2.40m,進深3.00m。正壁前有方形的低壇基。

4 紅崖寺石窟

位于云崖寺東南5km處,編號洞窟14個,其中第1—9窟分布較為集中,第10、11窟在一起,第12—14窟在一起。

第1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2.15m,寬5.30m,殘進深2.25m。無造像,有部分壁畫,泥皮兩層疊壓。上層為大面積的白粉,下層有壁畫,較殘缺,可辨識墨線人物、著色武士、風火輪等。

第2窟,俗稱文王百子洞,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4.00m,寬4.50m,進深5.50m,窟內正壁前鑿較寬的高壇基,上塑一佛,高浮雕背光。左右壁上開鑿出四層小壇臺,上沿均為屋檐式,臺上塑小型塑像。

窟頂有部分壁畫,繪八卦圖。

第3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4.17m,寬5.00m,進深9.30m。窟內前部有土坯墻的遺跡,三壁上方鑿內凹式壇基,正壁者高0.94m,寬1.64m,左右壁高0.94m,寬0.90m。正、左、右三壁前用土坯砌筑有高壇基。

窟內造像破壞嚴重,正壁造像無法推測判斷;兩側壁造像從殘存的背光看造像當為各五身。

第4窟,距地面約13m,無法登臨,只可從外部地面觀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寬約4.50m,高約3.50m,進深約4.00m。窟口右側接砌1.00m左右的土坯墻,前壁也有1.50m左右的土坯墻與右壁的土坯墻相接。

第5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4.25m,寬5.25m,進深5.25m,窟內正、左、右三壁前用土坯砌筑壇基,正壁前的壇基略高,左右壁上方各開鑿內凹的小壇臺,高0.45m,進深0.92m。

窟內造像已經完全破壞,從破壞的殘跡來看,窟內正壁原來應該有三身造像;壁畫存在疊壓現象,表層繪制《西游記》故事畫面。

第6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2.30m,寬2.50m,進深3.00m。正壁前開鑿一個二層臺階式的高壇基。

窟內造像僅存殘塊。

窟外左側還有前人未編號的一個洞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龕,高2.40m,寬2.05m,深0.90m。造像、壁畫無存。

第7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2.50m,寬3.95m,進深1.70m。壁面素平,沒有壇基。

窟內壁畫、造像完全無存。

第8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2.12m,寬2.66m,進深1.72m。正壁開鑿一個二層的臺階式高壇基,壇基一層高0.45m,深0.20m,二層高0.51m,深0.39m。一層壇基兩側靠壁面處各有一小型的壇臺。

窟內壁畫、造像完全無存。

第9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龕,高2.20m,寬2.80m,進深0.66m。

窟內壁畫造像完全無存。

第10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龕,高3.28m,寬6.50m,進深0.50m。

窟形嚴重殘損,壁畫、造像無存。

第11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2.90m,寬3.30m,進深4.90m。正壁前鑿低壇基,左右壁前鑿臺階式壇基,左右壁上方鑿內凹式小壇臺。正壁前壇基上用土坯砌成三個多層式須彌座,居中一個,兩角處各一個;兩側壁壇基上各塑六身坐像。

第12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4.70m,寬5.40m,進深10.40m。正壁前鑿一方形壇基,上有土坯砌的佛座。正、左、右三壁上開鑿八層小壇臺。

窟內造像壁畫殘毀無存。

第13窟,平面方形平頂,大口,高2.96m,寬3.20m,進深4.46m。窟門高2.93m,寬2.04m,厚度為0.21m。正、左、右三壁上鑿兩層壇臺,正壁前鑿有橫長方形的踏腳臺。從窟內造像殘跡看,上層壇臺塑造小型的塑像,下層壇臺兩側壁塑造小型塑像,正壁塑造主尊。從背光殘跡看,正壁有三身造像,左右壁的下層壇臺上各有11身造像,推測左右壁上層壇臺各有13身造像,正壁上層壇臺上的造像不詳(圖11)。

