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教育體系或是教育方式的選擇往往會改寫一個人的人生。在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后,很多家長都會考慮這樣一個問題:要不要讓孩子出國留學。顯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我們無法代替這些父母做出選擇,但是我們所做的調研或許能為這些父母提供一些客觀的參考。
出國,我們為什么要走
讓孩子出國留學的決心并不是很容易就下得了的。在媒體工作的老劉說,在確定兒子是不是要出國的那段日子里,他一直陷在一種極度的焦慮之中。老劉的兒子在哈爾濱市的重點中學讀初中且品學兼優。兒子所在的學校與新加坡的維多利亞中學有交流活動,每年都會有一定名額的學生被選到新加坡去留學,兒子沒跟父母商量就報了名參加選拔考試,沒想到一考就中。而這樣一來,身為父親和一家之主的老劉,反倒茫然了。
找老師、找專家、找家長做調研,可做的調研越多,所得到的利與弊的結果就越接近,越讓人無從選擇。老劉本人是不大贊成兒子出國的,他認為國內的基礎教育沒有問題,憑兒子的成績考個好大學也沒有問題。兒子才16歲,出國后能不能適應獨立生活還是個未知數,況且16歲又是一個相當危險的年齡,容易出現各類成長問題。但讓老劉放不下的是這樣的出國機會很難得,并且兒子很想去。
當時老劉對兒子說:“你要去也可以,說出個理由。”兒子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說:“那你為什么喝咖啡,我為什么喝可樂?”老劉聽了這話,覺得兒子確實長大了,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兩年過去了,老劉覺得當初的選擇沒錯。他愛人去新加坡看過了,學校的環境很好,并且他們的兒子也順利度過了艱難的適應期。新加坡的學校會開很多門課,學生可以任選9門課,但最后只會選6門課的成績記入檔案。這對于發展孩子的興趣、發揮孩子的特長也很有好處。此外,新加坡實行的英式教育,兒子中學畢業后可以報考任何一所英聯邦的大學。既然兒子以后要在一個以英文為主導的環境中工作、生活,莫不如讓他早點融入到這種文化氛圍當中。
對于更多的家長來說,國外的素質教育一直是一個誘人的砝碼。在醫院工作的趙先生的女兒初中畢業后也去新加坡留學了。趙先生說,咱們這素質教育說了很多年,但學校在教學中并未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還是一味地注重教知識。國外就不同,女兒所在的學校就總是教育孩子們要有愛心,并且還組織學生自己做手工制品義賣來籌集善款。在新加坡,無論是考高中還是考大學,都很注重體育的分數,分數低了就真的進不了好學校。不像國內,體育課總是弄得像個可有可無的擺設,一到迎接大考的緊張時段,這個課就立馬“退居二線”。
在政府機關工作的許先生就是因為不認同國內的基礎教育方式才將女兒送到美國讀書的。他說,國內的高中生每天晚上八九點鐘才放學,周末、假期還要統統用來補課,孩子活得比大人還累還苦。美國在學業上給孩子的壓力沒有這么大,那里的考試不像咱們的高考一樣一錘定音,學生在申請大學時可以選取中學時代考試分數最高的三次成績。國內的學校和老師向學生一直灌輸的是就業觀念,美國培養的是創業觀念,而擁有創業觀念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是極有益處的。
而對于有過留學經歷的人來說,他們認為這種經歷如同履歷表上的工作經驗一樣,是一種人生財富。某海歸表示,1999年高中畢業飛往澳大利亞去留學的那一刻意味著她獨立生活的開始。一向錦衣玉食的她在國外打過好幾份工,商店的銷售員、快餐店的服務員,她都做過。得來的工資,她花得也很仔細,經常在周日去買兩澳元一箱的打折橙子。更為難得的是從來沒為柴米油鹽操心過的她,在那里竟然學會了烹制麻婆豆腐、土豆燉豆角和小蛋糕等各色中西美食。
尷尬,海歸遭遇“水土不服”
最近在雜志社工作的王女士就為了兒子東東的事情異常苦惱。東東只在哈爾濱念了兩個月小學,就隨父母去了法國。初到法國,東東毫無語言基礎,好在學校的輔導老師和小朋友熱情教他法語,半年下來東東就過了語言關。更為出人意料的是,期末的時候校長跟東東的媽媽說,東東的數學成績極為突出,現在已經達了小學四年級的水平,完全可以讓東東直接上小學三年級試試。就這樣,東東只花了三年時間就讀完了法國小學的全部課程。并且短短3年間,東東還為自己的學業寫下了輝煌的一筆,他奪得了全法國數學競賽第二名的好成績。
