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徽州民間社會有著各種各樣的會社組織,祭祀性的如祀會,文化性的如文會,金融性的如錢會等。日本學者澀谷裕子和中國學者卞利、劉淼都曾對徽州會社組織進行過專門研究。徽州文獻資料較為豐富,隨著新資料的不斷被發現,人們對會社組織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之中。會書的發現就具有這樣的意義。會書實際上是民間錢會活動的一種檔案記錄。這種錢會反映的是民間社會在經濟上的互助行為和商業上的融資方式。筆者所在的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伯山書屋收藏著不少這樣的會書,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錢會的各種情況,是很珍貴的民間社會經濟資料。本文中所引用的會書就出自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的收藏。
會書的記載
從會書中能看到錢會的種類和它的運作情況。為了能讓大家對錢會有更多的感性認識,下面具體引三份會書。
第一份會書反映的是11股輪會的情況:
蓋聞戚友有通財之義,經營有襄助之情,是以義孚而成會,情洽以通財。雖會息之無幾,幸始終以如一。既蒙雅愛,切勿逾期。茲敬邀戚友十位,玉成一會。每位請出紋銀若干列后,正共成紋銀一百兩正,付首會收領。會期公議周年一輪。至會期,首會前三日具帖邀請齊集,務必現紋上掉,不押不欠,然后拈閹挨搖,骸點大者得,點同者遵先。首會每次填紋銀十四兩五錢,以下各屆應收應填紋則具列于后。今立會書,各執一本存據。
諸翁臺甫列左:
賢書(十分之四)、澤周(十分之六)位下八會一股,自首及末每屆填紋銀八兩五錢,己丑年收得紋銀一百零六兩正。
二會謝榮桂,每屆填紋銀十四兩五錢。
三會夏永泰、夏啟泰、夏昌泰,每屆填紋銀十三兩五錢。
四會方德致,每屆填紋銀十二兩五錢。
五會胡正財,每屆填紋銀十一兩五錢。
六會清時,每屆填紋銀十兩零五錢。
七會文玉祀、廷英,每屆填紋銀九兩五錢。
九會觀音會(半股)、炎清、錦寶、時孫(三共半股),每屆填紋銀七兩五錢。
十會錦泉、延芳、信周,每屆填紋銀六兩五錢。
末會瑞枝、旺枝,每屆填紋銀五兩五錢。
一,議會期限定每年五月初六日一輪,務蒙齊集赴收會人家行會,不得逾期,所有酌資系收會人備辦,不必另贅。特此。 一,會終之日會券不繳不得行用。又照。
光緒八年歲在壬午四月初十日首會大發祀秩下經手人錦永、清時、勝周等拜。
根據這份會書記載,該錢會成立于光緒八年(1882年),首會(第一次獲得其他股東股本的人,一般也是立會人)為大發祀(可能為謝氏家族內部的某個祀會)。會書大致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多數會書都有的“前言”,說明成立錢會的原因、股東人數、股本情況以及如何行會。第二部分是股東名單,反映了錢會的組成情況,并將每位股東的出資和收入情況直接標明。第三部分是補充規定的會規、會例,對于如何具體操作又做出了一些補充性的說明,與第一部分的“前言”遙相呼應。有的會書往往把具體條列的會規就放在前言之后。
一般來說,錢會正式成立后,要按照股東數量立相同數量的會書,股東每人一份。股東名單中往往把會書的持有者排在第一位,然后從首會一直按順序往后排。這份會書的持有者是八會的賢書和澤周。這兩人合出一股,其中賢書占40%,澤周占60%,“八會”說明他們兩個人是在第八次行會的時候獲得其他股東繳納的本息錢。一般來說,錢會絕大多數是輪流收會得錢,每個股東都輪流過一次之后,錢會就圓滿地運行了一個周期,然后會書作廢,錢會停止運作,壽終正寢。這個錢會包括成立人在內共有11股,每年舉行一次,要11年才結束。從光緒八年開始第一次舉行,己丑年第八次收會時正好是光緒十五年。在列出股東名單的同時,還對各位股東的本息付出和所得做出了詳細的說明,一般來說,收會次序越排到后面,他所付出的本金就越少,而所獲得的利息就越多。譬如首會在第一次行會時就得錢100兩,然后在接下來的10次中每次要付出14.5兩,共計付出145兩,收支相抵,要多付出45兩的股息。而八會在第八次行會時得錢106兩,而在其他10次中每次付出本息8.5兩,共計付出85兩,收支相抵,收入21兩股息。首會與八會之間在收入上相差了66兩。當然,首會與末會(最后一次收會得錢的股東)之間的收入差距會更大。簡單地說,取得越早,付出越多;取得越晚,得到越多。

