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敦煌文獻中的隴右方言

2008-01-01 00:00:00安忠義
敦煌研究 2008年3期

內容摘要:利用現代方言可以考釋古代文獻中的詞匯,此即所謂方言證古。敦煌文獻為唐宋白話文獻,今天隴右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詞匯。本文利用隴右方言考證了十多條敦煌文獻詞語,說明古代詞語還活躍在今天人們的口語中,以此為古文獻研究及詞語考釋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敦煌文獻;詞語;隴右方言;考釋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8)03-0080-06

敦煌文獻有大量的古代口語詞匯,這些詞匯在今天的隴右方言中仍能找到蹤影,有的還在口語中頻繁使用,方言保留了不少古意。本文擷取其中的十多個詞匯進行考釋,說明一方面今天的方言與古代文獻有著緊密的聯系,正所謂“失禮求諸野”;另一方面為文獻的注釋者提供一些現代方言資料的佐證。

行文中的例句來自《敦煌變文集》(王重民、向達、周一良等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直接稱某某變文,括號后面的數字表示頁碼。個別文句根據黃征、張涌泉編著的《敦煌變文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此書匡正了《變文集》的許多缺失,且薈萃了各家新校新說,新意迭出,可稱為目前最好的版本,文中引用時簡稱《校注》,引文后也注明頁碼。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以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補本為準,也在引文后括號內標注頁碼。

并“并”有“比”之義。《燕子賦》:“燕雀既和,行至(東)鄰并,乃有一多事鴻鶴,借問(二子),比來爭競。”(235)P.3656《王梵志詩》:“鄰并須來往,借取其交通。”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鄰并’猶如說‘比鄰’,‘比’和‘并’是一聲之轉。”(36)又《降魔變文》:“若將外道并如來,狀似嘉禾而比莠。”(376)《葉凈能詩》:“凈能奏曰:‘與陛下相隨游戲,甚是仙莘,不并下方。’”(225)上例“并”“比”互文,下例“并”即“比”之義。《廣韻。旨部》:“比,并也。”考“并”為幫母耕部字,“比”為幫母脂部字,雙聲,耕脂通轉。又可組成同義復詞“比并”,義為并列、比試。《破魔變文》:“不念自是邪神類,比并天中大世尊。”(349)文獻中也有很多用例。韓愈《代張籍與李浙東書》:“夫盲者業專。于藝必精,故樂工皆盲,籍黨可與此輩比并也。”《五燈會元》卷18《云巖天游禪師》:“丫鬟女子畫蛾眉,鸞鏡臺前語似癡。自說玉顏難比并,卻來架上著羅衣。”柳永《晝夜樂》詞之二:“秀香家住桃源徑,算神仙,才堪并。”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之一:“可與蕭曹比并,伊傅齊肩,周召班行。”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折《紫花兒序》:“咱兩個堪為比并:我為那包髻自身,你為這燈火青熒。”尚仲賢《三奪槊》第二折《牧羊關》:“當日我和胡敬德兩個初相見,正在美良川廝撞著,咱兩個比并一個好弱低高。”今隴右方言(如甘谷)常把“比”說成“并”,如說兩人比著吃飯為“并著吃”,比著干為“并著干”,倆人比試為“兩個人并一下”,“并”就是“比”的意思。

