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約定俗成的產物。古代創造的數量眾多的成語,主要來源于歷史典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詩經》這部最古老的詩歌總集中演化出來的。
據筆者粗略考見,由《詩經》詩歌語言所創造的成語,不下二百種。從結構上看,這些成語的形成,有如下幾種情況:
成用
成用就是將詩句直接轉化為成語。《詩經》中的詩歌大都是四言句式,不少詩句含義深刻,概括精煉,在長期傳頌中為人們所熟知,因而可以獨立出來,演為成語。常見的如:憂心忡忡、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兢兢業業、高高在上、不可救藥、夙興庭寐、輾轉反側、進退維谷、萬壽無疆等,都散見于風、雅、頌的不同詩篇之中。下面這些例證,今天雖不多用,卻常見于古代文章之中:
日居月諸(《邶風·日月》)。即日和月。居、諸皆助詞,用為成語,指歲月流逝。
死生契闊(《邶風·擊鼓》)。原義為生死不分離。偏用“契”義,用為成語,為生死相約。
邂逅相遇(《鄭風·野有蔓草》)。原指青年男女不約而遇結為情侶。用為成語,泛指朋友或男女之間不期而會。
碩大無朋(《唐風·椒聊》)。原指一婦女身材高大無比。用為成語,形容事物的無比巨大。
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原是諷刺統治者聽信讒言。用為成語,形容某些人專會花言巧語,說好聽的話。
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原指周文王娶太姒為妻是上天撮合。用為成語,稱頌美滿的婚姻。
俾晝作夜(《大雅·蕩》)。原意是白天當作黑夜。用為成語,指不分白天黑夜,專心從事某項工作。
白圭之玷(《大雅·抑》)。本指白玉上的斑點。用為成語,泛指美中不足。
夙夜匪懈(《大雅·烝民》)。原是尹吉甫贊美仲山甫日夜勤勞,輔佐周王室。用為成語,指日夜勤奮,毫不松懈地工作。
日就月將(《周頌·敬之》)。原意是日有所得,月有所進。用為成語,說明學習要不斷積累。
合用
合用就是將詩的上下句中各一主要詞語組合成一片成語,有的是上下旬意思的凝聚,有的是上下句意思的延伸,有的是上下句意思的變化。用為成語后,改變了原句的形式,使之符合成語結構。所省去的多是句中非主要詞語,特別是一些關聯性詞語。舉例如下:
素絲羔羊。取自《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紽。”舊解是寫在位者“節儉正直”。用為成語,贊譽正直廉潔的官吏。
魚網鴻離。取自《邶風·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意思是張開魚網捕魚,不想蝦蟆進了網。用為成語,比喻人受無妄之災。
素絲良馬。取自《鄘風·干旄》:“素絲紕之,良馬四之。”舊說該詩是贊美衛文公招納賢士的。詩中敘寫衛國官吏帶著良馬,樹起招賢旗子,去浚邑訪賢,征聘人力。后世因以“素絲良馬”作為禮遇賢士的成語。
衡門棲遲。取自《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衡門,借指簡陋的住宅。該詩寫一個沒落貴族安于貧賤處境而自慰之詞。用為成語,指貧賤者的居處,也指隱者居住之地。
未雨綢繆。取自《豳風·鴟鶚》:“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意為趁天還未下雨,剝些桑皮,修好窗門。用為成語,指早作準備,以防患于未然。
流水朝宗。取自《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義同“百川入海”。用為成語,比喻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空谷白駒。取自《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意為一匹非常好的白馬,卻被拋棄在山谷中不使用。用為成語,比喻賢才不被任用。
耳提面命。取自《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意為當面教導,拎耳叮囑。用為成語,形容懇切地進行教誨。
屬于這一類的,還有人言可畏、如花似玉、投桃報李、竹苞松茂、明哲保身、嚶鳴求友、暴虎馮河、南箕北斗等等。
改用
改用就是將詩中一句或兩句的某些詞語稍加改變而轉化為成語。其中有刪去一字另加一字的,有刪去一字不另加的,有改變字形或字義的,也有詞語倒置的。舉例如下:
夢寐以求。取自《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改“寤寐”為“夢寐”,詞義未變,更為明白。改“求之”為“以求”,“求”的范圍大大擴大了。
鵲巢鳩占。取自《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這是改用和合用結合的一例。原詩寫新娘出嫁,以鳩居鵲巢,比喻新娘住進男家。用為成語,改“居”為“占”,脫離了原意,以比喻強占別人的居處或產業。
衣冠楚楚。取自《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原詩是寫一個沒落貴族衣裳整潔漂亮。用為成語,改“衣裳”為“衣冠”,概括面大了,可泛指一切穿著打扮不錯的人。
憂心如焚。取自《小雅·節南山》:“憂心如惔,不敢戲談。”“惔”是“炎”的借字,火燒的意思。用為成語,改“惔”為“焚”,意思未變,通俗易懂多了。
綽綽有余。取自《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綽綽有裕。”“裕”是寬宏、寬容的意思。原詩是勸兄弟和好,寬容和氣。用為成語,改“裕”為“余”,改變了原詩句意。
無聲無息。取自《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臭”是氣息,氣味。用為成語,改“臭”為“息”,通俗化了。