第二份會書仍為11股輪會,但與前一個有所不同:
會引:
嘗謂載義而行之,為義以成利,則利以義和,而全始全終之道即于是乎。茲蒙諸友雅愛玉成會,聯友拾位,共鑲成英洋伍拾元,期以八個月一舉,嗣后各收英洋伍拾元,以昭劃一。
一 會期二、十月初十日為率,前十日具柬相請,庶不臨期致誤。
一 會議定_為率。
一 會先付后席,概不欠押;如會外交易,毋得牽扯。
一 會終之日此書不得行用。
閏月不算。
諸公臺甫列左:
江景星兄承坐十會。每逢期叩付英洋二元七角五分,癸丑年六月初十日坐收洋伍拾元。
章成堅仁兄承坐首會。每逢期叩付英洋七元二角五分。丁未年六月初十日坐收英洋伍拾元。
周瑞謙仁兄承坐二會。每逢期叩付英洋六元七角五分,戊申年二月初十日坐收英洋伍拾元。
蕭長根仁兄承坐三會。每逢期叩付英洋六元二角五分,戊申年十月初十日坐收洋伍拾元。
姜獻卿仁兄(承坐四會)。每逢期叩付英洋五元七角五分。己酉年六月初十日坐收洋伍拾元。
張愛天仁兄承坐五會。每逢期叩付英洋五元=角五分,庚戌年二月初十日收洋伍拾元。
洪慶吉仁兄承坐六會。每逢期叩付英洋四元七角五分,庚戌年十月初十日坐收洋伍拾元。
張啟桂仁兄承坐七會。每逢期叩付英洋四元=角五分,辛亥年六月初十日收洋伍拾元。
方桂□仁兄承坐八會。每逢期叩付英洋三元七角五分,壬子年二月初十日坐收洋伍拾元。
唐業文仁兄承坐九會。每逢期叩付洋三元二角五分,壬子年十月初十日坐收洋伍拾元。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十月初十日立。
會末江應榮拜訂。
這份會書反映了錢會的另外一種類型。這份會書后面注明是“會末江應榮拜訂”,會末就是末會人。這與首會制訂會書的慣例正好相反,非常少見。在它的股東名單中沒有末會出錢和收錢的記載,因此,關于末會的權責不清楚,他似乎不參加會里的資金運作,僅僅成為一個名義上的訂會人。與前面第一個錢會相比,雖然每次行會時收錢都一樣多,但每人付出按次序遞減五角。這樣首會與末會(會末,即最后一次收會者)之間在付出上相差不是太大。這份會書和第一份會書所反映的都是輪會(輪流收會得錢)的情況。
第三份會書與前兩份不一樣,反映的是另一類型的錢會——獨會的情況。
咸豐四年六月胡禹功等立會書
立會書胡禹功、壽民今蒙諸位長親大人玉成一會,名曰“七賢”。首會不出銀,后六人各出曹平鏡紋銀三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正,共成紋銀二百兩正,付首會收領。公議:諸位以后不應,惟首會于每年六月初一布出曹紋四十兩正,交后六人勻分,至第七會止。既利人又省事,則叨光之中更叨光矣。禹等不勝感佩之至。
諸位芳名列左:吳穎滋表叔一股,佩蘭舅公一股,冠川舅公半股,□卓臣老翁一股,吳樹之表叔一股,車云堂表叔一股,介秋表叔半股。
再批:會終之日,會書作為廢紙。
咸豐四年六月初一日立會書胡禹功、壽民。
這是一個典型的融資性錢會,首會人胡禹功、胡壽民籌集到6股(共7個人)資金,湊成紋銀200兩,然后每年付出40兩讓其他6個股東均分,共付6年,還本付息共240兩紋銀。如果不是經商做生意,一般是不需要這么大的一筆資金的;而且如果不是經商做生意,每年還本付息40兩也是難以完成的。這種錢會雖然也是由親友互助完成,但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做生意,為了經營事業,具有極強的融資色彩。與前面輪會所反映的輪流收會的情況相反,這個錢會只有一次收會的情況,實際上只為一個股東籌集資本,所以又稱為獨會。