東東上初一的時候,爸爸媽媽因工作需要回國,他也跟著到了上海去讀書。在法國的那段時間,東東的媽媽仍然一直堅持讓東東學習自己的母語,并且還從網上打印了《三國演義》來給他讀。盡管如此,回國讀書的時候東東還是碰到了語言障礙。對于中文來說,他只是能閱讀,不會表達。剛回國時東東說的中國話聽著很別扭,基本上都是從法語那里翻譯過來說,的,更別說讓他用中文潛詞造句寫文章了。
回國后,東東的媽媽給他找了一所中學,讓他重新讀初一。東東的入學考試成績令人很吃驚,100分的卷子,他的數學只得了10分,英語得了4分,至于語文就根本沒有分數,因為他根本就不會。為了重新適應環境,東東做了很大努力,兩個月后東東的成績發生了巨變:數學得了95分,英語78分,語文在沒寫40分作文的情況下得了48分。看到了東東的學習潛力,東東的媽媽決定將東東轉到上海最好的高中里去讀書。東東在那里不負重望,不長時間就在班里拼出了全班第八的好成績。可是過了不長時間,東東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他學著成年人的語氣對媽媽抱怨道:“我總覺得我這一生好像一直在追逐著什么,我太累了。雖然現在考了第八,可還得向第一沖刺。考了第一又能怎么樣呢,我們班考第一的男生,這回一不小心就跌到了20名之外,這種學習的競爭永遠沒有盡頭。”后來,東東就不寫作業了,并且還沉迷于網絡,沒過不久學校就勸他退學。
東東的媽媽從兒子的一篇作文里發現了兒子的真實想法。作文中說:“為了爸爸的事業,我回國了。當我看到上海灰蒙蒙的天和那些冰冷的高樓大廈時,我的心就沉了。媽媽托了好多人,幫我找了最好的學校。這個學校好大,可是沒有球場,只有教室和辦公室。在這里課間休息只有10分鐘,就連上廁所都變得很緊張。而在法國讀小學時,課間可以休息半個小時。我真的很懷念法國,在那里我可以和好多小伙伴自由自在地踢球。真的想快點長大,那樣的話我就可以自己賺錢,回到法國……”
心理專家認為,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正在不斷地尋求道德規范的認同感和文化的歸屬感。而異國文化與祖國文化的沖突將使這一過程變得尤為艱難,由于沒有充分的準備,孩子很容易遭受一連串的文化震撼,在內心激起難以舒解的郁悶和焦慮,極易導致情緒失控和人際交往上的沖突。東東由于從小在國外讀書,對中國已失去了歸屬感,令他生活在這個國家里感到不安。同時由于國內的課業負擔過重,又使他在不安的情緒中滋生了厭學的心理。
國內某中學校長說:“年齡小的孩子出國成功的個案不多,在美國附中畢業生有一個校友會,校友會中比較出色的人,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讀完了大學本科才出國留學的。年齡過小很難形成理想的文化兼容境界,很容易就變成‘香蕉人’,即夾在中西文化間的邊緣人,外表是黃皮膚,內在卻是白皮膚的文化、價值觀念。我學生的孩子,從小在美國長大,說話、聊天清一色都用英文,是個典型的小‘香蕉人’。現在我的學生天天都想回國發展,可就是顧及孩子,沒敢輕易回來。”
國內某教育人士說,東東是屬于回國后難于適應的孩子,還有很多孩子是難于適應國外的生活。中國的學生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相對較弱,國外讀書實行的是自我管理,事實上就是沒人管理。年齡過小的孩子出國容易喪失自我約束力,再加之語言不通,所以有些孩子出國后會無所適從,就逃課,最后荒廢了學業。
海歸的“水土不服”也不僅僅表現在學習方面,有時也會表現在工作方式上。某海歸表示,她在國外學的是管理,但是回國后接手管理酒店,卻覺得能用上的東西不多。國外的管理方式雖先進,但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國外的管理只在乎制度不在乎人,而在國內強調的是人性化的管理。回國之后,心理上的適應與調整在所難免。
中式教育是在喪失吸引力嗎
國內的教育和國外的教育都各有優缺點。國內的基礎教育非常好,但國內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差、不善與人溝通。美國注重綜合能力培養,丟失了一些基礎教育的內容。