承望 義為指望、料到。《李陵變文》:“結親本擬防非禍,養子承望奉甘碎(脆)。”(94)《孔子項讬相問書》:“耶娘年老惽迷去,寄他夫人兩車草;夫子一去徑年歲,項記父母不承忘。”(234)“不承忘”另卷作“不承望”,“不承望”即沒有料到。《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獨吃猶看不飽足,諸人息意慢承忘。”(741)此詞文獻中使用很多。王建《聞故人自征戍回》:“恍恍恐不真,猶未苦(一作來若)承望。”“若承望”意思為征人回來的時候不像想象的那樣,恍恍惚惚不像真的。唐張文成《游仙窟》:“但若得口子,余事不承望。”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折《三煞》:“這側近的佳期休承望,直等你身體安康,來尋覓夷門街巷,恁時節再相訪。”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前套):“有錢的販米谷置田莊添生放,無錢的少過活分骨肉無承望。”石君寶《秋胡戲妻》第四折《鴛鴦煞》:“若不為慈親年老誰供養,爭些個夫妻恩斷無承望。”張國賓《汗衫記》第二折《后庭花》;“那一日離莊宅,朝登紫陌,絳州城顯氣概,投義軍施手策,把家門便待改,怎承望十數載!”《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先前見責,誰承望今宵歡愛!”《牡丹亭》第四十五出:“誰承望探高親去傍干戈,怕寒儒欠整衣毛。”《紅樓夢》第1回:“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今天,“承望”仍是隴右各地方言較為常用的口語詞。

差 音cha(ca)。奇異、異。《妙法蓮華經講經文》:“今朝采果來遲,只為逢于差事。路上見個師子,威德甚是希奇,忽然口發人言,說卻多般事意,”(495)《丑女緣起》:“公主全無窈窕,差事非常不小。上唇半斤有余,鼻孔竹筒渾小。”(789)變文中又作叉、衩、嗟,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言之極詳(348)。“差”的這一含義起源較早。《南史,劉顯傳》:“(沈)約為丹陽尹,命駕造焉。于坐策顯經史十事,顯對其九。約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雖然,聊試數事,不可至十。’顯問其五,約對其二。陸倕聞之擊席喜曰:‘劉郎子可謂差人,雖吾家平原詣張壯武,王粲謁伯喈,必無此對。’”“差”通“詫”,使人詫異,出人意料。差事,意外之事,怪事。韓愈《瀧吏》詩:“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另外如唐韓倔《兩賢》詩:“而今若有逃名者,應被品流呼差人。”五代何光遠《鑒誡錄》卷6“怪鳥應”條載楊義方《題九頭鳥》詩:“三百禽中爾最靈,就中惡爾九頭名。數年云外藏兇影,此夜天邊發差聲。”楊萬里《荔枝歌》:“粵犬吠雪非差事,粵人語冰夏蟲似。”又《東園新種桃李,結子成陰,喜而賦之》詩:“移處帶花非差事,登時著子亦娛人,”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卷6:“耳有重輪非差事,胸題卍字亦尋常。”“非差事”就是“不是怪事”。《武王伐紂平話》卷中:“女子見道,化金光去了。萬民盡看,言道好希差,臣見奇異,特來奏我王。”文中“希差”,乃稀奇、怪誕之意。隴右方言引申為生僻、生疏義。差人即陌生人,謂人怕見生人為“差人”,如甘谷話常說“娃娃差生人”。打擾,驚擾。如方言說:你看他瘋瘋癲癲跑過來,把正吃食的雀兒差飛了。娃娃正在睡覺,休叫差著。湯顯祖《牡丹亭·閨怨》:“‘小姐,你聽一聲聲賣花把讀書聲差。’”此“差”與方言義同。

搓 拳打。王梵志《貧窮田舍漢》詩:“里正把腳蹴,村頭被拳搓。”“搓”又作“差”、“抆”。《燕子賦》:“雀兒出來,不問好惡,拔拳即差(抆),左推右聳,剜耳摑腮。”(249)《集韻》上平聲十四皆韻:“搓,初皆切,音差。推(椎)擊也。搋,忡皆切,以拳加物。”又通“抆”。《廣韻·佳韻》:“抆,以拳加入。亦作搋。丑佳切。”《集韻·佳韻》:“抆,攄佳切,與搋同。以拳加物也。”《韻會》:“初佳切,音釵。打也。”慧琳《一切經音義》卷36“相抆”條:“抆,丑皆反。《考聲》云:‘抆謂以拳擊人也。’或從廄作搋音訓與上同。”《經律異相》卷第43引《雜譬喻經》:“羅剎聞此,永不肯放。薩薄聊以兩拳抆之,拳人鱗甲,拔不得出。”《太平廣記》卷254“竇防”條引《啟顏錄》載唐竇防嘲許子儒防詠詩:“瓦惡頻蒙攏,墻虛屢被杈。”原注:“(捋虎)‘國’,杈音初皆反。”“(捋虎)”為“摑”之異體,“杈”為“抆”之誤文。《北夢瑣言·逸文》卷第3:“或畫壯夫以拳抆地為井,號‘拳抆井’。”在隴右方言中“抆”音變如“扎”,如說:把某人“扎打一頓”,找個人給“扎”一頓,其本字當為“抆”。“搋”音轉如“捶”,常說“捶打一頓”或“捶一頓”。