第14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高2.70m,寬2.40m,深3.80m。正壁前鑿二層臺階式壇基。

5 佛溝石窟

位于云崖寺石窟東約5公里處,編號5個洞窟,均高不可攀,僅可觀察第1窟的摩崖造像。

第1窟,摩崖造像,造三身立佛像,高度略有差異,為4.70—5.10m左右。表層風化嚴重,僅左側一身佛像比較完整。高肉髻,面龐方正,身著褒衣博帶式的雙領下垂袈裟,內有僧衣,并于胸部結帶,雙手結無畏印和與愿印。三身佛均有背光,上方鑿有排水的人字形淺槽。

第2、3窟,僅可看見方形的窟門,窟較深,內部情況不明。

第4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小龕,窟內的造像、壁畫無存。

第5窟,平面方形平頂,敞口龕,正壁有圓拱形小龕。

另外在附近的崖面上還有數個窟龕,均為方形窟門或龕口,樁眼大面積地分布著,都難以仔細調查,故不編號。

6 陳家洞石窟

位于莊浪縣東北30km處通邊鄉陳堡村,山崖上存9個洞窟,或空無一物,或有近代的塑像。河岸邊用巨石雕鑿的三佛造像保存較好。

三佛皆為浮雕摩崖造像,高5.80m,總寬度5.20m,石質較好,風化不很嚴重。三佛等高,形象基本相同,均為高肉髻,方面大耳,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內有僧衣,并于腰間結帶,雙手施無畏印和與愿印,跣足立于覆蓮臺座上(圖12)。

佛背光中,雕有千佛,現存13身。

造像所處的崖面外側有雕鑿的題記,文字是“泰和口年(1201—1208)四月二十一日梁石記至”。洞窟內部有“天德四年(1152)石匠陳晉記至”的題記。

三佛造像的后方十余米處的高臺上,建有六邊形空心佛塔一座,現存四層半,塔頂已經殘毀,高約8.30m,從內部的殘跡看,原有樓梯、樓板等,可以直通頂層。

三 相關問題的研究和探討

1 洞窟形制的分類

根據調查結果,洞窟形制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摩崖造像,有3例,為云崖寺第17窟、佛溝第1窟、陳家洞石窟等。

2)圓拱淺龕,有2例,為云崖寺第4窟、大寺第6窟,朱林寺第2窟。

3)方形淺龕,有6例,為云崖寺第3、13、14窟及佛溝第5窟。

4)小型方形平頂洞窟,有11例,為云崖寺第1、4、11、12、15、19窟及特工窟、佛溝第2、3窟,朱林寺第3、5窟等。

5)大型方形淺龕,有6例,為云崖寺第5、6、7、8、9、20窟。

6)大型平面方形平頂窟,云崖寺第6、7、10窟,紅崖寺石窟的全部洞窟,大寺石窟除第6窟以外的全部洞窟。

7)前后雙室窟,僅云崖寺第16窟1例。

2 造像組合

1)三立佛,摩崖造像全為這種組合。

2)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云崖寺第1窟、朱林寺第2窟。

3)一佛二菩薩,云崖寺第4、14、15、特l窟,大寺第6窟。

4)一佛二弟子,云崖寺第13窟。 5)五佛,云崖寺第7窟。

6)一佛二主尊菩薩二脅侍菩薩,云崖寺第6、11窟。

7)三坐佛,云崖寺第2窟。

8)一佛,云崖寺第3窟。

3 對年代的基本判斷

佛溝第1窟和陳家洞石窟的摩崖造像從整體風格看,與附近地區北魏晚期的造像完全類同。如麥積山石窟第135窟中的北魏晚期的一佛二菩薩石造像以及慶陽北石窟由涇州刺史奚康生在永平二年(509年)開鑿的第165窟中的七尊立佛等,都是高肉髻、褒衣博帶袈裟,內著僧祗支,并于胸前結帶。由此可以判定這兩窟造像是北魏晚期的作品。云崖寺第17窟外形已經嚴重破壞,無法斷定其原有的造像風格,但綜合地看,莊浪地區開窟造像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北朝晚期和明代,而在莊浪甚至更廣泛的地區很少發現明代有造摩崖大像的傳統,而北朝時期造摩崖像卻是很多,所以云崖寺第工7窟也應該是北魏晚期的作品。

