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話談詩歌(外一章)
詩歌對我而言,已經是一件穿戴在身上的靈魂,有時合拍,有時不合拍。它有時歡快、偶爾發點小脾氣,有時憂郁,顯得美麗,但并不十分健康。它常常給人小意外,倏忽在你身上射下興奮劑,倏忽又給你下道迷魂香。它是不可靠的,卻又是離內心最近的。
我就這么與它忽遠又忽近,有時直擊我的心臟,有時闊別天涯海角。其實這相互作用不好定論,是它遠離或靠近我,還是我遠離或靠近它,都有著說不清的關系。
在過去的一年里,詩歌是我的全部,以至于離詩歌近了,離生活卻遠了。遠到懸崖的邊沿。這并非是夸張的說法,當你內心的空間全盤托付給詩歌或其它的時候,所有除它們以外的東西就再也容不下了,這是境界,也是危機。那樣的日子里,你已經不再是你,詩歌也不僅僅是詩歌這么簡單。
其實,這魔力并不在于詩歌,而在于詩寫者的內心世界。寫詩的人大致悲觀,不自信。那些狂妄的詩寫者,他們用狂妄來掩飾內心的自悲。他們把文字煉制成不同形狀的尖刀,劃破自己和割傷別人。那些傷痕或血跡,叫詩歌。我們寫詩,就是為了亮出傷痕。亮出傷痕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需要勇氣,而詩歌呈現出來的傷痕是美的,是絢爛多姿的,所以我們都愿意彼此分享。
所謂詩歌,其實就是詩寫者內心世界的參照物。我不覺得詩歌是神圣至上的精神領域,它和所有的情感抒發都是一樣的,只是方式不一致。每個人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每一種表達方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即使在這個詩歌沒落的年代里,它不被推崇,卻也不應被鄙視。像不應該鄙視任何一個人用怎樣的方式表達自己想法一樣。
我是個不好言語的詩歌寫作者,字多話少。在很多場合里都是默不作聲地,喜歡靜坐一隅聽取他人言語,心里自我的小九九。或在內心里書寫著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就像我的詩歌寫作一樣,不輕意多寫幾個字,吝嗇得很。我想這就是我個人的表達方式,也是我的寫作方式。它們有著不可分割的相互關系。
在這一年里,詩歌已經無法滿足我內心的渴求。詩歌不是唯一,詩歌代替不了生活。詩歌是偶爾的精神慰藉,是精神食糧,但詩歌相當于細糧,而生活中的五谷雜糧是我所缺乏的,在還未營養失調的情況下,我選擇了逃離詩歌,確切地說,我與它保持著一定的安全距離,保持著若即若離的半糖主義距離。不苦,也不至于太甜。
驛站
在校時,特別喜歡離校幾百米處的草莓地,以及錯落在草莓地之間的鄉間小路。和草莓地以外大片大片的野菊花。那里有農舍,有小溪,和鳥叫聲。有時是結伴而行,有時獨影。走在黃昏的小徑上,手里采了大把的野菊,影子斜斜地,安靜地披在地上。這樣的午后顯得特別寧靜,特別安詳。
剛參加工作時,我住在薛嶺,薛嶺的幾百米以外有個火車軌道,軌道的兩旁栽滿夾竹桃,夾竹桃深綠色葉子與軌道磨得發黑發亮的顏色是相符的,夾竹桃花朵粉嫩的肌膚卻與它們之間的任何顯得格格不入。就像我這么一個青蔥少女,徘徊在鐵軌兩側,掂著腳尖,搖搖晃晃地行走,時而轉身,看著長長,彎彎曲曲的鐵軌若有所思。這也大致在午后。
薛嶺的前面是一片陵園。這是通往薛嶺的必經之路,即使在凌晨一兩點,我也從此過。但我并不覺得這里可怕,只是影子在路燈的光照之下便越顯單薄。
后來肯德基是我常去的地方。點上一杯可樂,就可打發周末里,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的時間。往往只是一杯可樂,一根筆,一本筆記本。也許筆記本里寫的東西并不多,或僅純坐在落地玻璃側發呆,看來往的人群,看夜暮降臨后逐漸亮起的霓虹燈光,看著陽光一點一點的失去,被另一種繁盛的光線所代替。
再后來,我便不滿足以這樣的停留,手握一枚硬幣,便可隨著公交車,環島旅行,尋找一個又一個的人生驛站。一個人,不背行囊。如此簡單。
點評:
銀蘭是惠安人,工作在廈門,而地域的疆土卻是閩南。讀她的詩歌,先是給我新鮮,其次是給我吃驚,再往后就是給我震撼了。從《佛主真牛》的率真,到《你抽煙的姿勢》(外八首)的沉靜,再到《演員》的回歸,讓我真切的看到了她對語速的控制和對情境的播映,張馳得體,柔剛平衡。而那首《給天國的弟弟》又讓我讀到了她的柔情似水和情真意切。詩歌之所以能打動人心,要的就是這份真情實感,要的就是這種“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建構和消解。一切的語言都來自內心,來自原來意義的存在,來自另一個層面的重建。憂傷著,卻又在咀嚼著憂傷,思考著,卻又打破原來的質疑。這種對生與死的對話和鏈接,正顯示了銀蘭詩歌“原生態”創作的捷徑和“水到渠成”的語境再現。她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語言的圓潤和原始的生態在暗中滋潤著她,但就是這份天真和率性成就了她詩歌的一種新穎和出奇制勝。 (馬兆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