殘 有余、剩之義,而非殘缺、不完全。《降魔變文》:“須臾向周,余殘數步已來,大段欲滿。”(370)又:“須達布金欲了,殘功計數非多。”(371)又吐魯番出土文書《翟強辭為負麥被拽牛事》:“已償負麥口口,殘負麥一斛五斗。”此義起源很早。《三國志·蜀志·后主傳》注引《諸葛亮集》:“殘類余丑,又支天禍,恣睢河、洛,阻兵未弭,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譯《賢愚經·須阇提品》:“父母不違,即作三分,二分自食,余有一分,并殘肌肉眼舌之等,悉以施之,于是別去。”《散檀寧品》:“爾時山中,有辟支佛二千余人,恒止其中……長者即請千辟支佛,飯食供養。彼殘千人,復詣其家,亦求供養。”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73載北周庾興《舞媚娘》:“少年唯有歡樂,飲酒那得留殘。”錢鐘書《管錐編》釋“殘”:“‘殘’字倘意謂剩、余,唐代后只作形容詞用,又僅限于‘殘兵’、‘殘食’、‘殘骸’、‘殘年’之類,未嘗泛施,復少用作動詞者。前此則不然。如北魏慧覺等譯《賢愚經,須達起精舍品》第41記布金事:‘八十頃中,須臾即滿,殘有少地。’……杜審言《經行嵐州》:‘往來花不發,新舊雪仍殘。’即‘仍余’。白居易詩用‘殘’字最多,殊耐尋味。《睡覺》:‘老眠早覺常殘夜,病力先衰不待年。’《庾樓曉望》:‘子城陰處猶殘雪,衙鼓聲前未有塵。”殘雪’、‘殘夜’之‘殘’,均動詞而非形容詞。”今天“殘”的“剩余”義在口語中仍在大量使用,如殘湯剩飯、殘羹剩炙等。隴右方言也常說“殘飯”、“熱殘飯”(既指熱剩飯,也指重復別人或以前的東西,沒什么新鮮的)。用作動詞,如:殘了半鍋(飯),殘下就殘下吧,等等。

翠 義為顏色鮮明、鮮艷。《維摩詰經講經文》(五):“輕羅拭體,吐異種之馨香;薄穀掛身,曳殊常之翠彩。”(《校注》884)蘇軾《和述古冬日牡丹》詩:“一朵妖紅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陸游在《老學庵筆記》卷8中說,當初他也不解“翠欲流”為何語,“及游成都,過木行街,有大署市肆曰:郭家鮮翠紅紙鋪。問土人乃知蜀語‘鮮翠’猶言‘鮮明’也。東坡蓋用鄉語云。”原來“翠”是蘇軾的四川家鄉話,這句詩是說牡丹花紅得鮮明耀眼,像在晃動。其實,“翠”的這種用法,老早就有了,也不獨蜀語為然。嵇康《琴賦》中“新衣翠粲”一語,李周翰即解釋為“翠粲,鮮色也”。駱賓王《上兗州啟》:“及縟翠萼于詞林,綷鮮花于筆苑。”以“翠”對“鮮”。白居易《鸚鵡》:“身囚緣彩翠,心苦為分明。”黃庭堅《石博山》詩:“誰琢翠嵐如許工,晴巒洶涌欲穿空。”史容注:“楊文公《談苑》云:‘金陵宮人挼薔薇水染生帛,一夕忘收,為濃露所漬,色倍鮮翠。’”《牡丹亭·驚夢》:“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紅樓夢》第40回:“這個紗新糊上好看,過了后來就不翠了。”皆“翠”為鮮新之例。其本字應為“汽潭”。《說文·水部》:“新也,從水,辠聲。七辠切。”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19:“(潭)與翠同音,故謂鮮新為鮮翠。”隴右方言中的“翠”也有此義的用法。如說“這顏色多翠啊”,蘭州一帶則謂服飾艷美日翠。