近些年,國外學校大舉進軍中國,在爭奪人才的同時,也在爭取著中國人手里有限的教育經費。某校長說,新加坡的學校每年都會從他們學校招收一部分學生,但作為學校來說他們并不積極。如果是學習特別好的學生,考到清華、北大,出路要比這時出國強。其實這是國外的學校在掠奪我們的優秀生源。前幾年,當美國人看見中國那些在數學競賽中獲獎的孩子和那些將小提琴、鋼琴演奏得出神入化的孩子時很吃驚,所以他們拼命地吸引這些優秀的生源出國留學。在國外,教育是產業,是經濟支柱,所以國外的很多學校都不惜血本在中國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招攬生源。這不僅僅造成了中國教育資源的流失,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每年,都有非常多的家長來找專家咨詢該不該讓孩子出國留學的問題。揣摩家長的心態,無非兩條,其一是家長認為國內的考試壓力太大,對孩子的身心是一種摧殘;其二就是崇洋心理,認為國外的教育才最先進,能夠帶給孩子無限美好的未來。而事實上,國內的教育和國外的教育都各有優缺點。國內的基礎教育非常好,前幾年我們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出了國都變成了當地的尖子生。但國內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差、不善與人溝通都是出了名的。美國注重綜合能力培養,丟失了一些基礎教育的內容。但早在5年前,美國就已意識到了這一點,現在美國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比先前大了許多。在費城中學就讀的學生想考入學校附近的賓西法尼亞大學也絕非易事。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這兩種教育模式都在努力彌補不足,共同在朝一個方向發展。
反思我們國內的教育,國內的教育為何喪失了吸引力?這與近年來國內日益增加的考試壓力和就業壓力有直接的關系。中國的孩子課業負擔之所以重,是因為競爭壓力大。家長和學生總處于一種心里沒底的狀態,首先不知道孩子能不能考上好大學,其次不知道孩子畢業之后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而出國留學則被家長和學生看成了一條逃避激烈競爭或是增加就業競爭的途徑。當家長看到孩子到新加坡留學之后,就業率可以達到99%,自然會對留學的事情趨之若鶩。
對比國外的教育方式,我們的教育方式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專家認為,中國孩子的溝通能力之所以差,是因為中國一直在實行“一言堂”,老師講,學生聽,課上課下的討論少。中國的孩子不敢提問,總怕問得不好挨老師說,遭同學笑。大人與孩子之間也沒有平等溝通的意識,小孩子即使做演講,用的也是大人改好的演講稿,極少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中國的教育一直在求同,做題要用常規解法,就連對課文的理解也非得弄出個標準答案不可。所以中國的孩子缺少創新思想,也不會創新。國內認為上課注意聽講、遵守紀律、文化課成績高的學生才是好孩子。而國外強調的是特長培養,偏科不要緊,只要某幾科成績達了標就行。光是文化課學得好,并不能被認定為好學生,還得有社會活動能力才行。都說中國孩子動手能力差,從某個角度來看,這與教育資源也有著一定的關系。前些年,在農村的一些中小學里,只有一個實驗室,物理實驗、化學實驗都得在那里做,這讓孩子怎么提高動手能力?但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這些問題已經得到了緩解。并且,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也越來越看重人才的綜合素質,社會的這種需求也在影響著教育部門的態度,近幾年教育部門一直力求在強化素質教育的內容,相信不久的將來,這種局面定會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