云崖寺第3窟的造像頭部殘毀,身體外部的塑泥也已大都脫落,從石雕所表現的衣紋、手、腳等風格看,衣紋折疊呈尖角形,腳形扁平且下垂,這些特征和麥積山石窟的北魏晚期的造像相似,如第142窟等,所以認為云崖寺第3窟是北魏晚期的洞窟。從第11窟右壁主尊菩薩的交叉形帛帶、發帶以及衣裾下擺的擺布方式和第12窟造像衣飾來看,與麥積山石窟北魏晚期的佛、菩薩多有相同,如麥積山第121窟內菩薩等,而云崖寺第15窟內的造像也表現出同樣的風格云崖寺第11、12、15窟可確定為北魏晚期開鑿的。朱林寺第3、4、5窟以及佛溝第2、3窟,雖不能仔細地調查,但其窟形都為小型的平面方形、平頂洞窟,這種窟形在麥積山石窟是北朝時期的主流窟形,可以認定這些洞窟為北朝晚期的。

云崖寺第1、2窟是方形平頂的小窟,這種形制是麥積山石窟整個北朝時期的基本窟形。右壁菩薩的寬項圈、雙腿處呈平行狀的帛帶以及雙肩垂下的發帶等,與麥積山北周時期的菩薩相似,應該是北周洞窟。云崖寺第4窟和大寺第6窟,佛低平磨光肉髻,面相豐潤,體態飽滿,袈裟的質感略為單薄,在臺座前呈人字形分為左右兩辦,擺褶流暢;菩薩著高花冠,寬項圈,手持蓮包或提環。這些都與麥積山北周塑像一致,如第22、62窟等。當無疑問,云崖寺第1、2窟是北周時期的洞窟。

特1窟難以全面觀測,但可以觀察到右壁的菩薩,袒上身,斜披絡腋,下著裙,身材較粗短,另外還可看見正壁佛的袈裟衣角,從這些特點看,與武山木梯寺石窟第5、7窟內的造像相同,應該是宋代的作品。朱林寺第2窟位置較高,僅從拍攝的照片較模糊地觀察,造像風格與麥積山石窟第127窟后期塑造的一佛二菩薩相似。第127窟的這一組造像時代約在宋、元之間,所以可將朱林寺石窟第2窟確定在宋元之際。

云崖寺第6窟和第7窟從窟型以及內部造像的藝術風格看,是同一時期的洞窟。第10窟明萬歷年間《云崖刊石撰書碑》說“普滿上修五方佛洞,圣像未畢”,五方佛洞就是第7窟,從這一點看,第7窟的開鑿距第10窟的開鑿時間不遠,也應該是在明代末期。此窟的造像風格與天水仙人崖石窟的明代塑像風格較接近,所以將第6、7窟判定在明代是沒有疑問的。第13窟主尊造像的風格與第7窟造像有相同之處,但袈裟和臺座上的處理要簡潔和疏朗些,其開窟造像的時間要比第6、7窟早一些,應該是明代早期的作品。第14窟殘損比較嚴重,僅存臺座前的袈裟下擺,其形式目前還未發現相同的造像,但從泥層的關系看與第13窟在同一層位,應該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大寺、西寺、紅崖寺內的絕大部分洞窟形制都是屬于同一種類型,均為平面縱長方形、平頂、敞口,兩側壁上開鑿塑作小型塑像的小壇臺。大寺第5窟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的題記,所以這批洞窟包括云崖寺的第5、6、7、8、9、lO、20窟都應是明代開鑿的。