度 義為給、送。《廬山遠公話》:“相公處分左右,取紙筆來度與,遠公接得紙筆。”(176)《太平廣記·神仙·李意期傳》:“李意期,蜀人……乞食得物,即度于貧人。”韓擁《送高員外赴淄青使幕》:“山驛嘗官酒,關城度客衣。”溫庭筠《齊宮》:“粉香隨笑度,鬢態伴愁來。”李冠《蝶戀花》:“桃杏依稀香暗度,誰在秋千,笑里輕輕語?”元好問《論詩》:“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用嘴給對方喂東西也叫做“度”,《武王伐紂平話》卷7:“王曰:‘有一寶。’令一宮人取過來,度與妲己。”元王伯成《貶夜郎》第三折《鮑老兒》:“若是仡摟定舌尖上度與吃,更壓著王母蟠桃會。”《西游記》第39回:“只是元氣盡絕,得個人度他一口氣便好。”“度一口氣”應該是往嘴里吹口氣,類似今天的人工呼吸。也作“過度”,為同義復詞。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幺篇》:“要往人口里過度的茶飯,打當的干凈。”酒泉地區把用嘴給對方喂東西也叫做度。如:“維下個妹子沒給頭,嘴嘴里度給個大豆。”

但是 非轉折連詞,而是“凡是”、“只要是”之義。《張義潮變文》:“圣主委令權右地,但是匈奴盡總仇。”(115)《百鳥名》:“吉祥鳥,最靈喜,出在臺山巖長里,忽然現出彩云中,但是人人皆頂禮。”(853)《雙恩記》:“但是貧寒速遍尋,無論好丑須濟(齊)赴。”(《校注》931)這種用法很早就有了。董仲舒《雨雹對》:“然則建巳之月為純陽,不容都無復陰也。但是陽家用事,陽氣之極耳。薺麥枯,由陰殺也。”《齊民要術·作酢法》:“有薄餅緣諸面餅,但是燒博者,皆得投之。”元稹《勸醉》詩:“竇家能釀銷愁酒,但是愁人便與銷。”《五燈會元》卷3“百丈懷海禪師”條:“但是三乘教,皆治貪瞋等病。”宋代趙升《朝野類書,文書》:“但是圣旨文書,皆為制書。”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今奉圣人的命,明日三月初三,但是在京城里外官員,市戶軍民,百姓人家,或妾或女,都要赴九龍池賞楊家一捻紅。”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白:“今夜三更時分,著大眾神祇降甘露瑞雪,滿山遍峪,但是桑樹,都結桑椹子。”今隴右常說的“但是”也有類似的意義,如:但是個人,都不會這么弄;但是有點本事的人,都不在屋里閑著。可見是保留古義,