會書有時稱為會券,它的名稱也有變遷,不同的地方會書的名稱也不一樣。在一包謝氏會書中有17份清代會書,主要是同治和光緒年間的。年代不同,會書的名稱也不盡相同,同治七年和八年的稱為“聚寶盆會書”,同治十一年的為“文堂會券”,同治十二年的為“大文堂會券”,同冶十三年到光緒元年的稱為“文星堂會券”,從光緒五年到十八年的為“文星堂會書”,光緒二十三年的為“寶書堂會券”,光緒二十五年的為“文星堂會書”,宣統三年的為“有文堂會券”。不同名稱的會書可能是由不同的店號制作的。
錢會的特點
錢會運作的一些特點,在上文已經涉及一些,這里再做些歸納。
一、錢會一般都立有會書,每股一冊,作為憑證。會書就是契約合同,一旦發生糾紛,會書就成為憑證,它為參會者之間的借貸關系提供了保護,也使參會者在心理上獲得一種安全和穩定的感覺,使錢會成為一種可以信賴的被廣泛接受的融資與互助渠道。
二、會股不多,大多在10股左右;參會者身份都是親友,沒有輩分和性別方面的限制;甚至參會者還可以是其他性質的會社組織,如觀音會、祀會等。融資、借貸在親友之間進行,就使民間的這種經濟紐帶建立在可靠可控的人際關系之內,將可能的風險降到最低,使錢會具有相當的穩定性;親友之間的借貸與回報,也可以視為一種民間自然選擇的合理的互助互利關系。
三、錢會要按期舉行并維持一個周期后才能結束。按期舉行才能確保互利的借貸關系與經濟紐帶不至于中斷。錢會有一年開一次的,也有半年或幾個月開一次的,根據實際需要而定。為了讓參會者早點籌集會資,一般在錢會舉行前的3到10天,就要提前散發請帖或通知。提前的天數越多,就越有可能按期舉行,也越有可能收齊會資。有的會書還規定,收會的人必須托會內未收會的人作保,然后才能登名畫押,收取會錢。如果已收會者(即已經收過錢的人)行會時不到,那么就由擔保人代付會資和其他會酌開支。這是為了防止有人收錢之后下次不再赴會,破壞輪流收會的原則,使后面收會的人利益受損。
四、首會的責任比較大。為了保證錢會的按期舉行并維持一個周期,有的錢會賦予了首會人更大的責任。因為錢會大多數是由急需用錢的首會人發起的,首會人先收了錢,后面的人如果收不上錢怎么辦?或者有人想要中途退出怎么辦?所以有些錢會要求首會人承擔起擔保人的角色,每次行會都在首會人家里舉行,由首會人擔任召集人,并負責收齊會資交付給其他收會人。
五、對資金運作的設計比較具體而合理,參會各股基本上都遵循著借貸必須付息、投資定有回報的資金運作規律,在收會的先后和收益的多少上存在著一個反比。錢會一般都要規定,會資必須是現銀現錢,不押不欠。由于銀子的成色不同,有的錢會還規定要按照市價來彌補差價。錢會會息一般不會很高,而投資的回報一般也都不會很低,這樣的設計在親友之間還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也體現出一種互利的性質。也有的錢會會息很低,前后只有幾兩銀子或幾元錢的差距,可以看出其中互助的色彩更為濃厚。
六、行會時一般要舉行酒席,可能也是為了吸引大家準時參加的一種手段。酒席錢有的由會眾公攤,有的由收會人出。其他與錢會無關的錢不能混入錢會中沖賬。
從錢會的相關規定看,錢會雖然是以互助與融資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但設計得比較公正和透明,并且具有相當的組織性,在參會者中間結成一種穩定而互利的借貸關系與經濟紐帶,體現出徽州民間資金流動具有近代金融業的某些色彩。
錢會的功能與徽州鄉村社會
