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迄今為止,涉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南海日常生活的文字并不多,有許多冠以“紅墻內外”“中南海紀實”等題目的著作,其作者不惜胡編亂造出一些故事,而對于中南海真實的生活情況,他們卻并不是真的了解。
1951年,我隨父親陳伯達進入中南海居住,到1966年底陳家搬出中南海,我在中南海總共生活了15年之久。
初入中南海時,我們臨時住在勤政殿里的兩間房子里,勤政殿離毛澤東住的豐澤園很近。在勤政殿住了不長的時間,就搬到中海岸邊的一套院落中去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懂事,我才知道我們住的地方屬于中南海的乙區。不知從何時起,中南海從南至北劃分為甲、乙、丙三個區。每個區都在分界處的路口上設立了崗哨,乙區的人可以隨便到丙區,但是不能隨便到甲區。
最初,中南海內的各區是這樣劃分的:甲區為中共中央辦公廳所在地,乙區為中宣部所在地,丙區為國務院所在地。后來中宣部遷出中南海,這些院落成為一些新搬到中南海居住的領導人的住宅,如鄧小平、陳毅、董必武、王稼祥等,他們與此地的老住戶李富春、陸定一、張際春等,都屬于乙區的居民。
住在甲區的是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彭德懷。此外,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田家英,衛士長李銀橋也住在甲區。辦公廳副主任兼警衛局長汪東興住在中南海東岸西苑門內劃歸乙區的飛地“東八所”。
住在丙區的有周恩來、李先念、林伯渠等。
維持甲乙區的劃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為了照顧毛澤東夜間工作白天休息的工作習慣,確保毛澤東、劉少奇等主要領導人的安全所采取的一種安全措施。中南海內有一條沿著湖泊西岸,貫穿南北的柏油馬路。這條路在南段伸往毛澤東住處的路口處設置的崗哨,是甲區和乙區間的主要崗哨。白天,崗亭的欄桿經常攔住路口,禁止所有車輛通行,以避免車輛行駛聲打擾毛澤東睡眠。到了夜間,這里敞開路口,放行車輛。
中南海主要的景致大多都在甲區,這對住在乙區的人們不免是件憾事。不過,每逢周末晚飯后7點多鐘,位于甲區的兩個娛樂場所允許乙區的人們光顧。這兩個場所,一個是春藕齋,一個是西樓餐廳。
春藕齋位于頤年堂旁邊,是周末舞會的場地,偶爾也放電影。這個地方我只去過五六次,一次是看大人們跳舞,一次是看30年代的老電影《桃李劫》。看《桃李劫》時,劉少奇也去了。記得當時觀眾不少,到了放映的時間,卻遲遲不開映,等到劉少奇來了,電影才開映。
西樓餐廳原本是為領導人就餐而蓋起來的一個特灶食堂,五六十年代,每逢周末或節假日的晚上,西樓餐廳經常放映電影,又成了兼職的電影廳。
中南海里的另一公眾娛樂場所,是游泳池。它有兩個部分,北面是露天游泳池,南面是室內游泳池。對中南海的居民開放的,只有露天游泳池。室內游泳池一般只供毛澤東、劉少奇等少數領導人使用。
每年學校放暑假期間,中南海的小孩子們都在中午蜂擁而至地進入游泳池游泳,常使游泳池人滿為患。我的繼母劉叔宴設法與游泳池管理人員聯系,請他們通融一下,允許我們兄妹在上午10~12點之間去游泳。因我們家與游泳池可算是鄰居,比較好說話,很容易就得到了允許。
從1961~1964年,游泳池成了我暑假活動的主要場所。每天上午,除我們兄妹外,少有其他游泳者。當然,偶爾也會有意外的游泳者光臨。有一次,羅瑞卿和楊尚昆一起來了。他們兩位是游泳老手,只在深水區游,一邊還互相交談,沒有和我們小孩子接觸。羅瑞卿手上還戴著一塊表,當時國內戴防水表游泳的人極少,所以很是顯眼。
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南海里的生活氛圍基本是祥和、清靜的,但有時清靜到了過于肅穆的程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常有一種無可名狀的寂寞之感。
中南海里居住的少年兒童本來就很少,可大人還常常告誡孩子們:“不要隨便串門!”因為每個領導人都是在自己的家中辦公,家即是辦公室,小孩子串門即有妨礙大人辦公之嫌。中南海里雖說不上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但是崗哨也是夠多的。除了甲乙丙區分界路口有崗哨外,重要領導人的家門口還增設了崗哨。這些都使小孩子們望而卻步,自動地縮小了自己的活動范圍。
中南海的小朋友們之間來往少,還源于大人們之間來往少,串門少。大人們除了中央召集會議時聚在一起外,私下里的來往稀少到幾乎屈指可數。這是中南海以外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首先是毛澤東和劉少奇兩人都不曾在中南海的范圍內串門,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們走訪過中南海里的其他住戶。
田家英在50年代初期與陳伯達來往頻繁,隨著田家英地位的提高,他們在60年代逐漸疏遠了。
(摘自《周末》