分疏 分辯疏解之義,為唐代口語。《燕子賦》中屢見“分疏”一詞。如《燕子賦》(一):“燕子忽硨出頭,曲躬分疏。”(250)《燕子賦》(二):“雀兒語燕子,何用苦分疏?”(263)句道興撰《搜神記》“李信”條:“姑聞此語,即將棒杖亂打信頭面,不聽分疏。”(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卷8,臺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有時也作“分雪”,如《八相變》:“太子恒在宮圍,不知世間之事。為復人總衰老,為復只是一人?請不惜情,子細分雪(說)。”(336)o唐代文獻中也有。如《游仙窟》:“五嫂曰:‘娘子莫分疏,兔人狗突里,知復欲何如!”’據顏師古說,“分疏”源于古代的“解”。《史記,呂后本紀》:“君知其解乎?”《正義》:“謂解說也。”《漢書。爰盎傳》:“夫一旦叩門,不以親為解。”顏師古注:“解者,若今言分疏矣。”《淮南王安傳》:“內史以出為解。”顏注:“解者,解說也,若今言分疏也。”么文心雕龍。書記篇》的解釋更清楚:“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征事以對也。”可見“解”有解釋、申辯之義。“分疏”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北齊書。祖埏傳》:“高元海面奏埏不合作領軍,并與廣寧王結交。埏亦求面見,帝令引入,埏自分疏。”《朱子語類》卷66:“信也得,不信也得,無許多氣力分疏。”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11“分疏”條云:“人之自辯白事之是否者,俗日分疏。”宋代人用“分說”。如《從容庵錄》:“一庵深藏霹靂舌,從教萬象自分說。”又:“豈容分說。”《劉知遠諸宮調,君臣弟兄子母夫婦團圓弟十二》:“向馬前睹吏者顫顫兢兢,荒急忙分說。”話本小說中多見。“分說”可能是宋人語。《大詞典》“分說”釋作“分辯;辯白”,首引《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眾人那里肯聽他分說。”用例較晚。

覆墓 舊俗謂葬后三日再往墓地為新墳加土、祭奠為“覆墓”。《董永變文》:“當感先賢說董永,年登十五二親亡……直至三日覆墓了,拜辭父母幾田常。”(110)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覆墓,省墓也。《釋氏要覽》下曰:‘殯后三日,再往墓所,謂之覆墓。’”白居易《感元九悼亡詩因為代答三首,答騎馬人空臺》:“鰥夫仍系職,稚女未勝哀。寂寞咸陽道,家人覆墓回。”《太平廣記》卷106“E氏”:“唐貞元中,忽暴病卒。埋已三日,其家覆墓,聞冢中呻吟,遂發視之,果有氣。”(出《酉陽雜殂》)《金瓶梅》第92回:“這敬濟墳上覆墓回來,把他娘正房三間,中間供養靈位,那兩間收拾與馮金寶住,大姐到住著耳房。”第99回:“不想那日,正是葬的三日,春梅與渾家葛翠屏坐著兩乘轎子,伴當跟隨,抬三牲祭物,來與他暖墓燒紙。”也叫做“暖墓”、“暖墳”、“圓墳”等等。萬歷《順天府志》云:“京師喪禮,殯不逾時,殯三日具祭墓所,曰‘暖墓’,亦《禮》虞祭之遺意也。”民國《民社北平指南》:“葬三日祭墓,曰‘暖墓’,俗謂之‘圓墓’。”又叫“復山”或“復三”。此俗在南方也有。《南京采風錄》:“墳既成,三日后必再臨視,設祭而哭奠,謂之‘復山’,又謂‘復三’。”“山”即指墓山。甘谷方言叫撩復山,撩就是往墳堆上添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是多在晚上進行。