另外還有個別時代不明的洞窟,如云崖寺的第18、19窟等,由于這些窟內壁畫、塑像無存,所以難以確定其具體的年代。

陳家洞窟石窟的磚塔平面形制為六邊形,《莊浪石窟》一書中根據清代碑刻文字推測為唐代磚塔,但從佛塔發展的規律看,唐代的佛塔一般為正四邊形,而少有其他形制,如眾所周知的長安大雁塔和小雁塔等。宋代以后多邊形塔,才開始普遍出現。無論從平面、立面形制還是用材的規格、裝飾等方面判斷,該塔和唐塔相差甚遠。佛教在莊浪的發展,明代是發展的一個高潮期,佛塔應該是明代建造的。

綜上所述,此次調查中,我們確定了12個北魏晚期的洞窟,即云崖寺的第3、11、12、15、17窟和佛溝第1、2、3窟,以及朱林寺第3、4、5窟,還有陳家洞石窟的摩崖造像等。北周時期的洞窟有4個,即云崖寺第1、2、4窟和大寺第6窟。宋代和宋元之間的洞窟有兩個,即特1窟和朱林寺第2窟。除此之外,其余絕大多數為明代洞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北魏和北周時期是莊浪石窟發展的一個高潮階段,共有16個北朝時期的洞窟,無論在規模還是造像的藝術水平,在甘肅東部地區的中小石窟中都是很重要的,這對于研究當時佛教在這一地區的傳播、發展以及與周邊石窟之間的交流等,都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和價值。而在此前的石窟研究中,對這一點是認識不夠的,所開展的調查工作由于調查手段、資料、條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對北朝洞窟的調查和對比研究中,所確定的年代都略為偏晚或不甚準確。對北魏和北周時期洞窟的確定,應該是這次調查的最大收獲之一。

4 莊浪石窟的歷史特點以及與周邊石窟的關系

莊浪,西漢時期屬天水郡,三國時期歸曹魏的秦州,十六國時期先后歸屬前趙、后趙、前秦、后秦等。北魏屬秦州,西魏時屬北秦州,北周改北秦州為交州。唐廣德元年(763)陷于吐蕃,北宋慶歷三年(1043)歸屬宋王朝,金天會八年(1130)歸金所有,元太宗二年(1230)置莊浪路,大德八年(1304)降路為州,明洪武三年(1370)隸屬鳳翔府,洪武八年(1375)隸屬平涼府靜寧州,清順治五年(1648)歸屬華亭。

莊浪石窟的發展是與各個歷史時期的佛教信仰息息相關的,如信仰體系、藝術風格等與周邊的麥積山石窟、北石窟等都是相聯系的,有著共同的特點,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以及地區文化的影響,也有著自身的特點。

莊浪石窟北朝時期的洞窟分布比較分散,以云崖寺為主,計有8個北朝洞窟,另外在陳家洞石窟、主林寺、佛溝等處都有北朝洞窟造像多為北魏晚期和北周。這與整個石窟寺的創建以及附近地區石窟寺的發展是基本一致的,北魏晚期的造像以三佛為主,如佛溝第1窟、陳家洞、云崖寺第2、17窟等,這麥積山石窟同時期的信仰是一致的,其具體形式均為立佛造像,這種立佛造像形式在麥積山石窟有宏大的摩崖造像,洞窟造像中較為少見,而在同時期北石窟寺第165窟的七佛造像均為立佛造像。所以說,莊浪地區北魏晚期三身立佛的造像形式是同時受到了麥積山石窟和北石窟寺的影響,在信仰體系上是接受了麥積山石窟的影響,而具體的形式上卻接受了北石窟的影響。

北周時期的4個洞窟中,其中3個洞窟塑造一佛二菩薩,如云崖寺第1、4窟和大寺第6窟,而三佛的內容只有一個洞窟,即云崖寺第2窟,就信仰體系而言,似乎和麥積山石窟有所區別,因為在同一時期,麥積山石窟的信仰是以七佛為主,如第4、9、12、36、26、27等窟,其次是三佛信仰,如第62窟,一佛二菩薩的組合在麥積山僅有個別洞窟,如第67窟,而云崖寺石窟一佛二菩薩的組合卻占多數,這應該是區別于麥積山石窟而獨自的特點。