愛莫能助。取自《大雅·烝民》:“維中山甫舉之,愛莫助之。”原詩是寫尹吉甫送別仲山甫,表示對仲山甫愛莫能助。用為成語,改“助之”為“能助”,助的范圍就擴大了。
屬于這一類的,還有之死靡它、畢恭畢敬等。
借用
借用就是以詩句中的某一詞語為基礎,再借用非《詩經》中的某個詞語,組成一個成語。所援引的詞語,有的見于其他典籍,有的來自口語之中。借用的詞語多是意義的延伸和補充。這類成語是在語言的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成句定型的。舉例如下:
參差不齊。參見《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不齊”是“參差”意義的延伸。
滄海桑田。參見《鄘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說于桑田。”“滄海”即大海,也是東海的別稱。晉·葛洪《神仙傳·王遠》:“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語成于此。
充耳不聞。參見《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充耳”本是古代貴族冠冕兩側垂掛的玉飾,起著塞耳避聽的作用。《邶風·旄丘》:“褒如充耳。”《鄭箋》:“充耳,塞耳也……如見塞耳無聞知也。”語本于此。
尸位素餐。參見《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原出《尚書》引《五子之歌》:“太康尸位而逸豫。”王充《論衡·量知》:“無道藝之業,不曉政治,默坐朝廷,不能言事,與尸無異,故曰尸位。”
痛心疾首。參見《小雅·小弁》:“心之憂矣,疚如疾首。”借用“痛心”作“疾首”(頭痛)的意補。
厚顏無恥。參見《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借用“無恥”作“厚顏”的意補。
鞠躬盡瘁。參見《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鞠躬”見于《論語·鄉黨》:“入公門,鞠躬如也。”
鷹揚虎視。參見《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虎視”見于《周易·頤卦》:“虎視眈眈。”成語意為像鷹一樣飛揚,像虎一樣雄視。形容非常威武。
顛沛流離。參見《大雅·蕩》:“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流離”見于《漢書·蒯通傳》:“今劉項分爭,使人肝腦涂地,流離中野,不可性數。”
意用
意用是將詩句的意思加以引申演化而成為成語。引申成的成語,大大擴大了詩的原意,增強了說明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并且具有了感人的形象力量。舉例如下:
甘棠遺愛。參見《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召伯姓姬,名爽,周武王之臣,因封于召,故稱召伯。朱熹《詩集傳》:“召伯巡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愛其樹不忍傷也。”后世以“召棠”、“甘棠”、“甘棠遺愛”等成語,作為對官吏政績的頌揚之詞。
涇渭分明。參見《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意為渭水入涇,涇水因而見渾,但水底仍清。《毛傳》:“涇渭相入而清濁異。”說明二水清濁有別。演為成語,比喻事物有是非、高下、優劣的明顯區別。
柏舟之痛。參見《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該詩是寫一女子公開違抗父母之命,要求婚姻自主。《毛詩序》則曲解為:“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后世以《詩序》說演為成語,稱女子喪夫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為“柏舟之節”。
哀鴻遍野。參見《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以哀鳴的大雁,比喻人民辛勞荒野,無安身之所。用為成語,比作災民流離失所,痛苦呻吟。
鶴鳴九皋。參見《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舊說該詩是教宣王求士之作。鶴乃比喻隱居的賢士。用為成語,作人才待用之意。
鬩墻之爭。參見《小雅·棠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意為兄弟在家爭斗,卻能同心抵御外來強暴。用為成語,指兄弟不和。
人才濟濟。參見《大雅·文王》:“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漢書·王褒傳》引此詩句,顏師古注:“濟濟,盛貌也。言文王能多用賢人,故邦國得以安寧也。”
屬于這一類的,還有跋前躓后、喬遷出谷等。
從以上由《詩經》所形成的成語分類看,其構成是多角度多方面的。這些成語的創造,提高了書面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其中有不少今天仍然活在書面文字當中。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語言的演變,一些成語也因內容陳腐而被淘汰掉了。如“綠衣黃裳”(取自《邶風·綠衣》)、“谷風陰雨”(取自《邶風·谷風》)之類,前者比喻寵妾滅妻,后者諷刺夫婦失道,歪曲原義,內容陳腐,已無現實價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