過 作動詞,義為傳、送、遞、給等。《不知名變文》:“娑婆國里且無貧,拾得金珠亂過與人。”(815)敦煌曲子詞《拋球樂,珠淚紛紛》:“當初姊妹分明道,莫把真心過與他。”(《敦煌曲校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過與,給、送給、交給。”(159)《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長者手中執得飯,過與閣梨發大愿。”(741)項楚注:“過于:交與。孟郊《自惜》:‘傾盡眼中力,抄詩過與人。’”(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增訂本)》,中華書局,2006年)明方以智《通雅》卷49《諺原》:“辰州人謂以物予人曰過。”清唐訓方《俚語征實》:“與謂之過,如俗呼‘過付’,‘過據’,‘過交’,‘過手’之類……按《唐詩紀事。元稹(自述)》曰:‘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里過茶湯,’此‘過’,‘與’義。”多組成“過與”而為同義復詞,即“遞與”。這一用法起源很早。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卷2:“僧集坐定,王自行水,手自過食與尊者。”北魏吉迦夜、曇曜譯《雜寶藏經。佛弟難陀為佛所逼出家得道緣》:“難陀即出,見佛作禮,取缽向舍,盛食奉佛。佛不為取,過與阿難。”《祖堂集》卷7《云頭和尚》:“師云:‘到雪峰摩?’對云:‘到。來時有信上和尚。’便抽書過與師。”《東京夢華錄》卷6:“裹無腳小幞頭子錦襖子遼人,踏開弩子,舞旋搭箭,過與使人。”關漢卿《調風月》第二折《三煞》:“明日索一般供與他衣袂穿,一般過與他茶飯吃。”也可單用“過”。《太平廣記》卷13“成仙公條”:“我去,向來忘大刀在戶側,履在雞棲上,可過語家人收之。”卷381“霍有鄰”:“有佐吏過案,仁杰問是何案。”《夢粱錄》卷20“嫁娶”:“男家以草帖問卜,或禱懺,得吉無克,方回草帖,亦卜吉媒氏通音。然后過細帖,又謂‘定帖’。”“過語”即“傳話”,“過案”即“送文案”,“過細帖”即“送細帖”。《拜月亭》第二折《梁州第七》:“可又別無使數,難請街坊,則我獨自一個婆娘,與他無明夜過藥煎湯。”“過藥”即遞藥。此種用法在隴右方言中極為普遍,很多“給”用“過”,如“給錢”叫“過錢”,“傳話”叫“過話”,“遞東西”叫“把那東西過我”,連“親嘴”都叫“過嘴”。

錮漏 也作錮鏘、古路或古露,熔化金屬補破漏的器皿。敦煌文書P.3032((凈土寺食物等品人破厲》:“粟二斗沽酒,古露釜子博士用。”“粟四斗,買銅古路鑊子用。”“粟一碩,于寫匠田盈子邊賣(買)鐵,古路釜子用。”本作“錮”。《說文》:“錮,鑄塞也。”徐鍇曰:“鑄銅鐵以塞隙也。”《急就篇》:“釭锏鍵鉆冶錮矯。”顏注:“錮者,鑄而塞補,令其堅固也。”明楊慎《藝林伐山·略記字義》:“錮,補釜隙也。”錮為古代kl-(gl-)的復聲母字,即為“錮鏴”、“古路”或“古露”。宋洪邁《容齋三筆·切腳語》曰:“世人語音,有以切腳而稱者,亦間見之于史書中。如以蓬為勃籠,槃盤為勃闌,鐸為突落,叵為不可,團為突欒,鉦為丁寧,頂為滴預,角為砣落,蒲為勃盧,精為即零,螳為突郎,諸為之乎,旁為步廊,茨為蒺藜,圈為屈攣,錮為骨露,窠為窟駝是也。”陸游《老學庵續筆記》:“市井中有補治故銅鐵器者,謂之‘骨路’,莫曉何義。《春秋正義》曰:‘《說文》云:‘錮,塞也。’鐵器穿穴者,鑄鐵以塞之,使不露。禁人使不得仕宦,其事亦似之,謂之禁錮。’余案:‘骨路’正是‘錮’字反語。”《五燈會元》卷20“國清行機禪師”:“若也根性陋劣,要去有滋味處咬嚼,遇著義學阿師,遞相錮鏘,直饒說得云興雨現,也是蝦薑化龍,下梢依舊吃泥吃土,堪作甚么?”《墨莊漫錄》卷1:“適欲喚一錮漏者耳。”《東京夢華錄》卷3《諸色雜賣》;“其錮路、釘餃、箍桶、修整動使、掌鞋、刷腰帶、修幞頭帽子、補角冠、日供打香印者,則管定輔席人家眚額,時節即印施佛像等。”《朱子語類》卷73:“如爐鞴相似,補底只是錮露。”郭澄清《大刀記》第17章:“當梁永生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的時候,擔著錮漏擔兒外出盤鄉,就經常路過這里。”山丹人把補鍋釘碗的人叫“錮露匠”。以前北京話補銅鐵鍋,也叫做“錮路鍋”。酒泉方言中又引申為“將就”如:六零年的節兒,日子實在錮漏不住。

