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報紙上連續寫了兩篇文章,建議北京采取機動車進城收費制度,以減緩交通堵塞和空氣污染。結果立即有網友指責我不了解國情。理由是:交通堵塞的一大問題,就是公車太多。
這一批評,又激起了我一個更不合國情的想法:公車太多,就禁了公車。
這不是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嗎?說容易,當然是有理由的。公車顧名思義,是政府部門的車。政府下一道命令:除了警察、消防隊、救護等幾個應急部門外,政府內的官員、公務員,一律不準使用公車,辦事全乘公交。政府部門的公車,限期賣掉,誰也不準保留。這樣一來,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這難道是做不到的事情嗎?
有人會說,這種異想天開的主意,一旦實施,肯定亂套。沒有公車,政府有急事辦不成怎么辦?
政府有什么比老百姓更急的事呢?警察、消防、救護,這些都是急事。警車、消防車、救護車來了,市長的車也應該讓路。但政府其他的事情,就沒有道理那么急。第一,如果政府官員不能乘公車趕到某地,社會就會出問題,那么,這種社會就有毛病。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離開政府就活不了。應該有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二,如果政府官員出門乘公交辦事,碰到堵車,寸步難行,那么就應該想想自己的責任:怎么把城市管成了這個樣子?你辦不成事,難道別人就辦得成事嗎?
所以,我對中國的所有大城市提出建議:從市長起,帶頭乘公交上班。除了警察、消防、救護等應急部門,任何政府雇員不準用公車。這樣的政府,才算是老百姓的政府。
我舉兩個例子,說明這不是烏托邦。
美國的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卡基斯,1988年敗在老布什手下,差一點成了美國總統。此公不久前到我們學校講演,一個教員走上去打招呼:“好久不見了,過去總在地鐵上碰到。”杜卡基斯看看對方,顯然也是有印象,連連握手。其實,兩人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互相打過招呼。杜卡基斯過去是馬薩諸塞州的州長,屬于上班族,每天必須按時到辦公室。他乘公交上班也就非常規律,和我們學校這位同樣按時上班的教師常在地鐵不期而遇。如今人家早不當官了,也犯不上擠地鐵,所以雙方才“好久不見”,見了自然要寒喧一下。
另一個例子,是最近的事情。紐約如今的市長叫Bloomberg,他本來是個大款,后來作為共和黨候選人競選紐約市長,接替了“9·11”時的英雄市長朱里安尼。他有輛2001年的Luxus,但幾乎不用,而是乘公交。“9·11”后在紐約當市長,責任不可謂不重,他怎么就不擔心誤事呢?如今他聲望日高,干脆宣布退出共和黨,引得人們紛紛猜測:他可能作為獨立候選人競選總統。媒體民調顯示,如果他參選,他在紐約的人氣明顯超過他的前任、當今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中的領頭羊朱里安尼。要知道,Bloomberg當市長的年薪是1美元,因為他的資產達130億美元。一個130億美元身價的人,在一個家家有不止一輛車的社會里,乘臭名昭著的紐約地鐵,誤點和平民百姓一起誤!
目前北京的空氣污染比紐約嚴重六倍左右,交通堵塞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解決這些問題,政府應該出來帶頭,社會名流也應該出來帶頭:帶頭用公交,帶頭騎車。這樣才能帶起健康的社會風氣。如果覺得這樣太不方便,那正好是體會老百姓過的日子的好機會,那就把公交改造得方便一點。擔任公職的人,本來就應和老百姓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
市長們乘公交,不該成為一種烏托邦。
(摘自《燕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