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互相信任
在某論壇看一強帖《致廣州小偷的一封公開信》,大意如下:親愛的賊兄賊弟賊姐賊妹們,近來聽說你們在廣州一帶鬧得挺大發。有的警察說:“我在便衣的時候都不敢背包上街,你竟敢背包上街。”(一警察在對背包被搶的人說。)還有的為了防你們在自己的陽臺上把警察的像片放大成真人大小。類似于稻草人嚇鳥的那種。我知道,臨近年關,你們為了在過年的時候和家人團聚時,能拿出錢來,讓家人也感到幸福和快樂,你們也是不得以而為之,才伸出這罪惡之手的。 不過,我還是想對你們說幾句知心話。希望你們聽進去:一、不能偷病人的錢。做為小偷,要懂得大義。二、不能偷學生的錢。凡是去公眾場合坐車的學生,家境都一定非常貧寒。有錢的學生都自己坐出租車或者飛機走了,老百姓的孩子念書不容易。 三、不能偷農民的錢。四、不能偷老人的錢。五、不能偷殘疾人的錢。六、不能偷家里有災難的人的錢。七、不能偷好人的錢。八、不能偷生死不怕的人的錢。他們比你們還不要命,得不償失呀。這八不偷,都是我的肺腑之言。另外在偷的過程中,你們要恪守小偷的道德和本分。絕不能傷人,強搶。抓了可罪重呀。僅此倡議,望賊友們三思。此致,祝你們回家過個好年。落款是:一個真的關心你們的人。
小偷急了,這也不能那也不能的,這還讓不讓人活了。馬上回復:《我是小偷,我容易嗎?》街上的漂亮妹妹花枝招展,大兄弟你們可以戴著墨鏡看,追著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目光是多么的自由,心靈是放松的。可我們呢,卻做賊心虛阿,只能盯著妹妹腰上的坤包。全神貫注地研究那結構,卻往往盯得眼睛都發紅了才發現,其實那漂亮的包里,脹股股的卻是一大卷衛生紙。兄弟們你們都不喜歡陪女人逛商店,可以找各種理由各種借口逃避。可我們不行啊,陪羅嗦女人逛商店,那是我們的職業。有時候為了工作的需要,得跟著女人從東到西從西到南,總之,哪個商店令男人惡心我們小偷就得到哪個商店。最可氣的是,辛辛苦苦跟了一天,稍微沒有掌握好時間,就會付出一整天,得到的回報卻是別人冷冷的背影和無情的門鎖。
兄弟們你們都是迎著初升的朝陽上班,踏著斜墜的夕陽回家,有加夜班的,還大呼小叫的要領導給加班工資。可我們小偷,陽光燦爛的日子不敢出門,節假日是你們合家歡樂,卻是我們最繁忙的工作日,沒有節日,沒有晝夜,常常為了盜得哪怕是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也要放棄老婆孩子熱炕頭,辛辛苦苦地在一個陰暗寒冷的角落蹲上一整夜。我們當小偷的,要靠一雙敏銳的眼睛來發現,一雙靈巧的手指來獲取,還要一雙靈活的腿來沖出重圍,一副堅強的身板來承受暴打,一張厚顏無恥的臉皮來抵擋謾罵唾沫,你說我們容易嗎我?末了來上一句:偷你的錢,讓別人去說吧!——與小偷們同仁共勉。
看來我國的小偷也開始學會幽默了。以前看一則國外巴爾扎克與小偷的故事,說有一次,巴爾扎克醒著躺在床上,看見一個人躡手躡腳地走進他的房間,企圖撬他寫字臺的鎖。巴爾扎克突然放聲大笑,這使得那人倉惶失措 “你笑什么?”小偷問道。 巴爾扎克回答說:“我的好伙計,我笑的是,在我白天都從來找不到一個錢的抽屜里,你竟然費盡心機,冒大風險想在夜間找到!”小偷一聽,馬上逃之夭夭。說的是自古為文之人,兩袖清風,乃四海之內皆準的真理。不說也罷。
還是回到小偷的問題上來。前陣子又看到一則新聞,說一個小偷到一家偷東西,結果什么值錢的也沒有。于是一 氣 之下在墻上留言:什么都沒有,黎叔很生氣!理直氣壯,大有邪要壓正的氣勢。有個妹妹講她的親身經歷,有一天,她一個人在街上散步,一個十五,六歲的小男孩掏她的衣服口袋,她轉過臉對他說:小孩,掏什么。\" 廢話,當然是錢了\"小孩答道,她看他是小孩子,就嚇唬他說:\"我沒有錢,你不用再來掏,要不然送你去公安局。\"小孩瞪了她一眼說: \"你沒錢,還兇什么兇!\"氣呼呼地走了!搞得她哭笑不得。
更有一件好玩的事,北京某高檔新小區。全單元的各戶都安了防盜門防盜窗,只有一家沒安。結果,小偷把這一單元所有安了防盜門防盜窗的人家偷了!只留下沒安防盜門那家,還在那戶人家門上貼了張紙條 : 你信任我,我也信任你! 大家互相信任。
點評:
李小洛的詩歌真誠而不虛飾,同當下某些浮華矯情的詩歌劃清了界限,而這種真誠正因為李小洛的寫作源于生活,有真切的生命體驗,同時銜接了傳統。只要是尊重個人經驗的真誠的寫作就是有意義的寫作。從李小洛的《一只烏鴉在窗戶上敲》中,我讀出了和英國詩人塔特 休斯的《烏鴉飛下來》的某種潛在聯系。在休斯的那首詩中,上個世紀的戰爭、饑荒和理想的喪失體現的非常明確。李小洛和休斯不同的是她更關注個體的生死和命運,有濃郁的失落感。她詩中的烏鴉和休斯的烏鴉有種潛在的聯系,但體現了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不同的聲音。(林莽)
內覺是對過去的事物與運動所產生的經驗、知覺、記憶和意象的一種原始的、不定形的認識。內覺體驗是藝術和審美體驗的基礎。詩人要做的,就是要將飄忽、朦朧的內覺體驗定形,并形諸語言、形象,最后寫成詩。李小洛的詩之所以真切動人,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就是因為詩人經歷了內覺體驗的過程。李小洛敏感、多思,她的內覺體驗異常豐富繽紛,所以她的詩就以多元繽紛的色彩使人著迷,使人感動。(劉士杰)
從李小洛的詩中讀出了一種人世的蒼茫感,這體現在對時間和死亡的關注。李小洛詩歌一方面在進入生活,享受生活,一方面在逃離生活。孫曉婭認為李小洛是很有個性的詩人,但建議她還是要把詩人的“自我”打開,打開創作的視野,不要讓個性成為一種障礙。(孫曉婭)
我們對世界和自我的認識永遠不會正確,但李小洛用自己的創作努力地接近對世界和自我的正確認識,非常難得。(藍野)
李小洛不自戀,她的寫作具有強烈的反省意識。李小洛詩作中大量的、反復出現的人稱構成了詩人相當強烈的對話沖動,這種沖動既是詩人與他者的對話,也是多個自我之間的盤詰,同時這種對話的場域也構成了詩人對世界發問和命名的沖動。(霍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