交割 官吏離職、到職交接班,有交割檔案、物資、風土人情、下屬狀況等以及民事辦理交接等。《韓擒虎話本》:“陳王聞語,便交點檢在城兵士,便令交割。”(202)《舊唐書·文宗紀》:“大和元年,甲寅,敕諸道節度觀察使去任日,宜具交割狀,仍限新使到任一月分析聞奏,以憑殿最。”劉禹錫《汝州謝上表》:“交割之時,戶口增長。”《唐會要》卷69:“凡刺史交割之時,非因災荒大郡走失七百戶以上,小郡走失五百戶以上,三年不得錄用。”《桂苑叢談·太尉朱崖辯獄》:“且初上之時,交領既分明,及交割之日,不見其金,鞫成具獄,伏罪昭昭。”《靖康稗史》之二:“《大金吊伐錄》卷1《南宋誓書》:‘緣遼國尚為大金所有,以自來與契丹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并燕京每年所出稅利五六分中只算一分,計錢一百萬貫文,合值物色,常年搬送南京界首交割……’”《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中小娘子道:“我去之時,也曾央朱三老對我丈夫說,既然有了主兒,便同到我爹娘家里來交割。”秦簡夫《東堂老勸破家子弟》第四折:“我存下這一本帳目,是你那房廊屋舍,條凳椅桌,琴棋書畫,應用對象,盡行在上。我如今——交割,如有欠缺,老夫盡行賠還你。”《水滸傳》第36回:“那公人先去對管營差撥處替宋江說了方便,交割討了收管,自回江州府去了。”臨夏話里有“手續哈交割清了”,“我啦再沒有交割的了”等。

解 音gai,鋸義。《廬山遠公話》:“十月滿足,生產欲臨,百骨節開張,由如鋸解。”(179)鋸解,即用鋸子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求·伐木》:“雖春夏不蠹,猶有剖析開解之害。”唐代劉恂《嶺表錄異》卷中:“木性如竹……工人解之以制博奕局。”宋代陶谷《清異錄·木》:“秦隴野人得柏樹,解截為版成器物。”《五燈會元》卷1《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馬鳴卻問:木義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你說杏湯便有,無了板兒。三十年前解開你,都是板兒。”《金瓶梅》第64回:“此板還在楊宣榆之上,名喚桃花洞……公公,你不曾看見,解開噴鼻香的,里外俱有花色。”第67回:“我的兒,你肚子里裹棗核解板兒——能有幾句!”郭沫若《看了(抗美援朝)第二部》:“解木的大鋸是敵人的廢鋼甲。”蔣禮鴻《義府續貂》“解”條說:“解牛為解,以鋸析木為解,嘉興謂以鋸析木謂解,讀古馬切,離散為解,凡糾結,緩而除去之日解,讀群馬切,如云解開死結、解衣帶是也。不緊曰解,如云解優優,即慢悠悠。事無關系,非所急亦曰解。”蔣說是也。古馬切即為gai,音如“改”,是“解”的古音,現讀為解jie。隴右方言中“解”也多讀古音,如謂鋸木為“解木頭”,拉大鋸為“解鋸”,解開疙瘩為“解疙瘩”等。也作寫作(钅解)、鎅。(钅解)是解的后起區別字。《警世通言》卷22:“陳三郎正在店中支分(钅解)匠鋸木。”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通俗演義》第8回:“后來禪鞋一只,就當了一雙,在腳底下穿;椰子剖開來做了個缽盂,長老的紫金缽盂就是他了。”“鎅”則是解的同音借字。“解”也有通曉之意。《廣韻·蟹韻》:“解,曉也。”《禮記·學記》:“相說以解。”注:“解物為解,自解釋為解,是相證而曉解也。”《三國志·魏志·賈詡傳》:“太祖與韓遂、馬超戰渭南,問計于詡。對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注:“謂曉悟也。”《敦煌變文集·葉凈能詩》:“長安兩市百姓,悉知玄都觀內一客道士,解醫療魅病,兼有符錄(篆)之能。”《百鳥名》:“隴有道,出鸚鵡,教得分明解人語。”唐代佛家曾使用“解下”一詞,意思是悟透佛理,得到解脫。《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諸山坐禪解下日,羅漢得道日,提婆達多罪滅曰,閻羅王歡喜日,一切餓鬼總得普同飽滿。”古代常說“解”,是理解、懂得的意思。《五燈會元》卷3《石鞏慧藏禪師》:“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幾個?曰:一箭射一個。祖曰:汝不解射。”《紅樓夢》第1回:“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賈平凹《秦腔》:“染坊的白恩杰說:‘耳朵割了那成啥啦?’秦安老婆說:‘成啥了?’白恩杰說:‘你還解不開?’秦安老婆說:‘解不開。’”“解不開”意思就是“不懂”,也說“解不下”、“不解”等。“解”的這一義項,在各地口語仍然使用頻繁。