云崖寺第1、2、11、12等窟的形制都是小型平面方形平頂洞窟,這種洞窟形制是麥積山石窟北朝時期的主流窟形,從北魏中期一直延續到北周,而在其他石窟中卻鮮見。另外塑像特點,北朝時期的雕塑也同麥積山同時期的塑像風格如出一轍。

北朝之后,云崖寺石窟不再發展,目前沒有發現隋、唐時期的洞窟和造像,宋、元時期僅有個別洞窟,如云崖寺的特1窟、主林寺的第2窟等,這主要是受到戰亂以及其他各種人為的影響,莊浪地區在隋、唐、宋,均處于各王朝的邊緣地區。隋朝是突厥騷擾,唐代是吐番入侵,宋代受金朝的影響,經濟、文化等都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石窟的發展也就受到了制約。其次,經濟的發展受到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制約,與秦州等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相比也是有較大差距的,石窟寺的開鑿也就沒有充足的經濟基礎。

明代是莊浪石窟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寺、西寺、紅崖寺等石窟均開鑿在這個時期,不僅窟龕多,而且規模也比較大,有關這一時期石窟寺發展的文化、經濟等背景,程曉鐘先生在《莊浪石窟》中已經有精辟的論述。

明代石窟的洞窟形制比較單一,也很簡潔,形制多數為平面縱長方形、平頂、敞口的,從一些殘跡判斷,部分洞窟的前壁用土坯等砌筑擋墻,從而形成封閉的洞窟空間。洞窟內部,絕大多數的洞窟都在兩側壁開鑿小壇臺,上塑小型塑像,最多的開鑿了8層小壇臺(紅崖寺第12窟)。這種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北朝早期,麥積山石窟北魏早中期的洞窟中普遍有這種小壇臺,如第159、163、93窟等,從北魏晚期開始,這種形式便逐漸消失。莊浪明代石窟中出現的這種情況,無論在莊浪地區還是在更大的范圍內,都難以尋找其來源,還須作進一步的研究。

一部分洞窟是方形淺龕,如云崖寺第5、9、20窟和大寺第8窟等,從窟外崖面樁眼和其他殘跡看,原來在這類洞窟的前部應該有窟檐建筑,前殿后窟的形制,武山木梯寺石窟、天水仙人崖也有這種形制,應該是明代石窟的一種普遍形制。

就明代莊浪石窟所表現出的信仰看,僅云崖寺第6、7窟保存比較完好,其他的多為空窟,所以尚難以作整體的分析,但從大寺、紅崖寺等洞窟塑像殘跡看,一部分似乎不屬于佛教造像,而是道教或民間信仰的造像,如紅崖寺第2窟民間俗稱文王百子洞,從名稱上推斷應該是屬于民間信仰的。可以講,明代莊浪石窟表現出以佛教信仰為主和佛、儒、道、民間信仰合流的特點。

調查總負責:魏文斌

參與調查者:孫小峰 項一峰 唐 沖藏全紅 董廣強 胡佳寧

注:本文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程曉鐘、楊富學《莊浪石窟》一書,謹此感謝。

(責任編輯 盛朝暉)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91啪在线|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精品1区2区3区| 午夜天堂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91美女在线|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 成年A级毛片|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免费高清a毛片|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欧美午夜网| 欧美色亚洲|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激情网| 色综合天天操|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永久毛片在线播| 欧美福利在线|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欧美a级在线|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毛片一区| 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免费看美女毛片| 色播五月婷婷| 国产另类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 日本免费a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综合网久久|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亚洲小视频网站|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9啪在线视频| 97国产在线播放| 婷五月综合| 国产精品2|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99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青青国产在线|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