雖然早期的會書沒有實物遺留,但是錢會的歷史很早。楊聯升在《佛教寺院與國史上四種籌措金錢的制度》一文中認為,錢會可能起源于寺院的籌資行為。徽州作為中原古老士族南遷的聚集地,錢會的歷史也與宗族歷史一樣悠久,可以上溯到隋唐甚至更早。早期的研究者王宗培在《中國之合會》的著作中,提到了“新安會”,新安是徽州的古稱,在其他地方錢會的會規中有“新安古式”之稱,而“新安會”則是專指江浙一帶11人輪會。這種11人輪會就是上文引用的11股輪會。費孝通的《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中也提到了徽州錢會對江南地區的影響,并指出在江村當地稱為“徽會”,是一種計算比較簡單的互助會。“新安會”、“新安古式”與“徽會”說明了徽州錢會的古老歷史以及向其他地區的傳播,其在歷史上所起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徽州一地,而是波及了江浙等周邊地區。至于徽州古老的錢會組織是如何擴散到其他地區的,現在已經無法考證。家族的遷徙和徽商的大范圍流動,對“新安會”和“徽會”的傳播應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錢會的存在和發展,與社會對它的需求分不開。正是因為錢會本身具有的融資與互助功能,早期寺院組織才利用它來籌資,后來的商人和鄉族社會才利用它來融資與互助。徽州民間互助借貸的錢會名稱很多,如以人名命名的“至公會”,以人數命名的“七賢會”、“九子會”,以籌資數額命名的“七十五千會”等等。據《績溪縣志》記載,績溪民間有打會、邀會、助會、搖會。農家婚喪嫁娶、修房建屋、經商缺本,邀請親友“打會”,助會者屆時至會家赴宴,交借款,日后還本不計利息,稱“干巴會”。發起人為會首,先收會銀,約定會期1個月或3個月,風雨無阻,帶錢到會,每次會款交一人使用,輪流互助,叫“月月紅”。又有按期“搖會”,點勝者得。“助工會”是親友幫助修建房屋等,事后以工還工,此互助傳統延續至今。除徽州外,其他地方的錢會也有一些特殊的名稱。
從“獨會”可以看到,商人利用錢會來融資。明清時期,徽州民間社會有著龐大的資金存量和旺盛的資金需求。徽州商人興盛了數百年,并形成了諸多富商大賈,資本動輒以百萬計。徽州商人雖然大多在外,但商業利潤的一部分必然要回流到徽州本土,用作家庭開銷以及宗族建設,因此,徽州民間所蘊含的資金存量絕對龐大。資本總是要追逐利潤的,尤其是在徽州這樣一個商業意識非常濃厚的社會中,因此錢會就成為資金流通的一個平臺。民間資金尤其是親友之間的閑散資金借此轉化為商業資本以追逐利潤,而商業利潤的一部分又回到徽州民間,這樣生生不息,順暢了徽州資金的流通渠道,為商人的持續經營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錢會則是一種救急機制,能夠及時緩解民間的困苦。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婚喪嫁娶等活動,往往都需要利用錢會來籌資和互相幫助。《徽州文書》(第一輯)收錄有一個契約,講的是一個母親和她的兒子因為有急用,所以邀集親友成立了一個錢會,后來因為這個兒子要娶妻,又請求別人把該年收會的權利轉讓給自己,而拿自己的房產作抵押。這里說明了兩點:一是很多錢會都是因為“急用”而成立,民間這種急用的事情很多,如婚喪嫁娶、繳納賦稅等;二是會權可以轉讓,這是針對輪會的,因為輪會中每個人都有一次得會的權利,如果某人有急用而一時又輪不到自己得會,可以請求得會人把得會的權利轉讓給自己,從而緩解一時之急。這說明了錢會具有相當的靈活性,一旦錢會成立,在它的有效運行周期內,的確為參加者提供了一筆可以救急的資金。從這個角度上看,民間社會的確需要錢會。
由于現實生活的需要,徽州人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會組織。這些會的普遍存在及其具有的經濟功能,給了錢會生存的肥沃土壤。徽州人對錢會的看法和參與程度,應該與其他的會是同步的,并有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錢會類型的多樣性,正是徽州會社豐富性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民間社會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