茅廁 《廬山遠公話》:“自從遠公于大內見諸宮常將字紙穢用茅廁之中,悉嗔諸人。”(192)元代秦簡夫《東堂老》楔子:“你偏不知我的性兒,上茅廁也騎馬哩。”《金瓶梅》第20回:金蓮接過來道:“進他屋里去,尖頭丑婦蹦到毛司墻上,齊頭故事。”《喻世明言》第2卷:“金孝是個本分的人,被老娘教訓了一場,連聲應道:‘說得是!說得是!’放下銀包裹肚,跑到那茅廁邊去。”《紅樓夢》第41回:“別是掉在茅廁里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6回:“他轉了一個彎,走了一箭之路,路旁一個茅廁。”廁讀si,輕聲,因此也叫毛司。翟灝《通俗編·居處》:“《傳燈錄》:趙州諗謂文遠曰:東司上不可與汝說佛法。朱暉《絕倒錄》載宋人《擬老饕賦》有‘尋東司而上茅’句,按:俚言毛司,據此,當為茅司。”《金瓶梅》第28回:“取刀來,等我把淫婦剁做幾段子,掠到毛司里去,叫賊淫婦陰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也作毛廝。《蜀籟》卷4:“屎脹了才來挖毛廝。”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昭人謂廁所曰毛廝。”《姑妄言》第2回:“南京人家大家小戶都有個毛廝,大戶人家深宅大院,日間則用凈桶,晚間由仆婦婢女們去倒。”《躋春臺》卷2《川北棧》:“又況是痢疾病屙得不像,日夜里離不得毛廝缸缸。”也作茅廝。武漢臣《老生兒》第三折:“姐夫,你好歹也不想我今日還做財主?十三把鑰匙都在我手里。我也不和你一般見識,我與你這把鑰匙,你一世兒吃不了。你拜。(做與鑰匙科)兀的你歡喜么?(張郎云)可知歡喜哩。(引孫云)你個傻廝,這是開茅廝門的。”山丹話把廁所叫茅廁(si,輕聲),即與毛司、毛廝音同。

敦煌文獻還有許多詞,可以從隴右方嚴重找到例證,這樣的考釋工作,還可以做很多。

(責任編輯 粱 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激情第一页|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洲无线视频| 国产素人在线|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少妇精品在线| 色婷婷综合在线|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 久久国语对白|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综合干|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伊人91在线|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久热精品免费| 免费a级毛片视频|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日本91在线| 97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 亚洲人在线|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亚洲第一区在线|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国产95在线 |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日本不卡在线|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高清毛片| 亚洲a级在线观看|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婷婷| 91精品小视频|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欧美色图久久|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无码人中文字幕| 精品视频第一页|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极品av一区二区|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韩日免费小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